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典藏本)》,从巴地历史演进的广度和深度,全景图展现重庆直辖后的大重庆之前世今生,内容超丰富,可读性极强,涵盖 巴源流长、璀璨星空、巴山夜语、大案奇录、雾罩山水、巴风民俗、美食江湖、重庆言子、过客打望 共九卷。全书以讲故事、摆龙门阵的方式,述说重庆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神话传说、风云人物、民俗风物、俚语言子、美食特色、俊秀山川,等等。 《重庆掌故》精巧地将史实、传说、人物、美食、山水、言子等与故事糅合为一体,每个故事都娓娓动听且极具可读性,比如:很难用故事表达的川菜美食 回锅肉 、重庆言子 巴倒烫 等等极为生动有趣。此外,城市掌故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也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创新,摒弃了传统掌故引经据典、史实陈列的叙述方式,更为市民百姓所喜闻乐见。
内容简介 《论语集释》是传统《论语》学研究集大成式的古籍整理著作,作者为著名学者程树德。该书综合历史上各家之说,对每章文字加以注释,内容分为考异、考证、集解、唐以前古注、集注、余论等,涉及音韵、训诂、释文等方方面面。该书的价值首先在于资料丰富,几乎囊括了之前所有的《论语》学典籍,如大家熟知的何晏的《论语集解》、皇侃的《论语义疏》、朱嘉的《论语章句集注》等等,均被此书收纳,其他如四书类、秦汉诸子类、各朝诸子通论类、各种笔记等著作,亦多有征引;其次在于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考证谨严审慎,不妄断,不盲从,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各家得失,从而在一些富有争议的问题上有所创见,使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本书除收录《管氏地理指蒙》外,还收录《青乌先生葬经》《葬书》《古本葬经》《郭氏葬经删定》《葬经笺注》《葬经校注》《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雪心赋句解》《卜氏雪心赋删定》《青囊海角经》等十五种。 本书为“中华礼藏·礼术卷·堪舆之属”之一种。主要收录的是题名汉代至明代的传世地理术书,其中不乏托名之作,如托名汉代青乌先生、晋代郭璞、唐代杨筠松等。以《葬书》《管氏地理指蒙》《青囊海角经》《撼龙经》等为代表的流传较广的文本,则广收异本加以点校。而《郭氏葬经删定》《葬经校注》《葬经笺注》《雪心赋句解》《卜氏雪心赋删定》等系首次整理刊布的作品。期望能进一步为读者查阅、利用地理术书提供较为便利、可靠的点校本。
歌仔册,又称歌仔簿,是闽南方言说唱 歌仔 和通俗歌谣的底本,主要流行于闽台地区及东南亚华人圈,早在清中叶就已盛行,直至今日仍以活态文化流传于海峡两岸。 本书收录清代书坊出版的一百六十二种歌仔册文献,分为长篇叙事、短篇歌谣和民间戏本三大类。在编撰体例上,每页分作三列,以繁体横排的形式标点整理,并据别本作校勘,每篇文前冠以解题,文后列出校记。凡有多种版本存世者,取较早或完整者为底本,余者作为参校本。书前冠以长篇序言,对闽台歌仔册的发展脉络及收藏情况作系统性梳理。书后列附录,就所收文本部分方言字词作简释,以便读者了解利用。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歌仔册全面汇集整理之作,希望以此推动闽台说唱文学研究的新进展。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的精选本。丝绸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在丰富的实物遗存中,丝绸为我们留下了极好的设计素材,成为我们传承和创新的源泉。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包括汉唐卷、辽宋卷、金元卷、小件绣品卷、装裱锦绫卷、少数民族卷、暗花卷、锦绣卷、绒毯卷、图像卷。本书精选了每一卷的精华部分,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完美展现丝绸与艺术的结合。本书的意义在于加强高新技术与织造、染印、刺绣等中国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研究建立文化艺术品知识数据库,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与升级,在传承民族传统工艺特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让古老的丝绸焕发新的生命力。
无
本书是作者全面观照新出考古资料和学界论点、增补改正近年发表文章所集结而成的文集,依“造型纹饰篇”、“东西交流篇”、“台湾出土陶瓷篇”及“中国瓷窑杂记”四大部分探讨陶瓷文化史诸多面向。全书运用抽丝剥茧、脉络分明的交叉论述,搭配大量可供佐证的中西图像数据,不论对研究者或一般大众而言,均属相当引人入胜的陶瓷文化史读物。
本书辑录了七种明清以来记载京师地区的岁时风俗的文献,告诉您古代首都市民一年四季过节吃些什么,玩些什么。尤其是不同节令在不同的庙会活动地点许多在今日北京市郊尚有留存,因而还可做为选取北京各处古迹适宜游览时间的导游之书。
本书涵盖了2016年民俗学研究的各方面成果,包括特辑、热点话题、研究综述、论著评介、年度优秀论文、重要论文摘编及摘要、优秀学术随笔、学人评价和学术活动纪要等九篇。其中,研究综述是重头戏,包括:2016年民俗学理论研究综述,2016年神话研究综述,2016年史诗研究综述,2016年传说研究综述,2016年故事研究综述,2016民间戏曲、曲艺研究综述,2016年歌谣研究综述,201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2016年民间艺术研究综述,2016年物质民俗研究综述,2016年人生仪礼研究综述,2016年社会组织民俗研究综述,2016年节日研究综述,2016年民间游戏研究综述,2016年旅游民俗研究综述,2016年民俗体育研究综述,2016年少数民族民俗研究综述。全书立论高远,资料翔实,条理分明,逻辑清晰,是反映民俗学研究进展的一部力作。
内容简介 《周易兼义》九卷,以国家图书馆藏卢文弨批校本《周易兼义》为底本进行影印,全彩印刷。这个批校本有三种颜色的批校,以彩图的形式向学界披露。 卢文弨所批底本为汲古阁刻本《周易兼义》。卢文弨对《周易》的校勘在《十三经》校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阮元及后世的《周易》校勘、编印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其校勘成果和学术观点主要反映在这个批校本中。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主干典籍,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载体之一,对于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周易》的校勘、整理以及相关资料的披露,是对《周易》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 丛书简介 《卢校丛编》从清代校勘家卢文弨所校刊刻或校勘的古籍中,选取校勘质量高、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品种,陆续影印出版
民风民俗、房屋家具、日常饮食、衣着服饰和工具用具。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除了有土家语和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以外,还有汉语方言。一般人都能讲西南官话,但其中一部分人还会说一种与西南官话以及湖南其他方言均不相通的方言。他们把西南官话称为“客话”,把自己的土话称为“乡话”。与陌生人一次交谈时,他们会问“你是话乡还是话客?”,意为你是讲“乡话”还是讲“客话”。如果对方说“话乡”,他们就会用乡话与对方交谈。因为“话”字与当地官话的“瓦”字音相近,所以当地人通常把这种方言称为“瓦乡话”或“乡话”。 说瓦乡话的人主要分布在沅陵、古丈两县,在泸溪、溆浦、辰溪、慈利以及城步等县亦能找到。说瓦乡话的人口到底有多少暂无正式的统计。沅陵和古丈的语言情况十分复杂,以古丈为例,根据1898年董鸿勋所修《古
《中国殡葬礼仪学新论》是研究中国殡葬礼仪的部系统学术专著。作者以大量的田野考察资料为基础,通过历史文献解读,论述中国殡葬礼仪的形成与发展、殡葬礼仪的范畴、内涵、制度、信仰以及临终,关怀、意义治疗等。对于当代生命伦理、生命教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民俗是一块色彩斑斓的瑰宝是世界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俗史》丛书是一套普及民俗知识、增添生活趣味、开拓审美视野的大型文化读物。它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中国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民俗风情画卷。是一套普及民俗知识、增添生活趣味、开拓审美视野的大型文化读物。本书为《中国民俗史》之明清卷。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明清时期的民俗事象进行系统的清理。为读者展示绚丽的明清民俗画卷。
岩山寺,又名灵岩寺,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繁峙县天岩村,寺院红墙碧瓦,松柏茂盛,庙宇建筑独特,尤其是南殿墙上的壁画,更是珍贵,补誉为“墙上的清明上河图”,《繁峙民俗文化系列丛书:岩山寺详释》围绕这两部分内容图文并茂地展开全面、详尽的描述与解读。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收藏、研究价值。
《潮汕民俗大典》主要有生产习俗、副业生产习俗、生活民俗、人生礼俗、民间游艺、民间动物舞蹈、丰富多彩的民间手工艺、潮汕方言概说、潮汕方言的语音系统级其特点、潮汕方言的词汇特点、潮汕方言的语法特点、潮汕特谜先析等内容。
本书辑录了七种明清以来记载京师地区的岁时风俗的文献,告诉您古代首都市民一年四季过节吃些什么,玩些什么。尤其是不同节令在不同的庙会活动地点许多在今日北京市郊尚有留存,因而还可做为选取北京各处古迹适宜游览时间的导游之书。 n
汉魏时代是传统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模式奠定的时代,同时也是融铸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时期。对汉魏历史的研究向来为中外史家所关注。但传统的汉魏史研究大多瞩目于经济、政治与重大社会事件,对于普通的民众生活,人们限于资料与兴趣一般较少予以关注。这种情形在近年来随着资料范围的扩大与研究视野的展拓而有所改变,人们开始重视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关注。本书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汉魏时期的民俗事象进行系统的清理。为读者展示绚丽的汉魏民俗画卷。 汉魏时代是中国民族文化奠基的时代,也是中国民族文化性格形成的时代。从这一时期的文化性质看,它正经历着一个大的文化转变。上古简朴、多元、神秘的文化面貌正逐渐向繁复、统一、世俗的文化新形态演进。当然,这一演进是艰难而缓慢的,文化的演进与政权的更迭有的关系,但它主要是
全书分为部分:部分云茶知识:包括云南茶叶的历史发展、茶叶的基本知识、云南普洱茶的种类、功效、加工、深加工、冲泡技艺、茶叶的选购、指标、食疗价值等;第二部分云茶产区,分别介绍了云南茶叶的产区:保山产区、临沧产区、普洱产区及西双版纳产区;第三部分附录。该书全面客观真实地向海内外宣传和介绍独具特色的云南茶叶知识和民族茶文化特点。
本书辑录了七种明清以来记载京师地区的岁时风俗的文献,告诉您古代首都市民一年四季过节吃些什么,玩些什么。尤其是不同节令在不同的庙会活动地点许多在今日北京市郊尚有留存,因而还可做为选取北京各处古迹适宜游览时间的导游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