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变化剧烈、发展迅速的一个世纪。19世纪中期以来的近代化进程到20世纪开始加速,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换。学术研究是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同样经历、体现着这种历史的变化。20世纪中国人文学科涌现出了众多的学术名家和大批的字术经典,中国的学术研究也在这一世纪从学术观念到著述形式逐步建立起现代学术思想研究的体系。研究、总结20世纪人文学科学市发展的历史,不仅是对各个学科学术研究百年成就的审视,也是对中国学术研究现代化进程的一次集体回顾,意义深远。
在这本书中,作者针对两国陶瓷茶器存在的渊源关系、形态特色、艺术风格进行了较为翔实和深入的分析。但作者却未停留于此,而是别开生面地展示出一幅与论题有关的文化情境的宽阔画面。这种波及文化情境的描述,又与二般宏观性著述惯常采用的大而全、面面俱到的推断不同,更加着力于具体细节的挖掘和考证,希望以侧重个案的方式,阐明一些常常被人忽视的问题。显然,作者必须从大量的古代文献中寻找线索,进而予以考证。.于是,经过作者严谨的探寻、慎重的分析,兴盛于中国唐宋时期的禅茶文化,以及相应发展起来的茶用陶瓷艺术,如何传入邻邦日本,并得到保存,以至演化成日本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便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中国寺院茶的“茶寮”,到日本茶道的“茶室”;从百丈禅师的《百丈清规》,到千利休茶道的“和、敬、清、寂”
《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比较与研究》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的一种。主要内容分三部分,部分是日韩两国的"非遗"保护机器对我国的启示;第二部分是中日韩"非遗"的比较研究;第三部分是日韩两国相关法规的翻译介绍。全书对中日韩三国的非遗保护进行比较,并有选择地进行个案研究,去粗取精,阐述他国非遗申请和保护的经验和教训,以期对中国的非遗保护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避免中国非遗保护的雷同化、异质化,尤其是对非遗保护中的明保护、实破坏的粗暴行为作了透彻的比较和探讨。作为借鉴,试图合理规范非遗入册和保护中的非理性行为,这对每一个非遗工作者和热爱者来说都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