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由良渚博物院负责组织策划,为庆祝良渚遗址申遗成功三周年,加强中国古代文明对比研究,特遴选了 在中国古代文明方面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就中国文明形成时期的关键遗址和考古学文化进行专项研究。本书名《屈家岭:五千年前的众城之邦》,本书从“前屈家岭时代”的长江中游开始,通过各种考古遗存和发现,描述了屈家岭文化古城的形成、古城中的居民及其生活、逝者的墓地与丧仪、屈家岭文化走出两湖向外发展等内容。屈家岭文化作为长江中游 为兴盛和强势的考古学文化,其遗址分布纵跨湖北、河南、湖南三省。屈家岭文化以其强大的扩张力和 性,与周边考古学文化发生了密切的文明交往和互动,为史前中国多元一体的伟大进程贡献了独特的江汉力量。
这是一部系统阐述陶寺邦国文明的论著。该书在介绍陶寺文明形成的历史背景、陶寺都城选址因素、陶寺早、中期都城基本状况、陶寺晚期殖民地社会状况的基础上,展示了考古、文献、人类学证据链绳论证陶寺都城“尧舜并都”的观点, 总结陶寺邦国的文明成就及其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与贡献。 该书 终试图强调,“中国”概念 初诞生时有明确标准的,即“地中之都,中土之国”,以圭尺“地中”刻度为物化标志。中国文明是指“中国”概念诞生之后、中华文明的核心也就是中国文明核心形成之后的文明。中华文明则不仅包括中国文明,还包括“前中国”时代的文明。所以,陶寺是中国文明核心形成的起点,而非中华文明的起点。
《世界文化遗产与城市》从阿富汗大佛遭到严重破坏,国际社会与阿富汗内部如何进行保护的过程出 发,引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要的三个国际文化公约,思考世界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继而在吸收 、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政策的基础上,侧重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下的世界遗产保存国际合作 计划,以及欧亚重要历史文化名城——法国巴黎、法国雷恩、西班牙圣地亚哥和中国曲阜的自发性可持续 发展实践,通过遗产保存、传统街区保护与都市适度更新的多类型案例,思考城市文化多样性的保存与城 市发展和谐性的关联,并从中提炼出实际的政策指导和操作意义。作者林志宏希望借《世界文化遗产与城 市》抛砖引玉,唤起大众关心传统街区保护与都市适度更新与发展的热情,共尽保护人类珍贵遗产的世界 公民责任。
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智能+”时代,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和制度创新的相对滞后性挑战着现行的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并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健全研究带来理论重塑契机。本书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智能+”时代的新技术集聚视角切入,提出“智能+”时代技术与制度协同驱动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研究理论命题,聚焦基础理论研究、理论应用研究、应用对策研究三部分,并力争实现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标,既赋予文化产业体系研究动态的、智能化的“现代性”内涵,也是基于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的前瞻效应与启发效应,探索 为科学、 精准性和 中国特色的“健全”研究之道。
本书是汤溪地方文化系列的一种,以汤溪为地缘,组稿而成的一部文化随笔,从散文到文献考据,从回忆到展望,这些文章的内容,包含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也包括了生活的不同的侧面。民俗风物、风土人情,在这些饱含感情的文字里都有所表达。
本书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和大量丰富的细节,生动地记录了一所民办大学在办学人、企业家徐伟浩的带领下,十年间所做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骄人成果:学校先后获 中国最具办学特色的本科院校 中国最具竞争力本科院校 ;学校足球机器人代表队,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获得RoboCup世界机器人足球锦标赛中国赛区冠军;女子啦啦操代表队,2014年和2017年两次夺得全国啦啦操锦标赛冠军;2019年,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上,沈阳城市学院位居全国民办大学第18名,被评为中国顶尖民办大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事记(2021年)》按照 客观记事、突出重点、抓大放小、提纲挈领 的原则,汇编了2021年度全国非遗领域的各项重大事件和重点工作,内容涵盖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非遗工作的重要会议和资料,非遗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各地各级主管部门以及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与非遗相关的重点工作和重大事件,共计320篇,力争全面、客观地记录年度非遗工作概貌。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评估是全面理解和完整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本书构建了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综合评估及影响机制的概念框架,以陕西省米脂县为案例地,按照“供给时空演变-需求评估及空间制图-供需匹配及权衡协同-供需相互作用机制-文化服务供需可持续管理”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 本书从空间和社会的角度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评估进行探索,以空间异质性和区域差异性作为切入点,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地理格局与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本书对于加深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态系统管理决策中,能为案例地、生态脆弱区乡村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以日本文化艺术领域的部门宪法——《文化艺术基本法》为核心,在全面梳理日本文化艺术立法史及其文化艺术法律体系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日本现行《文化艺术基本法》(2017)、《文化遗产保护法》(2021)、《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2013)、《国民祝日法》(2018)以及《阿伊努文化振兴法》(2019)和《阿伊努民族支援法》(2021)等重要法律。这些法律不仅是日本国家文化艺术行政的基本保障,也促成了日本成为世界文化强国,对其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为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法治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也对中国从文化大国蜕变为文化强国有所助益。
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深水区”,探寻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路径势在必行,作为驱动要素的文化有助于探索一条“人”的全面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前中国城市管理日趋科学化和专业化,以深圳等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在服务型政府建设层面走在全国前列。 本书旨在提升“绣花式”管理水平的背景下,以深圳为聚焦场域,立足深圳空间再造和文化创新展开个案研究,融合文化研究、艺术管理学、艺术社会学、文化产业等跨学科视角,分别从理论篇“城市文化治理理论”和实践篇“城市文化治理实践”两方面进行论述,剖析城市文化建设进程中“网状”治理共同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基于多重文化要素互动的创意价值聚合机理,考察深圳发展创意城市的治理机制以及打造 标杆城市的实践路径,为全国城市的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意先行”与“文
“浙水遗韵”系列丛书是由11册图书组成,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浙江水文化概况和历史面貌。每册图书按地区分为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等,分别介绍本地区水文化概况和历史面貌。 《浙水遗韵——绍兴水文化遗产大观》全面系统地反映绍兴水文化概况和历史的图书。本书讲述绍兴水文化的特点、生成背景、基本分类、突出成就、典型代表和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书中描述了绍兴市六百多个各类水利工程遗产及其形成与沿革、地理环境、建筑特色、历史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是一部集知识性、学术性和史料性于一体的雅俗共赏的图书。
博物馆是人类社会演化进程中的产物。伴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人类对于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保护与利用方式的深化,博物馆的形式、内容、功能、分类等诸多方面都在嬗变,因此博物馆也越发趋向全面、专业、细微。本书的研究对象是青岛地区博物馆发展状况,通过*手资料,对青岛地区 近百家博物馆,主要从博物馆创设、管理篇、社会服务三方面展开研究,并选取青岛名人故居、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邮电博物馆开展案例研究。研究成果力图达到论证博物馆的发展是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本书收集了从2021年年中到2023年年初中国非洲研究院“三大讲坛”历次活动中外学者的讲稿,内容涵盖了非洲近期发展热点、中非文明互鉴、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非洲驻华大使谈中国发展成就等诸多议题,从学术研究、 传播等多个视角,搭建起研究新时代中国与非洲、中非关系的立体框架,为中非人文交流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丰富的内涵。此外,为进一步介绍中国非洲研究院依托“三大讲坛”推进中非文明互鉴的成果,本书还收录了中非文明对话大会、非洲留学生论坛、中非智库论坛等活动中的中非政府官员、智库学者、媒体从业人、学生及青年代表的发言,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非传统友谊贡献了宝贵的智力支持。
“浙水遗韵”系列丛书是由11册图书组成,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浙江水文化概况和历史面貌。每册图书按地区分为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等,分别介绍本地区水文化概况和历史面貌。 《浙水遗韵——温州水文化遗产大观》全面系统地反映温州水文化概况和历史的图书。本书讲述温州水文化的特点、生成背景、基本分类、突出成就、典型代表和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书中描述了温州市六百多个各类水利工程遗产及其形成与沿革、地理环境、建筑特色、历史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是一部集知识性、学术性和史料性于一体的雅俗共赏的图书。
在俄罗斯,俄罗斯文学扮演着俄罗斯文化代言者的角色。文学不但深刻地表达了俄罗斯思想的诉求,同时也向外界展示了俄罗斯精神和俄罗斯民族心智,树立了俄罗斯文化形象,输出了俄罗斯民族的价值观。俄罗斯文学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俄罗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分几个方面系统探讨了当代俄罗斯文学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深入分析了当代俄罗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变化和文学在其中起的作用。对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聚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的主题,在廓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现状,总结我国传统社会发挥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做法和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主导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做法与经验,探索新时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与实现机制。本书认为,需要发挥合力作用,调动多种要素,使其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以探索有针对性的引领路径,构建系统联动的引领机制。
本书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宋代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创造方法、文化内涵和历史影响,涵盖了风俗画、节令画、花鸟画、院体画等多种绘画类型,分析了李公麟、崔白、李唐、郭熙等众多名家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展示了宋代绘画艺术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本书不仅对宋代绘画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还将其与宋代的哲学思想、文学创作、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联系和对比,揭示了宋代绘画艺术的时代背景和精神内核。本书还关注了宋代绘画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反映了宋代绘画艺术的 价值和影响力。本书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是对宋韵文化中的绘画艺术的一次重要阐释和推广。
《考工記》上承我国古代奴隶社会青铜文化之遗绪,下开封建时代手工业技术之先河,在历 起过重要的作用。我们若想打开先秦科技文明的门户,进而把握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来龙去脉,《考工记》是一本相当合适的“指南”。 《考工记导读》便是对这一“指南”的“导读”,又是《考工记》研究成果的检阅。除“引论”和“附录”外,正文包括七章。 章“初探篇”,对“考工记”的主要内容作了简单介绍。第二、三章是“价值篇”,作者参诸百家,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详细地分析了《考工记》各项内容的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源流篇”,探讨了《考工记》的成书年代以及从古到今对其的研究。第五章“国外篇”,梳理了国外的研究成果。第六章“方法篇”,就研读《考工记》的各种传统和新的方法作了要的介绍和指导。第七“注译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