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兹特克人的历史长久以来不断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16世纪最初的殖民者撰写的书面材料到21世纪的电影和书籍,对阿兹特克人的描绘数不胜数,但大多基于西班牙语文献和考古发掘成果,原住民始终是沉默的被动的客体。 美国优秀的历史学教授卡米拉 汤森决心打破这种局面,她尝试研究了所有留存至今的纳瓦语编年史,前所未有地替美索亚美利加原住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他们关于五个太阳纪的起源神话到西班牙征服后第三代人的亲身经历,汤森完整重构并精彩讲述了 真实的 阿兹特克人的故事。
封面文案: 距今五千年前后,神奇的北纬三十度一带,诞生了以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和良渚为代表的伟大文明,人类历史从此迈入新的时代。 内容简介: 旨在介绍良渚所在的时间段前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状况。国外方面,既包括广为人知的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也包括大家了解较少的基克拉迪、卡拉尔文明,重点对各个文明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性遗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并将这些文明放在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文化序列中来介绍,*终寻找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国内方面,集中论述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圈的形成历程,重点探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时代以良渚、大汶口、屈家岭为代表的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找寻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源。
《开拓之鹰 达斡尔族》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的一种。全书汇集一流的达斡尔族研究学术成果,从地理、历史、民俗、经济、宗教、艺术、语言文学等方面,采用主题论述、典型分析、延展阅读、田野调查报告、以文解图、人物访谈、历史故事等叙述方式,全方位地阐述、分析、解读达斡尔族文化,为各民族读者了解、认识达斡尔族打造一张"文化名片"。
犹太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聪慧而拥有源远流长又苦难的历史。犹太人斑驳的历史中,浸透了所在国的浓浓印记。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历史教授西门 沙马勋爵历经40年实地考古、构思与沉淀,凝结成这部《犹太人的故事:寻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 公元1492年)》犹太历史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原著甫一出版即获得塞缪尔 约翰逊图书奖,该奖项是英国针对非小说类图书设立的地位*的一个奖项。沙玛教授通过将考古与历史的细节结合,试图寻找历史的痕迹,还原*真实的犹太历史。创作《犹太人的故事》的动机,沙玛先生直言是为了兑现40年前的承诺,完成父亲的遗愿。 故事将你带到从未想象的地方:南阿拉伯群山中的犹太王国,叙利亚犹太会堂荧光闪烁的墙壁,罗马犹太墓地的棕榈树林。 书中记载了《塔木德》在巴黎街头燃烧,中世纪伦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为古代中央王朝之 化外生苗地 。若以 巫文化 论之,贵州是 巫文化圈 的中心,所谓 西南奥区 是也。巫文化体系在中原失落后,却在贵州苗族地区得以保存,实乃 礼失而求诸野 的一枚标本。明代以来官学体系在贵州苗族地区获得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贵州苗族地区学校教育体系日趋健全和完善,但贵州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然存在危机。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苗族教育传统资源,乃是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本书近乎全景式地论述了贵州苗族文化与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境遇,探讨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形式、内容与途径,力争为传承和发展我国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苗族教育事业,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神话传说不仅是故事,也是文化之根,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头。《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的宗旨是 从源头说神话,用故事讲文化 。全书从神话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介绍了中华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同根根源、多姿多彩的代表性神话传说及其知识背景;将学术性、民族性和故事性融为一体,整合跨文化与本土知识,相互阐释,互补互证,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在神话传说中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一部锤炼民族精神、普及传统文化、适合全民阅读的通识读本。 书中原创全彩插图既有敦煌飞天那样西来的潇洒,更保有东方美学固有的形象认知,现代而又不失民族风格,以张扬又内敛的想象力道出了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同时修复并收录《山海经》等古籍插图、考古资料、民间艺术品等近百幅图片,直观呈现中华文明的演变传承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本书在较全面地参阅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在活态传承的村落社区的案例呈现,来探讨铜鼓舞及其文化持有者所面临的各类新的发展契机、表现出的整体发展态势及相应的问题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研究构架,不仅是对集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集体性建构关系之间关系的创新研究,而且对中国其他地区传统民间文化利用国家的平台得到发展的具体路径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封面文案:近十年,是良渚考古发现*多的十年,也力证了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作者以媒体人的角度,贴身观察,讲述那些发现背后的故事和人。 内容简介: 作者从2012年开始,贴身报道良渚考古发现,记录良渚文化。而这7年也是良渚考古发现、理念革新、进展*快,刷屏*多的7年。书稿全程记录了良渚考古一点一滴的变化,考古历史的变迁,考古人的心路历程,思想碰撞的火花等,对考古人物也有深入地访谈。作者以*现场的角度,通过*手资料,从媒体人的视角,连通了大众和专业,通俗和学术,对于普通大众了解良渚文明,了解考古是什么,提供了借鉴,有较大的普及性。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分两部分。部分“征程记”,叙述了作者姚荷生从昆明到车里(景洪)的旅途艰危。在数十天三千里的行程中,冒了不少的险,吃了不少的苦。有时爬上千仞高山、滑下万尺深谷;有时从马上跌下来,泥里滚过去;有时要涉过湍流,穿过毒雾恶瘴;有时经受了风雨的欺凌,容忍了饥渴煎熬;有时走过虎豹的巢穴,又要防备盗匪的袭击。其中,穿插了很多奇闻趣事、传说掌故,引人入胜。作者不禁叹息:不到云南的人,不知道中国旅行是如何困难,也不知道滇路艰难到什么程度。正如明代云南诗人张禺山所言:“西游蜀道,北上太行,昔日诗赋,千载悲伤。若教行路见滇海、崎岖绝道皆康庄……”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第二部分为“十二版纳见闻录”。作者以巨大的热情,自然客观地描绘出20世纪30年代西双版纳傣族的生存状态、
本书对于我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思想作了深入而系统的阐释,作者在关注外在社会变动对于章氏思想影响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于章氏思想内在理路的寻绎。作者认为 多元主义 ( 民族主义 )、 历史主义 ( 历史相对主义 )与 人文主义 ( 新人文主义 )构成了章氏思想的深层内核,并在此三大思想内核的观照之下,对于章氏思想的诸多领域作了富有特色的研究,指出章氏思想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展开,具有着 道古 与 便新 的双重特色。此外,作者还将章氏思想置于世界思想发展的流程之中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其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本书立足于云南这一民族文化旅游大省的资源优势,选取涵盖原地、本地、异地三类旅游空间生产模式和五种代表性类型的民族旅游景区作为研究个案,对文化旅游背景下如何实现民族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利用等问题进行案例研究与理论提炼。 本书尝试将多点民族志的质性研究法、管理学的系统分析法、社会学的问卷调查法与人文地理的空间生产视角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运用,创立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统一体系统分析框架与模式类型比较研究框架,对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的五种主要类型进行比较研究。 本书认为,本地旅游空间生产模式类型是较具创新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保证景区内民族民俗动态展演的真实、保持景区与原生民族村寨稳定而合理的空间结构与文化展示合作关系,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
本书以晚清民国的旗人及其文学为研究对象,将其置入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乃至国际关系的关联性语境中,展开跨文化、历史与区域研究的对话;体察旗人在时代语境中经历的情感、思想、身份认同与美学追求的嬗变,阐发旗人文学的普遍性意义。百年的蝉蜕蝶变,敞开旗人的叙事与抒情、心灵世界与精神空间,从国语骑射到满汉一家,从旗民分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因地制宜、移风易俗与人民共和的历史转型中,叙说中国人现代情感与国家认同的建立。
本书以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观察为依据,以材料学的常理及材料冶金史的研究为基础,将材料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研究成果相结合,简述了对中西方文明形成初期及后续过程中材料技术发展过程的观察,并尝试以材料学视角探索和挖掘影响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某些客观因素。 本书仅涉及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两方面的普及知识,适合用作工程专业研究生阶段选修课教材,亦适合于广大读者阅读,也期待能为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学者提供一定参考。
在过去的相关研究中,有些问题研究比较少或者还处于空白状态:一,对于苗族文化的研究多注重其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而对于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究较少,对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开发的研究比较多;二,对于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缺乏详细、系统的分类阐述。三,针对乌江流域这一特定区域的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既无对乌江流域苗族节日的详细分类介绍,也无对乌江流域苗族传统节日具体文化内涵的研究,对乌江流域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现状、困境缺乏调查研究,对其保护与开发更无具体的、针对性的举措。四,对乌江流域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现实意义的研究不够具体和深入,理论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太多实践性。本书正是从这些薄弱环节入手,清晰梳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的论文集,内容包括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中国少数民族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文本考释等。本书论文大多来自作者的田野调查,既有深入的实证研究,又有独到的理论阐述,以熟练的学术技巧和直白易懂的语言揭示了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的特色,涉及学术前沿,富含经验研究,对宗教与文化相关研究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京宫苑图考》收录朱偰先生《元大都宫殿图考》、《北京宫阙图说》、《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三本书的内容,原书先后于193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90年北京古籍出版社重新排印,200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将此三本书合订出版,命名为《昔日京华》。本书以朱偰先生的原稿为基础,参照以上两个版本,订正了句读、引文的错漏,并于附录中收录了《八百年前的北京伟大建筑——金中都宫殿图考》一文及家人与友人撰写的纪念文章三篇。该书出版之初即填补了中国古建筑史的空白,如今亦是古建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著作。
本书主要从苗族历史及银饰的发展、符号的寓意、审美文化的内涵、湘西的美学观念、苗族银饰的现代文化价值及发展等方面做理论阐述,在尊重民间艺人对银饰文化的真实解读的情况下并力图保持住这一原生态乡土艺术的质朴性特点,探讨苗族银饰在旅游文化中的互动与发展,论述苗族的传统图案造型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从而阐明保护并传承苗族银饰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