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鬼的容貌、形体、声音、衣服,到鬼怕什么、鬼的打工史、阴间为什么不能有农民,从古典笔记中的 鬼故事 ,到民间传说中的 鬼知识 ,作者旁征博引,典故信手拈来,文风生动幽默,令我们一窥中国传统民间传说中的幽冥世界。 栾保群先生堪称将鬼魂当作正经学问研究的人,认为鬼魂本质上是人性的延伸,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人性在鬼魂身上得到了张扬。所以栾先生谈鬼,往往由鬼及人,又常常笔锋一转,谈及今人今事,巧妙地借古讽今,读来辛辣有趣。
活着与死去,这是对立的,但有没有一个不死不活的境界呢?活着是人,死去为鬼,但有没有一个不人不鬼的状态呢?长期稳定的肯定没有,短暂一时的则无处不在,诸如昏迷、发疯、出神、丢魂,等等。魂灵离壳之后,躺在哪里的是不死不活的躯体,飘游在外的是若阴若阳的游魂。形神相离,但也没有断绝联系,只要有了适当的条件,它们还会合而为一。这些都是我们想谈的魂灵。 普通人活着的时候,一般不大会关心自己的魂灵,因为有比这更重要的饮食男女之类的问题。 及至人确确实实地死了之后,就除了魂灵什么都没有了,说明确些就是鬼魂或幽灵,其实已是异物,即成了 鬼 。一个在阎王判官案下受审判的魂灵,身不由己,这时再想关心、想净化、想改造,说什么也没有用了。魂灵的受人关注,最可能的是在即死尚活、是人非人的那一刻,也就是魂儿跑
活着的时候,我们可能看不穿滚滚红尘,死了,就一定能释然于人间的温情冷暖、名利欲望吗?由文字和故事筑就的鬼世界到底是何种景象?冥界的生死薄籍由谁掌管,鬼的户口如何解决 鬼的世界,依然是人的世界。作者用幽默的笔触和旁征博引的考据,令读者洞窥中国传统民间传说中光怪陆离的幽冥世界!
饮馔名家朱振藩,取经各路名家,翔实介绍海内外各地新食风,一网打尽粤、台、沪等地与日本、韩国等的各式料理,探究佳肴底蕴精髓,完整呈现其历史源头与滋味流变,再现手起刀落间的料理美学。本书融美食、文化、典故为一体,共分六辑。 异国好食味 ,引介台湾常年兴盛的异国料理,日式拉面、软甜和果子等多种海外美食曾在台掀起狂潮; 沪菜展雄姿 ,深入探寻上海风味,烟熏鲳鱼、鲜嫩秃肺、虾子大乌参,绵延十里洋场的华丽馨香; 奇菜大观 ,广搜奇特菜色、烹调手法与疗效,令人望之却步的田鼠、脸红害羞的春菜,大开读者 食界 !而 名士食经 一辑,更专访各家名厨与老饕,倾囊相授美食经; 两岸馔文化 则行脚著名地方美食,凸显两岸饮食文化。最后 全台吃透透 单元,更是上山下海,吃遍全台,新店活鱼、鹿港虾丸,十七条美食路线,各式名
《河川的归属 人与环境的民俗学》以日本新泻县山北町大川乡为田野点,对其境内管辖的一条名为大川的河川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调查。大川至今仍保留着鲑鱼捕捞的传统,当地民众把大川亲切地称为 鲑川 。作者以田野作业与文献史料为依托,围绕鲑川这一共有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维护及其组织体系的核心内容,对大川至今仍在进行的传统方式下的鲑鱼捕捞活动进行了历史溯源与民俗志的深描,还原了自古至今大川鲑鱼捕捞活动的演变与发展。
本着弘扬经典、传播文化的理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凭据上海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将近代以降的人文经典冠以“馆藏拂尘”的名义陆续整理出版,所谓“拂尘”,顾名思义,就是去其“尘埃”,使其清新,原汁原味地重新流播于读者的视野之内,这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一以贯之的宗旨。 胡朴安编著的《中华全国风俗志》分上、下两编,上编引述大量历史资料介绍了有史以来各地的风土人情、乡俚民风,下编则是作者对当时各地风俗的记录。关于本书,榆林张炽章为之作序时说,“盖风俗乃历史产物,乡间习俗,皆有渊源,一事一物,俱关文化,故能知古今风俗,即为知中国一切”。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成书于1922年,书中的各地称谓、地域划分与今有很大不同,为了保持原书风格,出版时没有对照标出。书中关于风土人情、信仰习俗的介绍,
本书为通俗读物,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描述了成都的辉煌历史,包括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文学和艺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学者,以及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和生活方式,并配以精美的插图。 本书前六章主要阐述先秦时期的古蜀国文化,第七至十六章分别讲述秦汉、隋唐时期的成都,第十七至二十章讲述宋元明清时期的成都。 多年来,成都被评为最佳旅游目的地,这座 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以其闲适的生活节奏、温润的气候、丰饶的物产、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本书可以使读者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特征、认识成都的历史个性,促进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也是响应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宣传口号 天府三九大 安逸走四川 的重要作品,以期为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
《碧山》系列第11辑。以2017年 方志小说 项目组发起的联合驻村写作计划为主线,汇集这次活动的成果。方志记实,小说写虚,而 方志小说 将二者杂糅,意在虚实并用,彼此激发,开启在地写作新模式。同时,也借助方志和小说相对成熟的技艺,重新认识地方,认识人地关系。
本书厘清了中国戏剧的历史发展源流,描绘了中国戏剧遍及城乡舞台的昔日繁华。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专属中国戏剧的脸谱、行当、程式化表演和各种炫目绝技。作者现身说法,讲到了中国戏剧和生活的有机联系,讲到了中国戏剧和文学的互动关系。本书还谈到了中国戏剧的现状、所面临的挑战,并且给中国戏剧提出了若干有益的建议。本书是对中国戏剧的一次全方位的巡礼,不啻是了解中国戏剧的一部 小百科全书 。
中国古代礼仪,作为贯穿 、社会、家庭的血脉,影响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曾亦教授精研经学二十余年,尤其擅长《春秋》学与《礼》学,在写作本书时,一方面注重以浅近的语言叙述古礼的精义,一方面又以历史与哲学的视角将其与当代人生活、西方礼仪比较勾连,对大众深入了解古礼、转化当代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通论礼之精意,然后以三《礼》为中心,结合《朱子家礼》,讨论以冠、昏、丧、祭等为核心的古人日常礼仪。深入文献,面对日常,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辨证,在古今之变中,把握礼仪的精髓。
本书从 理念、概念与方法 区域历史的视角 地方民俗实践 专题研究 的角度,遴选了二十余篇论文,围绕着 礼俗互动 这个主题展开论述,代表了目前国内这一领域*前沿的研究成果。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通过乌丙安、李文华、闵庆文、王思明、曹幸穗、骆世明、樊志民、田志宏、朱启臻、叶敬忠、杨庭硕等十几个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专家分别就不同侧面做的专题阐释,多侧面、多角度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情况(价值、过程、现状、问题、对策等)进行了讲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名家谈。国内首次出版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整体情况,对于普及和传播该项目、推进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出版价值。
本书遴选了几十家中国知名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不同侧面,编者将它们分成了六大部分进行介绍,如部分 荟萃中华,包罗万千 中介绍了有着600 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还介绍了有着浓厚地方历史特色的四川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第二部分 星火燎原,势不可当 展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封建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历程,既有展现中华儿女14 年抗战史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也有讲述革命根据地特色的延安革命纪念馆等。而 巧夺天工,源远流长 温故知新,日新月异 风云际会,群贤毕至 术业有专攻 等四大部分则介绍了极具特色的历史艺术、名人故居、自然科学博物馆等。
《来自大槐树 百家姓字辈考》 本套丛书是研究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文化的一套丛书。 国史、方志、家谱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三大支柱,也是验证洪洞大槐树移民的重要依据。移民姓氏表明了一个家族系统和血脉关系,是了解移民文化的重要切入口。沿着姓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移民姓氏和移民文化的社会功能,从中认识到移民姓氏文化研究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移民后裔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多个朝代不断传承变迁,至今姓氏数量就有一万多个,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它可以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标记历史人口迁移、反映时代文化特征、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是一把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金钥匙。 中国自古就提倡伦理道德、祖宗崇拜和宗族制度等意识
本书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指出春节源头所在,介绍春节期间的各地人民的种种习俗、仪式、活动、物品等等。通过本书,我们会知道春节不单单是除夕夜阖家团聚和大年初一的拜年活动,而是从冬至 、腊八、祭灶、除夕、直到破五、人日、元宵节的整个庆祝过程,期间的每一个节点都关联着中国人2000年来的文化传承与情感寄托。
茶叶,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道传承,一种味道。浏览中国茶叶5000年的发展史,不谛于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徜徉。中国茶叶文化的发展传承保存至今,与中国瓷器、服饰、建筑、园林、美食一样,不仅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也对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及沿线国家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本书以茶叶为脉络,为人们梳理中国茶叶5000年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节点、重要人物、茶趣茶事、名茶典故,讲述中国茶叶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有关中国茶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美学。
本书共分两辑,即 中国人的节气 和 中国人的节日 。作者分别从这两个角度介绍了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六个传统佳节,以及梅花、数九、花信等承载中华文化的精神图腾,诗意化地表达了农耕、时令、月相等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启示。 本书倡导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以爱国为主基调,弘扬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体现中华文化智慧。作者选取了40余首可读性、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诗词,同时选用40余幅古代中国画,辅以成文。无论是以自然为主旋律的诗词,还是反映了古代中国人衣食住行的中国画,都与全书文字内容衔接紧密,而诗词雅趣又与国画风物相结合,立体呈现中式生活美学,进一步诠释了本书对中式美学意象的表达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秉承这一遵循,江西省台办组织编写赣台文化交流丛书,第二册《技与艺:民俗文化》全书共分文房四宝、手工制瓷、舌尖美食、中医中药、建筑装饰、百工之艺、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民族服饰和岁时节令等十个部分,内容基本涵盖了赣台两地民俗文化的特点和相互交流的情况,读者能通过本书认识民俗之美,从传统中汲取智慧,推动赣台民俗文化传播交流,进一步增强两岸民众的历史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本书以潍北东永安村为个案,以田野研究为基点,结合久远的区域地理变迁、悠久的国家历史进程与地方社会发展脉络,聚焦乡村民俗仪式研究,并试图在广泛意义上探讨地方民俗传统的发生、传承、知识系统与建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