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一部北京民俗集锦,主要包括十大类分别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交通民俗、居住民俗、商业民俗、民间娱乐、戏曲民俗、服装装饰、民间禁忌、饮食民俗。编者团队在民俗普查的基础上,综合所有古今民俗资料对北京地区的民俗进行了系统编写,书稿内容以近、现代民俗为主,也包括古代传统民俗;以良俗为主,对过时的落后民俗亦不回避。全面详细地记录了北京地区各类民俗的源流、活动形态、仪式、表演、传承情况及其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等等。
浙江是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宋一朝在浙江境内留下了包括墓葬、城市、手工业在内的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浙江南宋物质文化和考古研究,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学术价值。近年来,关于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史学著作层出不穷,然而,有关南宋墓葬、城市、手工业、金石碑刻等考古成果,一直缺乏系统整理和全面总结,学术界对此高度期待。本书以古墓葬与礼俗等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并以南宋为中心,揭示墓葬制度、社会礼俗、思想观念的变迁。全书共分为四章,即南宋墓葬的形态与制度、合葬与族葬,从中原到江南,南宋的志墓碑刻。本书将赋予宋明墓葬以稍成体系的学术价值,对浙江乃至全国的考古工作者将具有一定的学识和智力启发。
有人说,成都是一座去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府河、南河、锦江,河流见证了古蜀之地的生长与变迁;万里桥、老南门大桥、九眼桥,成都的老灵魂仿佛时刻走在桥上;泡菜、 盖碗茶、龙门阵,茶馆成全了市民相似的情感模式;老板娘,嬢嬢、市井粉子,成都女人将锐利与温婉结合得恰到好处;青春、酒精与音乐,九眼桥边挤满了不怕醉的年轻人...... 本书从自然景观、饮食习俗、文脉痴癖等不同维度对成都这座城市进行了介绍,从成姆斯特丹到千年少城、从食辣小史到陋室茶摊,作者带我潜入成都的大街小巷,立体呈现出一个地理的、历史的、现实的成都,深度解析这座“去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的魅力。
本书是文化学者赵珩先生谈饮食文化的代表作,共48篇,写口腹之物,记风物人情,述历史掌故,自然风雅,颇多趣味,流露出对精致文化的眷念。 精装增订本。朱家溍撰序。王世襄题签。
本书是“十三五” 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出版基金项目“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的一种。由两本译著合成。其中何乐益的《中国的风俗》(Folkways in China,1929)按农历时间顺序,记载了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的岁时节俗,还穿插了玉皇大帝、临水夫人、观音、文昌帝君、吕洞宾、妈祖、关羽等民间神灵在诞辰时祭祀活动,以及官方 的立春鞭春牛、东岳大帝诞、城隍诞、八蜡、腊祭、驱傩、祭天等祭祀典礼。裴丽珠、米托发诺的《岁时》(The Moon Year:A record of Chinese Customs and Festival,1927)前三章介绍了中国历法、中国的众神以及传统时期的国家祭典,然后以月份为序,从十二月开始,分十二章描述中国人的日常信仰实践和岁时节日活动。
中国传统观念,丧事是凶事,平民百姓颇多犯忌,传统的丧制又多充满着“迷信”色彩,并为“提倡科学者”所唾弃,于是乎中国几乎没有关于丧仪的刊物,普通刊物,也不愿登载关于丧事的研究文章。 《丧葬习俗》却是系统介绍中国丧葬发展史的一部专著,分别为:丧仪与丧事程序;宗法制度与守丧制度;形形色色的祭祀风俗;丧具的源起与发展;近代丧事之嬗变。每个章节内容详尽,引证充分。本书从丧葬的制度、程序、风俗等等多个角度剖析中国文化史中丧葬习俗的演变进步,是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书精选了百花深处、草岚子、翠花、丁香等29条胡同,并对这些胡同的规制、四合院、知名小吃,特别是胡同内的名人故居的建筑风格、内部陈设、历史沿革、等做了深入的阐释。全书史论结合,图文并茂,为读者生动地展现了这些胡同的前世今生。
一日读诗,一日释物,为诗找到对应的“物”,为“物”找到诠释它的诗,诗与名物穿越时空在此不期而遇,这样的巧合不只令人惊喜,对于诗与物而言,更是一次还魂与新生。有了眼前活生生的物,难解的诗立刻变得明朗起来;有了诗文的诠释,久被冷落的名物终于复活,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以这样的方式去了解古人的日子,这是编纂这本日历的初衷。与戊戌年历相比,己亥年历基本延续惯例,努力根据每月的节日、节气编排内容,一日读诗,一日释物,偶有破例,视情形而定,不过分拘泥。不同之处在于:内容上,除了题材上更加丰富,增加了去年未涉足的生活内容,很多极好却久被冷落的诗也被挖掘出来,虽非耳熟能详,却真切生动地呈现出古人的日子;同时,作者为每个月确定了主题,既照顾节日节气,又分门别类,尽量把同类题材放到一起,恰好十二
《盐城县域民俗文化建设研究:以盐都区图书馆的探索为例》以盐都区图书馆为切入口,从课题研究的背景,核心概念的界定,外研究现状、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研究的目标、内容、假设和拟创新点,研究的方法、技术路线,通过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跨学科研究法、探索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系统探讨了盐城民俗研究及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对县域民俗文化建设进行实践和探索,助推盐都区民俗研究工作向纵深推进,为强富美高新盐都建设添砖加瓦,为盐都区生态文旅高地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口福老北京》是金受申先生的一部饮食文集,《口福老北京》以老北京的饮食为主线,全面而又翔实地记录了老北京生活中日常饮食的方方面面,而以中下层普通百姓为主要对象。《口福老北京》记录了老北京四季家庭和各类饭庄饭馆所常见的菜肴、冷饮、茗茶的品种及做法,还顺带谈及了冬季蔬菜培植、茶叶辨伪、茶馆经营、艺人说书等方面。同时,《口福老北京》还叙述了笔者的实地考察和见闻感受,以及与之相关的趣闻轶事、历史文化的变迁,文末还从主食、副食两方面探讨了我国的饮食文化,是一本地道的关于老北京饮食及其文化的书稿。
本书收编了1920年到2100年共计180年的历书,编写了历法、节气、天干地支等方面的知识。一些广为群众欢迎的传统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也收编在本书内。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内容还包括对联荟萃、民间谚语、民俗及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