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是讲述、介绍中华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同根根源、多姿多彩的代表性神话传说、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读本。本书的宗旨是 用故事说文化,用文化讲故事 ,内容包括精彩故事、延伸知识、学术考据、多民族文化展示与阐述等,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 不同于市面上已有的很多神话故事书,《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汉族神话传说作为切入点延展开去,展示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原生神话传说,并对其起源和细节进行科学的考据与阐释。全书在有趣的神话传说中间穿插 补充知识 ,随时扫除阅读时的知识盲区,帮助理解;故事后附有 延伸阅读 ,阐述故事背景、民族文化、文献遗珠等,可视为故事文本的进阶阅读。如此这般,《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深入浅出地以初民的原始想象为线索,将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串联起
《中国白裤瑶民族服饰》对白裤瑶民族丰富多彩的服饰做了详细、系统的介绍,被列为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作者通过在白裤瑶民族地区多年实地调查获得的*手资料,本着传承为本、技艺为先的思路,对白裤瑶民族服饰的历史与现状、形制与规范、制作与技术、人文与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析,从而审视白裤瑶服饰的形成与构成特征。全书结合近500幅图片,详细描述白裤瑶各类服饰的形态和色彩构成规律,结合物、人、环境、历史等因素,强调白裤瑶服饰的整体性、立体性、真实性,旨在实现对白裤瑶服饰形制及工艺技艺精华的研究与传承。读者可以从本书中了解白裤瑶服饰承载的深厚文化,从而弘扬丰富璀璨的民族服饰文化,推动民族服饰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神话起源于远古,从史书中走出,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改造,而后演变成小说走入民间,忠实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时代变迁。中国神话可以分为创世神话、宗教神话、民间传说三大板块,其中创世神话有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宗教神话有老子得道、三清四御等,民间传说有孟姜女哭长城、天狗食月等。这些神话看似繁琐复杂,但如果对它们进行追根溯源,就会发现每个时代的神话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时代烙印。 本书特别收录并整理了中国神话史,并以此为切入点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神话脉络,将中国神话相对系统化地整理出来,让读者更明了地了解中国神话的发展史;在条目部分,收录了近1000个神、仙、妖、怪、神兽等,以趣味化的写作风格让读者读懂中国神话。
本书是一部有关 湘西苗疆 历史进程、民风民俗、治策方略的私家地方志乘,共二十二卷,分舆图、村寨、险要、道路、风俗、师旅、营汛、城堡、屯防、述往、要略、传略、艺文、杂识等14门。其内容主要为撰者严如熤基于自身实地调查与生活经历,对湘西苗族族群文化特征及分布地域的认识与描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湘西苗疆历史的梳理与苗疆 防治 对策的张举,囊括了湘黔边 苗疆 的地理交通、苗寨民村、风俗语言、社会组织,历史人物、军事防御等方方面面, 后之有事苗疆者得有稽考,用备采择 。
《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古代民族源流、分布及其演变研究》以滇桂地区和中南半岛北部为重点空间,从区域整体史的角度,分四个时段对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古代民族源流、分布及其演变进行纵向勾勒和横向比较,既考虑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民族古代史的区域差异,又重视其整体性特征及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研究中充分考虑文明起源和古代王朝或地方政权民族政策对民族源流与分布的影响,在孟高棉民族的起源及其迁徙与交融、土司制度的发展及其对民族分布的影响、主体民族的崛起与中南半岛民族分布的演变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作为本书的*尝试,是想清晰地描绘出生活在云南的各个民族的整体形象,用一系列资料来诠释产生固有文化并保存至今的要因及其关联性。并以此为契机,让众多的人们重新认识云南民族文化的深邃。包括介绍一些过去鲜有提及的民族及作为民族大家庭一员生活在云南的汉族,在综合介绍的同时试图表现出“云南的肖像”。 书中反映各种各样聚落景观的各民族聚落的照片,其包含的民族性、地域性,有序的聚落生活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生活在云南的各个民族所显现出来的共同要素,著者希冀自然与村落相互和谐的、美丽恬静的聚落景观永远存留下去,并期望各位读者从整体上作为“一个民族的肖像”去感受,包括她们的表情、姿态和服饰的质感、形状、美丽的装饰以及照片中融入的氛围等等。 书中所介绍的聚落,有些村寨业已荒废,而且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
《隋唐记忆》带领读者进入我国的鼎盛时期 隋朝和唐代,这一时期不论是服装款式、色彩、图案,还是乐器和生活用品,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画面,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本书汇集了尤其是隋唐时期的华丽服饰和装饰品以及其他物品,让我们在赏心悦目的同时,不仅让人感慨古人的造诣才华之高,想象力之丰富,更能激发起我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美的向往。
本书以齐州房氏家族为研究对象,起自西晋房谌终至唐后期房氏在齐州原籍的衰落,旁征博引,同时又吸收了一些金石碑刻史料,系统地论证了齐州房氏的宦海沉浮、文化交流圈、治生模式等,尤其是重点讲述了一代名相房玄龄政治生涯和生活轨迹,史料充实,人物鲜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问之作。
经过古今学者前赴后继的努力,对于山东高平王氏家族的学术文化,特别是其重点人物王粲、王弼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王氏家学的整体性、综合性考察的视角来看,还存在较为宽广的垦拓余地。本书以汉晋时期为时代背景,以山东高平为地域背景,主要着眼于高平王氏家族社会地位的升降、家学的传承与流变、家族的交游、文学成就、学术成就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文后附录了高平王氏家族世系表、家族著述叙录、家族大事年表。
中华文明根本的精神特质是什么?中国人有自己的信仰吗?为什么要提倡人文宗教?对于这些时代性问题,楼宇烈先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在《中国的人文信仰》一书中,楼宇烈先生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文信仰所具有的精神特质、价值关怀乃至现实意义,强调应该探求合乎东亚文化传统的宗教学理论,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优点。 本书是一部难得的体悟、反省、阐明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人文通识读物。 《中国的智慧》凝聚了著名学者楼宇烈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育人半个多世纪的心血结晶,首次较为完整地展现了他研究中国文化的心得。 楼宇烈先生从中西方文化比较,中华文化的智慧,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华文化、世界共享等多角度出发,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面貌和核心要义,如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儒释道三家的智慧、中医的直觉
在扼要介绍苗绣的起源、历史、特色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类介绍了苗绣的基本工具、构图形成、纹样题材、配色、针法、工艺特点,并附有苗绣成品图片和苗绣样稿图集,适合服装设计工艺专业学生和服装设计从业人员选用。
《大国工匠》丛书作为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是为积极响应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工匠精神而策划的,共编写10卷,分别为《文》《艺》《彩》《织》《绣》《器》《雕》《金》《复》《新》。本丛书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为参考,由采编人员深入匠人工作地,经实地调研、采访、拍摄,以图文记录的形式,将上百种非遗技艺及其传承人故事分别编入其中,让那些湮没于民间,甚至于几近失传的非遗技艺呈现在读者眼前。通过娓娓道来的传承人故事,介绍传承人的独特技艺,展示老一辈手艺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彰显中华民族特有的匠人气质、匠人风范,宣扬工匠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唤起读者对传统手工艺的珍视和保护。 《艺》介绍了10种与曲艺艺术相关的技艺及其传承人,包括斫琴技艺,宣
本书主要从家族史角度,对嘉祥曾氏进行了历史还原,尝试将关注点扩大到宗圣曾子家族的整体之上,以曾子家族发展的历史为背景,透过宗圣曾子家族的递嬗,来观照嘉祥曾氏在宗圣曾子家族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以期展现嘉祥曾氏的家族文化以及嘉祥曾氏与明清时代政治、社会间的复杂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是曾子研究的基础之作,填补了曾子家族史研究方面的空白,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