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缺少的不是钱,不是被接到一个发达但陌生的世界,而是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像一个熟悉的家一样的地方。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只属于自己或自己班级的、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这个权威需要给他们一个能用上自己的感受的机会。需要让他们与权威共同创建自己的环境和文化。需要的是根据真实感受,而不是根据胡乱发挥的想象而来的创作。这本书想介绍的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些经历和观察。 卢安克
在互联网技术颠覆传统教学方式的时代,在能力、素养和智慧需要全面发展的时代,学校和教师如何打破填鸭式的知识点讲授、味同嚼蜡式的传统课堂,让学生主动学习,不再做 课堂低头族 ,当从教学创新做起。 本书不仅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的钻石模型,从目标、活动、场景、内容、考核五个方面来描述一个好的教学创新应该思考的关键问题,还提供了历年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中的获奖案例,这些案例能突出地体现本书主张的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的特点。我们相信,无论您是一位 教学创新达人 ,还是一位 教学创新小白 ,这本书都能给您提供一些启发。
本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视角,在分析了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以及当前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困境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符号尤其是文化符号在传播信息、形成共识、建构身份、塑造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提出了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价值取向、选择原则和传播策略。
本书稿由良渚博物院负责组织策划,为庆祝良渚遗址申遗成功三周年,加强中国古代文明对比研究,特遴选了 在中国古代文明方面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就中国文明形成时期的关键遗址和考古学文化进行专项研究。本书名《屈家岭:五千年前的众城之邦》,本书从“前屈家岭时代”的长江中游开始,通过各种考古遗存和发现,描述了屈家岭文化古城的形成、古城中的居民及其生活、逝者的墓地与丧仪、屈家岭文化走出两湖向外发展等内容。屈家岭文化作为长江中游 为兴盛和强势的考古学文化,其遗址分布纵跨湖北、河南、湖南三省。屈家岭文化以其强大的扩张力和 性,与周边考古学文化发生了密切的文明交往和互动,为史前中国多元一体的伟大进程贡献了独特的江汉力量。
这是一部系统阐述陶寺邦国文明的论著。该书在介绍陶寺文明形成的历史背景、陶寺都城选址因素、陶寺早、中期都城基本状况、陶寺晚期殖民地社会状况的基础上,展示了考古、文献、人类学证据链绳论证陶寺都城“尧舜并都”的观点, 总结陶寺邦国的文明成就及其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与贡献。 该书 终试图强调,“中国”概念 初诞生时有明确标准的,即“地中之都,中土之国”,以圭尺“地中”刻度为物化标志。中国文明是指“中国”概念诞生之后、中华文明的核心也就是中国文明核心形成之后的文明。中华文明则不仅包括中国文明,还包括“前中国”时代的文明。所以,陶寺是中国文明核心形成的起点,而非中华文明的起点。
《21世纪的21位思想家》是一部介绍当代新思想的导论性书籍,作者用一本书的篇幅,评述了21位能够影响未来的思想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当今世界思想导图。那些曾经启发我们、挑战我们认识局限的公共知识分子去哪儿了?谁是当今网络时代的萨特和波伏娃?本书作者认为,我们不会再有这样的人物了。但是我们还有一般知识分子,他们的作品能够解答我们这个时代的疑虑和困惑。本书涵盖的话题包括文化、政治、工作、技术和人类世,评述的思想家有柄谷行人、齐泽克、朱迪?巴特勒、蒂姆?莫顿、东浩纪、全喜卿等。麦肯齐?沃克别具一格的解读既表达了欣赏赞同,同时也提出批判,他期待一般知识分子共同编织一张协同的思想之网,以使人们理解,乃至改变这个世界。
心斋为阳明高弟,开创了影响巨大的泰州学派。梁漱溟先生曾言:“阳明之门尽多高明之士,而泰州一派尤觉气象非凡。”泰州阳明学不但深入心性,而且躬行实践,门下不乏樵夫、农民、陶匠之辈,可谓以平凡世界为道场,弘传心学的辉光。 本书源于作者在江苏东台面对广大市民的系列讲座。在本书中,作者不但将自己对儒家心性学的切身领会凝聚为穿透文本的创见,而且将高妙的心性道理拉回地面,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彼此印证,化本体为“现代工夫”,重新焕发了儒学的生命力。
南怀瑾先生的书深入浅出,很容易读,若读进去会爱不释手;但也很难读,要了解其中的思想以及中华文化的精髓,有一定的门槛。基于此,作者才发心对南老师的部分著述进行导读,以期帮助到有心学习中国文化、学习南老师教化的读者们,比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本书稿结构清晰,分为十二个章节,先从南怀瑾先生的生平说起,进而为南师著述及其对 之意义勾勒出一个初步的轮廓,着墨 多的乃是对《论语别裁》《历史的经验》《药师经的济世观》《老子他说》《金刚经说什么》《话说中庸》等多部南师经典著述的解读,实为理解南师,读懂南师著述的 。
本书结合国有企业工作实际,系统阐述了政务信息的概念、特点、作用、开发运用等各方面内容,重点对政务信息的写作技巧和经验进行了介绍,内容深入浅出、易于理解,案例、模板丰富具体,可操作性强,可供国有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城乡教育一体化下如何公平配置基础教育资源,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问题。从全国看,基础教育基本办学条件、高学历专任教师占比、财政性生均教育经费、生师比等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各地区看,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效应、空间效应和溢出效应,地区经济增长率、财政收入水平、地方基础设施投资、人口密度、教育从业人口和在校生人口规模等是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重要影响因素。本书立足从数量上来分析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以量化分析为主,结合定性分析,希冀通过量化分析,揭示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与需要克服的障碍,探寻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规律与机制,进而对城乡教育一体化下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公平
本书是 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 系列网上讲座交流活动的实录,讲座涉及疫情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长远影响、文化馆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文化馆服务数字化智慧化与社会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以及各级文化馆服务的创新实践等主题。编辑出版本书的目的,一是为值得铭记的2020伊始疫情防控期间业界对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和讨论留下历史记录,二是让讲座中的新理念、新思考、新创造得以在全行业继续传播分享、交流互鉴。本书可为主管和广大关心中国文化馆事业发展的人士和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是文化馆理论和业务学习的良好范本。
《英国大学的质量文化与质量保障体系》从英国大学文化的视角解析了英国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首先,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其次,从人才观与质量观入手阐述了英国大学质量文化的理念与内涵,以及质量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再次,对英国高等教育内、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就其现状、改革趋势及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对牛津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了个案研究。*后,对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段深刻且令人惊讶的过去的故事。 无论是从杏仁、苹果还是到茶和大米,这些我们平时吃的食物,其历史都可以沿着丝绸之路追溯,从史前中亚到逐渐走向欧美人的餐桌。 人们开始在丝绸之路上进行有组织的贸易活动的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的中国汉代。而在 早的5000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在这条古老的贸易路 交换货物、交流思想、传播文化习俗以及互通往来。通过对考古学、植物学和历史学的文献考察,我们发现这些沙漠之果向我们展示了一段有关农业的起源以及它如何横跨中亚细亚到欧洲及东亚进行传播的传奇故事。通过对考古遗址中保存完好的植物遗体的考察,罗伯特·N·斯宾格勒三世确定了那些我们 熟悉的谷物是从何处传来的,并且确定了其传入路线。本书生动地讲述了我们吃的食物是如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地理学科知识建构问题、地理有效信息整合问题以及地理教学逻辑能力提升问题可以说是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常见的三大问题。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制已不再特别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及知识的自我建构,但是学科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在地理学习中不可或缺,尤其是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是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个问题。目前,教学大环境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市面上众多的教辅资料以及来自网络、生活中的海量信息,对高中地理教学既是机遇也是新的挑战。信息化、社会化背景下的地理学习,对我们教师要求更高。怎样将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达到既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要,又能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
新视野 文化遗产保护论丛 出版在即,出版社嘱我写一个自序。心怀往昔,愿以时间为轴写出自己简短的感言,希望聚焦有启迪意义的文化历程,也希望表达充满真情实感的 乡愁 。 2011年8月25日清晨接到通知,我将要离开工作近10年的国家文物局,到故宫博物院工作。消息突然,没有精神准备。记得当天上午工作日程是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做专题报告。一路上,10年来的工作情景在脑海中闪过,想到在走向新的岗位之前,应该对以往工作进行回顾,负责任地进行工作交接,于是到会场后便放弃了已经准备好的多媒体演示内容,改为讲述参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体会,将近两个小时的畅谈,仍感意犹未尽,充满着回望与寻觅的思绪。 如今看来,当年的工作状态可谓 不堪回首 。就在接到通知那天之前的一周内,还经历了 南征北战 的过程:8月18日在吉
本书从家庭作业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为教师提供了实践指导。该书前六章介绍了家庭作业设计的基本理念,回应了教师如何设计家庭作业才能对学生学习起到推动和支持作用,才能让学生愿意去完成,不同类型的家庭作业如何设计等问题;第七章介绍了300种家庭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第八章对家庭作业的设计进行了回顾与前瞻。在学校日益强调减轻学生负担,减少学生家庭作业量的背景下,本书为教师设计高效的家庭作业提供了实践指导, 有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一名教授在课前或课后写提要,用于自我总结,也供学生把握梗概。课程包括《文化哲学研究》《历史哲学研究》《专业文献研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等,这些都是哲学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主干课程。除课程提要之外,还有带领学生做课题、参加调研、讨论写作、赏析电影之类的记述。所有这些,都是课程教学与实践的组成或扩展,故冠名《研究生课程记》。 材料丰富,风格雅致,市面上似乎尚无这样的书出现,相关课程的教师和同学应当会感兴趣,对这些记述感兴趣的朋友也不妨一读。以后回顾这一时期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及教师姿态,该书会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为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研究阐释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自2017年12月起,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精心策划,由广州地区知名专家牵头组成研究团队开展“新发展理念研究”、“文化自信研究”系列课题研究,形成了新发展理念研究丛书和文化自信研究丛书两套丛书。 文化自信研究丛书共四种,分别围绕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开论述。文化自信研究丛书既是对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解读阐释,也是对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深入研究;既探求了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内涵意义,也关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既有对宏观创新理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文育IP的打造。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终端的普及,使得知识获取更加便利,而社会教育资源的不断加入,也使得学习、活动发生的空间和形式不断丰富,加之国际教育交流更加频繁,教育的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平台也更加广阔,这些都为文育IP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沃土。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市场背景写作的。
本书从知识溢出为起点研究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形成、市场规模扩大、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环境变化以及提升,讨论了知识溢出对产业集聚、产业 集群的构成分布以及发展的影响,分析了知识溢出对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技 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及作用,通过模型和实证分析知识溢出效应,以及在产 业集群发展不同的阶段,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研究了产业集聚 促进市场规模扩大以及对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提升技 术创新生态环境。 本书旨在从技术创新和生态学的视角来揭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 的结构及其进化机制,并探索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以期为提 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治理能力提供借鉴参考。
本书为文旅方面的专业著作。作者窦文章教授从旅游发展战略、旅游目的地建设、文旅产业融合、旅游产品等方面对文旅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论述。本书具有如下优点: ,所述主题具有现实意义。书稿中的文章为作者在各类论坛会议、评审培训中的讲稿,能够反映文旅产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品质旅游、融合创新发展这些问题时至今日,仍具有现实意义。第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每篇文稿基本为作者承担课题的成果,有文旅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旅游策划、文旅修订性规划等多个类型,是来自于旅游产业的实践经验提炼。同时,每篇文稿,作者既有简明的理念梳理,又有研究模型, 有丰富的实证过程,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真知灼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于读者具有启发意义。
文化遗产展示是向公众宣传介绍文化遗产知识、普及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文化遗产策展本身的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在这方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了较多探索,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三星堆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雅安古城 规划、向家坝文物保护与抢救发掘展示方案等,都是近年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规划与展示活动,本书将上述重要规划以图文的形式体现出来,以期为文化遗产策展领域的探索树立一个较好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