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研究阐释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自2017年12月起,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精心策划,由广州地区知名专家牵头组成研究团队开展“新发展理念研究”、“文化自信研究”系列课题研究,形成了新发展理念研究丛书和文化自信研究丛书两套丛书。 文化自信研究丛书共四种,分别围绕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开论述。文化自信研究丛书既是对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解读阐释,也是对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深入研究;既探求了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内涵意义,也关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既有对宏观创新理
本是针对群众文化工作的从业人员开发的一本涵盖群众文化工作实务等方面的,本书全面梳理群众文化工作实务的内容,填补尚无群众文化工作实务的空白,本书具体内容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群众文化队伍的管理,群众文化创作的管理,群众文化的辅导等。
“马魂、中体、西用”论是方克立先生于2006年提出的,其基本表述为“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旨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和外来文化的“他山之石”地位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准确揭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实质内容和现实道路。这些年来,学术界对“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探讨日趋深入,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逐渐得到彰显,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收录相关文章39篇,其中“甲篇”收录了方屯立先生本人的书信、访谈、学术论文、座谈发言13篇,“乙篇”汇集了近年来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20余篇,分别从基本内涵、学术渊源、理论价值、现实意义、范式应用等方面对“马魂、中体、西用”做了具体阐发与点评。可以说,《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
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不仅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见证之一,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珍惜的文化遗产,因而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遗产家族中的一员。近十年的申遗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京杭大运河的契机,世界遗产运动所提倡的“突出普遍价值”认知模式能够帮助我们跳出民族视野的局限,从更宽广的人类文明海洋中来重新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有效地将其保护并传承给后世。本书力图将当前国际上已经有的运河类遗产研究成果与中国丰富的京杭大运河历史资料相结合,深入地论证京杭大运河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及影响。同时通过与国内外的运河、文化线路、线性遗产的比较研究,找到京杭大运河自身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帮助保护者、研究者和公众更充分地认知我们的宝贵遗产。此外,我们也选取分析了一些国内外重要案例,从丰富的保护实践中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立足北京大学深厚的学术传统,依托国子监七百余年太学底蕴,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教授与学者主讲,至今已连续举办一百九十余期讲座。我们精选了部分讲稿,按不同主题,经主讲人亲笔润色,集结成书。《京华往事:一个历史地理的视角》以“北京市的历史地理沿革与传统文化“为主题,从北京城的由来、历史上的北京周边交通与军事地理、故宫格局与古代行政文化、天坛与中国历史变迁、北京城的古河道、西洋版画中的北京,以及北京大学校园的沿革等不同视角,讲述北京的历史地理与文化变迁,内容翔实、阐释深入、图文并茂、趣味盎然。
《文化蓝皮书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4~2015)》分为五部分,“总报告”展现了近年来我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大成就,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工作任务;“宏观视角”汇集了专家学者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政策建议;“地方实践”介绍了各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索和实践;“他山之石”介绍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大事记”记录了2013、2014年两年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事件。
本书是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及新媒体干预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5CSHO54)的成果。全书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及新媒体干预机制的确立、实践展开研究,依据SEM(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科学总结了家庭、学校、社会、媒介环境等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的影响,对新媒体干预其学习社会化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媒体干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的具体策略,在现实场景中进行了实践,构建起了一套新媒体干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