封面文案: 距今五千年前后,神奇的北纬三十度一带,诞生了以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和良渚为代表的伟大文明,人类历史从此迈入新的时代。 内容简介: 旨在介绍良渚所在的时间段前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状况。国外方面,既包括广为人知的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也包括大家了解较少的基克拉迪、卡拉尔文明,重点对各个文明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性遗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并将这些文明放在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文化序列中来介绍,*终寻找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国内方面,集中论述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圈的形成历程,重点探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时代以良渚、大汶口、屈家岭为代表的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找寻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源。
封面文案:近十年,是良渚考古发现*多的十年,也力证了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作者以媒体人的角度,贴身观察,讲述那些发现背后的故事和人。 内容简介: 作者从2012年开始,贴身报道良渚考古发现,记录良渚文化。而这7年也是良渚考古发现、理念革新、进展*快,刷屏*多的7年。书稿全程记录了良渚考古一点一滴的变化,考古历史的变迁,考古人的心路历程,思想碰撞的火花等,对考古人物也有深入地访谈。作者以*现场的角度,通过*手资料,从媒体人的视角,连通了大众和专业,通俗和学术,对于普通大众了解良渚文明,了解考古是什么,提供了借鉴,有较大的普及性。
本书以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观察为依据,以材料学的常理及材料冶金史的研究为基础,将材料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研究成果相结合,简述了对中西方文明形成初期及后续过程中材料技术发展过程的观察,并尝试以材料学视角探索和挖掘影响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某些客观因素。 本书仅涉及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两方面的普及知识,适合用作工程专业研究生阶段选修课教材,亦适合于广大读者阅读,也期待能为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学者提供一定参考。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含了许多对宇宙和天人关系所作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很多思想和理念与今天的环境学、生态学、资源学等学科理论一脉相承,这是我们从传统文化吸取营养,走文明发展新道路的独特优势。传统文化的孕育发展,融合了各民族的共同贡献,侗族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侗民族历史悠久,历史上具有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时至今日,仍然存留了一些古代先民独特的原生态文化遗产,它们反映着侗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管理制度等,具有珍贵的价值和启发借鉴意义.
动量词是藏缅语族语言语法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词类。藏缅语普遍都有动量词,绝大多数藏缅语表达行为、动作或事件的量,都必须要借助于动量词。 《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研究》关注藏缅语动量词的功能和类型学特征,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藏缅语动量词的类别和典型性等级、句法特征和语义功能、起源和历史层次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揭示其类型学共性及差异。 《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研究》的研究深化了对藏缅语语法特点的认识,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乃至汉语的动量词研究,也具有的参考价值。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海南是黎族世居地,除海南以外,现代黎族聚居区分布于中国大陆贵州、江西、广东和广西等省(区)。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其方言不同。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新中国成立后逐渐通用汉文。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黎族在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基于此,本书对有关黎族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搜集和整理,旨在弘扬我国多样性民族文化宝库中优秀的黎族文化,在回顾前人研究贡献和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为当下和今后黎族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工具和参考。
本书主要从苗族历史及银饰的发展、符号的寓意、审美文化的内涵、湘西的美学观念、苗族银饰的现代文化价值及发展等方面做理论阐述,在尊重民间艺人对银饰文化的真实解读的情况下并力图保持住这一原生态乡土艺术的质朴性特点,探讨苗族银饰在旅游文化中的互动与发展,论述苗族的传统图案造型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从而阐明保护并传承苗族银饰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治理多民族地区的国家法、区域性政权的法、神话与史诗中的法、宗教法、家族法、历的纠纷解决机制等。
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静宜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为基址而建成的行宫御苑。全园分为三部分,即内垣、外垣、别垣。内垣在东南部的半山坡的山麓地段,有宫廷区和古刹香山寺、洪光寺两座大型寺庙,其间散布着璎珞岩等自然景观。外垣是香山的高山区,大多为欣赏自然风光之佳处和因景而构的小园林建筑。别垣是在静宜园北部的一区,包括有昭庙和正凝堂两组建筑。本书文字优美典雅、史料坚实,可供广大读者参考。
《2023修身日历》融书法、美术为一体,以富有中国符号特色的艺术风格展现内容。其中,每日一句的 四书 名句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如季度的《大学》《中庸》的名言楷书选自有明代柳公权之称的姜立纲;第二和第三季度的《论语》中的书法选自集合唐代中期优秀书法家完成的《开成石经》的版本,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完备的集成之作《四库全书》的标准写本;第四季度的《孟子》中的书法选自 扬州八怪 中的郑板桥的写本。这些楷书写本,风格多样、功力深厚,是对 四书 名句魅力的书法加持。与此同时,日历还配发了百余张图片,其中既有孔子画像,也有百年前的老照片;既有赵孟頫绘就的国画,也有实物高清照片。这些图片的合集既是对 四书 名句的有益补充,也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简明儒学文化的图像史。
巴义尔的生活目标,就是用镜头记录人生百态。作为蒙古族人民的儿子,他对蒙古族人民、文化的深情,是浸透在他的大量图片和文字当中的。这不用我多说,读者诸君自会感受到。 这些画面合成整体,传递了多重意思:体现了摄影家的担当,表达了一个民族文化上的自觉和认同,又在展示自身文化特质的同时,彰显了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的安全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只有热爱自己文化的人,才懂得尊重进而欣赏他人的文化,也才会有更为包容的胸怀,达成“美美与共”的崇高境界。 就这个意义上说,《那达慕》将是文化间沟通的桥梁。 摄影家巴义尔经过精心筹备,现在推出图文《那达慕》以飨读者。
本书立足于云南这一民族文化旅游大省的资源优势,选取涵盖原地、本地、异地三类旅游空间生产模式和五种代表性类型的民族旅游景区作为研究个案,对文化旅游背景下如何实现民族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利用等问题进行案例研究与理论提炼。 本书尝试将多点民族志的质性研究法、管理学的系统分析法、社会学的问卷调查法与人文地理的空间生产视角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运用,创立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统一体系统分析框架与模式类型比较研究框架,对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的五种主要类型进行比较研究。 本书认为,本地旅游空间生产模式类型是较具创新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保证景区内民族民俗动态展演的真实、保持景区与原生民族村寨稳定而合理的空间结构与文化展示合作关系,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
本书是同济大学 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亲自组织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组成调研梯队对第二批中国100个古城古镇古村调研的成果,分为二卷,本书是其中之二。全书按照区域分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生动地介绍了其中50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城、古镇、古村,其中有些村镇行将消逝。书中大量的实景照片和部分测绘图,对于踏勘、辨别建筑年代类别等专业读者而言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能够根据不同城、镇、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查策略,准确地提取地方典型传统元素。
本书是同济大学 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亲自组织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组成调研梯队对第二批中国100个古城古镇古村调研的成果,分为二卷,本书是其中之一。全书按照区域分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生动地介绍了其中50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城、古镇、古村,其中有些村镇行将消逝。书中大量的实景照片和部分测绘图,对于踏勘、辨别建筑年代类别等专业读者而言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能够根据不同城、镇、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查策略,准确地提取地方典型传统元素。
百卷本《中国全史》是二十世纪末由学术大师季羡林、张岱年领衔主持、数十位专家指导、百多位杰出学者倾力撰著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全史”。 全书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教育、宗教、习俗、科技、文学、艺术十个方面展开论列,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远自上古、下迄近世的历史发展进程,对中华五千余需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制度流变、风云人物,思想贡献、科技发明、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以及文学艺术等,均作了详尽的描述、精到的剖析、中肯的评断,并以现代的、前瞻的后史视野对万千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给予了多层面、多侧面的总结,提供了洽史、治政、治国以及修身齐家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启迪。 全书架构恢弘,结构谨严,史料翔实,文字流畅,是一部极富特色的中国通史著述,体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全书
《当代岭南文化名家 陈翘》是《当代岭南文化丛书》之一种,传主是著名舞蹈艺术家陈翘。全书共分为三部分: 陈翘传略 简要讲述陈翘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 众说陈翘 通过搜集整理舞蹈界、文艺界、学界的评论文章,全面再现陈翘从事舞蹈艺术工作的心路历程; 陈翘作品 收入《三月三》《草笠舞》《胶园晨曲》《喜送粮》《踩波曲》《摸螺》等陈翘的代表性舞蹈作品的历史资料及其创作历程回顾文章。
通过审视1400—1900年间欧洲诸帝国法律与地理的关系,劳伦·本顿勾勒了研究世界历史的新路径,改变了我们对帝国及其遗产的理解。她认为,欧洲人将帝国的空间想象成各种走廊和飞地组成的网状结构,并且通过各种融合地理和法律观念的方式建构主权。本书作者将引导我们跨越海洋,穿过河流,翻越高山,登上岛屿,体会海盗的兴衰、叛国罪的指控、刑法的冲突和罪犯的流放如何赋予常见地理分类不同的法律意义,从而创造了各种不规则的帝国法律空间。
本书汇集赫哲族研究的高水平专家学者队伍,汇集一流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表述形式,解读赫哲族的历史源流、人文地理、文学艺术、经济生产、宗教信仰、社会民俗、工艺制作、民族旅游等方面内容。同时,通过新媒体技术,使传统图书与手机、平板电脑等有效结合,让读者在阅读时还能够欣赏到视频、音频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