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力弘扬大运河文化,促进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本书以阅读 行走的方式,遴选和大运河有关的城市及历史著作、文学作品等,邀请知名作家、运河文化研究专家、各地文化部们负责人、文化媒体等,在行走中阅读大运河,在阅读中传播和传承大运河文化,围绕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渊源、传说典故、风俗人情、文学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址、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等多个话题展开,力求通过名家领读的形式展现出大运河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对中国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进行梳理和重新定位,并推动大运河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本书将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五节。部分围绕大运河产生的文学作品展开,由知名作家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解读。第二部分围绕大运河滋养的名家展开,由运河文化研究专家讲述
本书以魏晋隋唐时期中国与西方的民族发展为中心,以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的一般特点为依托,从政治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国与西方的异同,揭示了导致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发展以及西方没能够形成像中国那样民族格局的内在原因,深化了对中华文明连续不中断而西方文明断裂式发展道路的认识。
本书是一部围绕民俗学田野作业问题而展开的学术论争,论争焦点集中在 科学方法尤其是实验方法是否适用于人文研究 的问题。这是对20世纪20年代 科玄论战 中 科学究竟能否解决人生观 问题的一次历史呼应,论争从早年的科玄是否分家、科学是否*的问题延伸到了人文学科的学术伦理与科学哲学的问题,科玄双方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论辩。这场主要局限于一批青年民俗学者的网络学术论战,其问题和意义却并不局限于民俗学科。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是唇枪舌剑的 科玄论战 ,中编是实验研究的学术案例,下编是执着于不同观点的民俗学者就田野作业中科学与伦理问题而撰写的学术论文。本书整理者旨在提倡一种实验的田野研究观:田野不能仅仅是个自然观察的场所,也可以是我们实验研究的场所。在田野中,除了会捡,还要会挖,除了观察,还可实验
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5000多年文明古国如何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历史对于增强文化自信、阐明中国道路、理解文化基因有重要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按照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部署,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理解“两个结合”的鲜明时代意义,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展示全面真实的中国。
四时烟火,陶染成俗,从历史深处,听到今天的故事。 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是炎黄子孙,为何要怀疑伏羲女娲的神话?天圆地方的天坛地坛,建在北京城的哪里?今日香港铜锣湾大坑中秋节的舞火龙,为何有东汉大傩驱疫的遗意?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我们华人的生活里代代相传。口头传说的神话历史,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都在今天的日常里活色生香。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于5月5日亲自赴巴黎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中法人文交流更上新台阶。外国人如何看中国?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样本。《生活在中国》以国际知名的电视界明星奥利弗·格朗让先生在华18年来的节目制作经历为主要内容,通过旅行见闻录的形式,图文并茂,回忆记录他在中国各地拍摄的故事和体会。奥利弗自2005年起来到中国发展,先后参与了《城市之间》《奥利弗游中国》《我的新疆日记》等多个节目及纪录片的拍摄制作。18年间,奥利弗化身为旅行者和记录者,从偏远的山区村庄到现代化的城市,他走遍了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在旅行中看到中国各地的山河风光,目睹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与梦想,见证了中国脱贫攻坚的全部历程,以及经济社会巨大的发展变化。因此,奥利弗积累了大量关于中国各地发展变化的原始资
本书是民俗学专家董晓萍教授撰写的民俗学理论著作,采用现代国际民俗学中经典民俗学的方法论框架,结合中国实际,总结20世纪中国民俗学走过的道路,肯定中国民俗学的成就。通过重读原典和田野作业笔记,揭示已被前人发现而后来被忽略的原创观点、研究方法与具体问题,讨论民俗学从本土民俗学研究转向多元民俗学的建设历程。全书共12讲,重点选择水利、粮食、土地、城边村、传统工艺等专题开展细致的个案分析。本书既能为专业学者把握当代民俗学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也可为跨学科读者和一般读者提供比较广泛的民俗学基础知识。
本书是“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与中国当代知名学者王学典先生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等重要专题展开的系统对话成果的集成。本书分为“如何把握中华文明的特性与未来”“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两创’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个部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要赓续传统为视角,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重要论述谈起,集中表达了两位名家对于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命题的最新思考与见解。 对于“如何把握中华文明的特性与未来”这一主题,王蒙认为中华文明五大特性是一个整体,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最新理论成果。连续与统一,是我们的旗帜与力量所在;创新与包容,是中华文明得以连续与统一的重
《民俗理论教程》为北京大学立项教材,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民俗研究的各种理论、方法和流派,从比较神话学、神话-仪式学派、功能主义到民间故事形态学、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心理学、结构主义、民俗学与性别研究、民族志研究和田野调查法等,着重概述各理论流派的历史背景、代表学者、代表论著、主要观点以及相关的批评性论述,提纲挈领、条分缕析,是一本内容丰富、详尽的较好的民俗理论入门读物。 作者多年来专注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曾出版《民俗学概论》,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本书进一步深入介绍了民俗研究理论的相关知识。
《中国民俗学通论》是作者仲富兰多年来潜心专 研中国民俗学的一部全面、系统、创新的力作。本卷 “民俗文化论”着眼于民俗文化研究的整体性和综合 性。既然十九世纪的西方民俗学是从研究古老风情的 学问中脱颖而出、日益分化,从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时至今日,这门学科则变现为与社会科学的 许多学科交融汇合。要拓展民俗学的广阔空间,再也 不能仅仅局限在民间文学的狭小天地里,尽快使这门 学问社会科学化。
这是一本写古珠玉的书,更是一本借古珠玉透视历史、洞见传统文化的书。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出历史庞大精微的细节。历史与当下、政治与审美、信仰与经济、习俗与工艺,在书中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趣味横生。丰富的图片加强了文字的现场感,问句式的标题,如 唐妆与宋妆区别在哪里?郑和下西洋如何买买买?明朝皇帝和官员腰上的的 呼啦圈 为何掉不下来? 等等,引人入胜,是一本好看好玩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
疏源浚流,与古为新。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家园。传承与保护好这份遗产是当代人的责任与使命。《传统村落旅游活化的可持续路径模型研究》透过一个具体村落,提供了一种旅游活化传统村落的路径与方法,以期为建构本土化的传统村落保护理论添砖加瓦。
本套书分为三册,分别是《艺术篇:戏凝百态,曲由心生》《手艺篇:器有魂魄,匠自谦恭》《饮食篇:古香古韵,淬炼心性》,共收录68个非遗项目,76位非遗传承人。每个项目的结构为:传承人语录,传达传承人心声;项目背景,介绍非遗项目;匠人匠心,讲述传承人在技艺传承、物质及精神归宿、外界评价等诸多方面的故事;技艺展示,记录制作工艺,展示优秀作品,赏析戏曲名段等;技艺教学,简短的文字介绍,以二维码形式附教学视频。本套书围绕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物质及精神归宿等诸多方面,展现令人拍案叫绝的非遗技艺,讲述老匠人、老艺人们的故事,讲述陕西人与陕西非遗的故事,深刻反映陕西非遗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及鲜明特色。
本书以历史人类学、历史社会学的理念、方法为圭臬, 眼光向下 ,以碑补史,主要利用陕西地方碑刻和地方志,选取乡约、禁赌、义渡三个维度,重新发现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官府、民众、会社三者之间复杂多样的控制与因应关系,重新建构明清陕西区域社会史生动鲜活的历史细节。书中通过对地方碑刻文献的文本细读,在历史社会学的理念和方法的指导下,重新理解明清时代陕西地方治理的历史过程。 本书可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适于对陕西地方社会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中国民俗学通论》是作者仲富兰多年来潜心专 研中国民俗学的一部全面、系统、创新的力作。本卷 “民俗传播论”认为文化人类学、民族语言学、文化 史学都或多或少地触及民俗的问题、要“打通”民俗 学与传播学的通道、民俗传播——作为一个民俗文化 学与传播学相交叉的边缘课题、应当被提上科学研究 的日程。解决民俗传播的任务,也理所当然地引起了 人们的重视。
1936年,西湖博物馆年轻的学者施昕*揭开了探寻良渚遗存的序幕。1959年,这些遗存所代表的远古文化被命名为 良渚文化 。赵大川、施时英编*的《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向大家介绍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的事迹,作为一个良渚文化爱好者,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孜孜以求,为良渚文化的面世作了诸多努力。
书号:9787100190282 书名:道不远人:走近传统文化 定价:69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二十四节气志》是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潜心之作。凭借多年强大的专业积累和知识功底,他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二十四节气的文、理、古、今。读者不仅能看到传统节气知识,更能了解节气随时代的演变和发展。几千年的节气文化,在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熬过了冬天,却差点儿冻死在春天”?大寒、小寒谁更寒?大暑、小暑谁更热?50年来,中国人名的变化竟然跟天气息息相关?为什么实际温度是30摄氏度,体感温度却超过40摄氏度?冯骥才为何说“女人的孩提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时光律动,草木枯荣,《二十四节气志》,为你讲述节气文化在这个时代的“未完待续”。二十四节气是“未完待续”的文化。我们的传承,不是只从古籍中寻章摘句,还要留下这个时代对她的独特贡献。使她,充盈着科学的雨露,
《二十四节气志》是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潜心之作。凭借多年强大的专业积累和知识功底,他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二十四节气的文、理、古、今。读者不仅能看到传统节气知识, 能了解节气随时代的演变和发展。 几千年的节气文化,在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熬过了冬天,却差点儿冻死在春天”?大寒、小寒谁 寒?大暑、小暑谁 热?50年来,中国人名的变化竟然跟天气息息相关?为什么实际温度是30摄氏度,体感温度却超过40摄氏度?冯骥才为何说“女人的孩提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时光律动,草木枯荣,《二十四节气志》,为你讲述节气文化在这个时代的“未完待续”。 二十四节气是“未完待续”的文化。我们的传承,不是只从古籍中寻章摘句,还要留下这个时代对她的独特贡献。使她,充盈着科学的雨露,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基本信息 书 名 荀子/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作 者 廖名春解读 出版时间 20190601 I S B N 9787501366927 定价 50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310 (千字) 页 数 380 读者范围 全体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