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和美国人交谈时容易犯什么禁忌?哪些话虽然说者无意,却会使西方人感到吃惊、窘迫或恼怒?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语言使用方面有哪些主要的文化差异?答案就在此书中!本书以大量实例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是英语教师和翻译工作者的参考书,它告诉读者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如何才能做到得体,如何才能不出"洋相"。本书分为两部分,英语部分和汉语部分互为参照,能够更好地使读者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文化。此书的主要作者邓炎昌在中国和美国生活多年,对两国的语言、社会和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和感受。同时,两位作者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本书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读者浅显易懂,对教师与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邓炎昌生于美国,受教育于美国。后来,他来到中国,在燕京大学
本论文集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德国联邦议会与 记忆文化 建构研究(1900-2015)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收录了2019年11月针对二战结束即将迎来75周年而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 战后德国记忆文化建构发展 国际专家论坛等课题会议与会专家学者的论文。来自中国、德国、法国、美国、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的国际关系、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 遗忘与记忆 战争与和平 反思与展望 等主题,结合历史与现实、内政与外交、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国别区域视角与全球视角,深入探讨了战后德国历史反思路径及其对相关国家与德国关系发展和全球格局建构的影响,分析了德国以史为鉴,为防范重蹈历史覆辙而建构的多元化记忆文化的特点与成效,剖析了德国对于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与强制劳工等赔偿问题的解决之道,以及德国历史反思模
《东方文化圈内的不同趋向:中日近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阐述了中日封建时期在提地制度、小农状况、产品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存在重要差别,因此在近代,日本经明治维新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而中国却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同时阐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东亚所有近代意义的变革都是难以比拟的。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是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乐黛云近年来有关中西文化比较与对话的学术随笔集。共收入文章8篇,其立意在关注中西方的差别与对话,探讨多元文化发展与跨文化对话的可能性,致力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重构。并立足于复杂性思维,讨论多元跨文化语境中中国比较文学、现代文学发展的具体问题。作者反观东方文化的精神,寻找中国民族文化的自我完善之路及现实意义,眼界开阔,立论清晰,是比较文化和世界文化领域的前沿之作。
“东亚文化比较研究”会议自1996年在日本著名学者中西进的倡导下首次举行以来,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这个会议在中、日、韩三国轮流举办,以平等对话为宗旨,聚焦于如何继承文化传统,构建新文化的各种议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稿件是2014年10月在浙江工商大学举行的第12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共20篇稿件,其中既有中西进等国际学界之名学者的大作,也有许多中青年学者的多角度探讨,许多研究成果值得称道。将会议论文结集出版,既是东亚比较文化会议举办20周年的成果展示,也可扩大学术影响力,在域外汉籍和“周边看中国”等学术热点氛围中,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关心东亚比较文化、中日韩历史文化交流,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注入更多活力。因此十分具有出版意义,建议出版。本书为“域外汉籍研究文丛”之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