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一部北京民俗集锦,主要包括十大类分别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交通民俗、居住民俗、商业民俗、民间娱乐、戏曲民俗、服装装饰、民间禁忌、饮食民俗。编者团队在民俗普查的基础上,综合所有古今民俗资料对北京地区的民俗进行了系统编写,书稿内容以近、现代民俗为主,也包括古代传统民俗;以良俗为主,对过时的落后民俗亦不回避。全面详细地记录了北京地区各类民俗的源流、活动形态、仪式、表演、传承情况及其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等等。
浙江是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宋一朝在浙江境内留下了包括墓葬、城市、手工业在内的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浙江南宋物质文化和考古研究,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学术价值。近年来,关于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史学著作层出不穷,然而,有关南宋墓葬、城市、手工业、金石碑刻等考古成果,一直缺乏系统整理和全面总结,学术界对此高度期待。本书以古墓葬与礼俗等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并以南宋为中心,揭示墓葬制度、社会礼俗、思想观念的变迁。全书共分为四章,即南宋墓葬的形态与制度、合葬与族葬,从中原到江南,南宋的志墓碑刻。本书将赋予宋明墓葬以稍成体系的学术价值,对浙江乃至全国的考古工作者将具有一定的学识和智力启发。
本书是文化学者赵珩先生谈饮食文化的代表作,共48篇,写口腹之物,记风物人情,述历史掌故,自然风雅,颇多趣味,流露出对精致文化的眷念。 精装增订本。朱家溍撰序。王世襄题签。
本书精选了百花深处、草岚子、翠花、丁香等29条胡同,并对这些胡同的规制、四合院、知名小吃,特别是胡同内的名人故居的建筑风格、内部陈设、历史沿革、等做了深入的阐释。全书史论结合,图文并茂,为读者生动地展现了这些胡同的前世今生。
一日读诗,一日释物,为诗找到对应的“物”,为“物”找到诠释它的诗,诗与名物穿越时空在此不期而遇,这样的巧合不只令人惊喜,对于诗与物而言,更是一次还魂与新生。有了眼前活生生的物,难解的诗立刻变得明朗起来;有了诗文的诠释,久被冷落的名物终于复活,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以这样的方式去了解古人的日子,这是编纂这本日历的初衷。与戊戌年历相比,己亥年历基本延续惯例,努力根据每月的节日、节气编排内容,一日读诗,一日释物,偶有破例,视情形而定,不过分拘泥。不同之处在于:内容上,除了题材上更加丰富,增加了去年未涉足的生活内容,很多极好却久被冷落的诗也被挖掘出来,虽非耳熟能详,却真切生动地呈现出古人的日子;同时,作者为每个月确定了主题,既照顾节日节气,又分门别类,尽量把同类题材放到一起,恰好十二
中国传统观念,丧事是凶事,平民百姓颇多犯忌,传统的丧制又多充满着“迷信”色彩,并为“提倡科学者”所唾弃,于是乎中国几乎没有关于丧仪的刊物,普通刊物,也不愿登载关于丧事的研究文章。 《丧葬习俗》却是系统介绍中国丧葬发展史的一部专著,分别为:丧仪与丧事程序;宗法制度与守丧制度;形形色色的祭祀风俗;丧具的源起与发展;近代丧事之嬗变。每个章节内容详尽,引证充分。本书从丧葬的制度、程序、风俗等等多个角度剖析中国文化史中丧葬习俗的演变进步,是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盐城县域民俗文化建设研究:以盐都区图书馆的探索为例》以盐都区图书馆为切入口,从课题研究的背景,核心概念的界定,外研究现状、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研究的目标、内容、假设和拟创新点,研究的方法、技术路线,通过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跨学科研究法、探索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系统探讨了盐城民俗研究及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对县域民俗文化建设进行实践和探索,助推盐都区民俗研究工作向纵深推进,为强富美高新盐都建设添砖加瓦,为盐都区生态文旅高地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红白喜事一点通》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古代红白喜事民俗,目的是使读者懂得今天的许多民俗礼仪是从古代的民俗礼仪演变而来的,并非都是糟粕。当然,既然是古代民俗,就少不了有封建等级制的痕迹,有的迷信色彩,这才是她的本来面目。笔者深信读者有批判的能力,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水平,能从更高起点去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行规蹈矩的优良传统。孝是贯穿民俗礼仪的红线,俗话说:“孝是百行源,道德修养孝为先,为人不知孝,怎知孝能感动天?”孝博大精深,孝修身端行,孝治国国安宁。天下儿孙都学孝,定享太平年。为人至孝,能使修养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凝聚力更强。若因噎废食,把民俗一概摒弃为糟粕,无疑是错误的。
《径山茶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讲述了径山茶宴源于余杭径山万寿禅寺,始于唐,盛于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是径山古刹以茶代酒宴请客人的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径山茶宴体现了古老的禅茶礼仪,展现了幽静雅致、意畅神清的斗茶逸趣和佛门境界,艺术价值*高。宋代,径山茶宴随佛教东传至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之源,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