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视角,在分析了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以及当前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困境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符号尤其是文化符号在传播信息、形成共识、建构身份、塑造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提出了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价值取向、选择原则和传播策略。
本书结合国有企业工作实际,系统阐述了政务信息的概念、特点、作用、开发运用等各方面内容,重点对政务信息的写作技巧和经验进行了介绍,内容深入浅出、易于理解,案例、模板丰富具体,可操作性强,可供国有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分为理论研究、问题分析和战略对策三部分。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重大问题展开,构建了“文化强国”的中国话语体系。作者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采用宏观整体研究和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着力分析和阐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体系和战略对策。
本书从多角度考察了怀旧这种社会现象。 部从波德莱尔的意象、本雅明的“历史的天使”讲到好莱坞的恐龙和虚拟空间,追述怀旧从17世纪的“疑病”演变为不可医治的现代症状的历史。第二部着眼于城市和后 的记忆,描写莫斯科、圣彼得堡和柏林的变迁以及东西欧的关系。第三部写流亡者想象中的家园,包括移民美国的俄国作家纳博科夫、诗人布罗茨基、艺术家卡巴科夫等。各种形式的怀旧反映出多元意识形态与文化传统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复杂碰撞。作者提出主要有两类怀旧:修复型的怀旧试图超历史地重建失去的家园;反思型怀旧则关注人类怀想和归属的模糊涵义,不避讳现代性的种种矛盾。
本书稿由良渚博物院负责组织策划,为庆祝良渚遗址申遗成功三周年,加强中国古代文明对比研究,特遴选了 在中国古代文明方面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就中国文明形成时期的关键遗址和考古学文化进行专项研究。本书名《屈家岭:五千年前的众城之邦》,本书从“前屈家岭时代”的长江中游开始,通过各种考古遗存和发现,描述了屈家岭文化古城的形成、古城中的居民及其生活、逝者的墓地与丧仪、屈家岭文化走出两湖向外发展等内容。屈家岭文化作为长江中游 为兴盛和强势的考古学文化,其遗址分布纵跨湖北、河南、湖南三省。屈家岭文化以其强大的扩张力和 性,与周边考古学文化发生了密切的文明交往和互动,为史前中国多元一体的伟大进程贡献了独特的江汉力量。
云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应用已经成为现代档案管理的新趋势,其中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本书基于信息化系统治理思维、风险管理理论和档案学基础理论,分析了云数字档案馆安全风险的产生、识别、评估和控制的规律,探讨了云数字档案馆风险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从组织保障、档案业务管理、信息服务、技术实现四个维度,构建了云数字档案馆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风险评估模型,提出了风险判定标准、风险评估规范和风险防范机制,有助于云数字档案馆的风险防范和运行管控,丰富了档案学理论和方法。
《文品与人品:一个总编辑的读人笔记》是出版家江曾培先生带有个人回忆录性质的散文集,收入五十余篇怀人叙事的散文,记述江曾培先生在半个世纪的出版生涯中与诸多文坛名家的工作交往和个人友谊。全书共分三辑,分别是 前辈:作文为人尽光辉 友人:用生命书写生命 书中人:阅读与行路 。笔下人物包括巴金、王元化、柯灵、赵家璧、徐中玉、陈荒煤、徐迟、金庸、丁景唐、陆文夫等,字里行间饱含智慧与深情。通过这些充满回忆的散文,读者不仅能够体会到一个有眼界、有担当的出版人所具备的文化品格,也可从侧面了解中国文坛以及出版界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长河中的积淀与传承。
心斋为阳明高弟,开创了影响巨大的泰州学派。梁漱溟先生曾言:“阳明之门尽多高明之士,而泰州一派尤觉气象非凡。”泰州阳明学不但深入心性,而且躬行实践,门下不乏樵夫、农民、陶匠之辈,可谓以平凡世界为道场,弘传心学的辉光。 本书源于作者在江苏东台面对广大市民的系列讲座。在本书中,作者不但将自己对儒家心性学的切身领会凝聚为穿透文本的创见,而且将高妙的心性道理拉回地面,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彼此印证,化本体为“现代工夫”,重新焕发了儒学的生命力。
该书系统而全面地研究了宋代东岳祭祀及其信仰问题,实际上是对宋代山川神问题的综合探讨。该书涉及若干学术议题,一是宋朝官方的东岳崇拜与祭祀,包括中央派遣官员和委托地方官员进行的祭祀活动。二是宋真宗东封泰山的复杂历程,通过厘清基本史实,揭示出了宋真宗东封仪式背后复杂的政治动机。三是研究了宋代有关东岳庙的记文,通过对这些记文的细致梳理和解读,从信仰的独特角度探讨了宋人的 意识与地方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同时弄清了文人士大夫对待东岳信仰的复杂心态。四是严谨地分析了宋代民众的东岳信仰,在对庙会和日常进香活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窥透了宋代民间东岳信仰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这与官方的东岳祭祀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五是研究宋代笔记小说中书写的宋代东岳神,包括形象塑造以及东岳神的不同职能。
这是一部系统阐述陶寺邦国文明的论著。该书在介绍陶寺文明形成的历史背景、陶寺都城选址因素、陶寺早、中期都城基本状况、陶寺晚期殖民地社会状况的基础上,展示了考古、文献、人类学证据链绳论证陶寺都城“尧舜并都”的观点, 总结陶寺邦国的文明成就及其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与贡献。 该书 终试图强调,“中国”概念 初诞生时有明确标准的,即“地中之都,中土之国”,以圭尺“地中”刻度为物化标志。中国文明是指“中国”概念诞生之后、中华文明的核心也就是中国文明核心形成之后的文明。中华文明则不仅包括中国文明,还包括“前中国”时代的文明。所以,陶寺是中国文明核心形成的起点,而非中华文明的起点。
本书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用实录的方式表现 100 位思政名师的 100 堂思政课,不仅给广大思政课教师直接有效的帮助和借鉴,也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感受到思政名课的魅力。同时,本书还首创设置了 专业课教师说 版块,以其他专业课教师的角度点评一堂思政课,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这一重要精神。
永久在线,永久连接 正成为当代社会的 新常态 并且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主要探讨移动终端传播为社会带来的新现象、新问题,为读者全面了解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和影响提供了必要的概念基础,就该问题综述了业界优秀学者的相关观点和理论方法:不仅关注数字传播永久性所产生的外显化行为及社会变革,更是聚焦于其引发的内隐性媒介心理,对这种新媒介生态下的传播范式、数字行为动机、身份建构、社会化过程、政治参与、网络生活与幸福感等不同维度多有关照,为传播学者系统且快速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本书是媒体从业者、传播学者及学生在研究新媒体、媒体效果和传播理论时的书目。
《21世纪的21位思想家》是一部介绍当代新思想的导论性书籍,作者用一本书的篇幅,评述了21位能够影响未来的思想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当今世界思想导图。那些曾经启发我们、挑战我们认识局限的公共知识分子去哪儿了?谁是当今网络时代的萨特和波伏娃?本书作者认为,我们不会再有这样的人物了。但是我们还有一般知识分子,他们的作品能够解答我们这个时代的疑虑和困惑。本书涵盖的话题包括文化、政治、工作、技术和人类世,评述的思想家有柄谷行人、齐泽克、朱迪?巴特勒、蒂姆?莫顿、东浩纪、全喜卿等。麦肯齐?沃克别具一格的解读既表达了欣赏赞同,同时也提出批判,他期待一般知识分子共同编织一张协同的思想之网,以使人们理解,乃至改变这个世界。
南怀瑾先生的书深入浅出,很容易读,若读进去会爱不释手;但也很难读,要了解其中的思想以及中华文化的精髓,有一定的门槛。基于此,作者才发心对南老师的部分著述进行导读,以期帮助到有心学习中国文化、学习南老师教化的读者们,比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本书稿结构清晰,分为十二个章节,先从南怀瑾先生的生平说起,进而为南师著述及其对 之意义勾勒出一个初步的轮廓,着墨 多的乃是对《论语别裁》《历史的经验》《药师经的济世观》《老子他说》《金刚经说什么》《话说中庸》等多部南师经典著述的解读,实为理解南师,读懂南师著述的 。
“浙水遗韵”系列丛书是由11册图书组成,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浙江水文化概况和历史面貌。每册图书按地区分为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等,分别介绍本地区水文化概况和历史面貌。 《浙水遗韵——温州水文化遗产大观》全面系统地反映温州水文化概况和历史的图书。本书讲述温州水文化的特点、生成背景、基本分类、突出成就、典型代表和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书中描述了温州市六百多个各类水利工程遗产及其形成与沿革、地理环境、建筑特色、历史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是一部集知识性、学术性和史料性于一体的雅俗共赏的图书。
本书是一部依据史料文献,重新审视中国话剧运动、尤其是上海海派话剧沿革、变迁和发展的一部学术专著。 中国话剧运动的发展恰与中国近代史相同步,自产生以来一直处于动荡和战乱之中,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话剧运动的史料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梳理和研究,致使中国话剧史研究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窗期”,如上海早期的学生演剧运动、上海游乐场中的话剧演出、文明戏转变为通俗话剧的历史沿革、1945—1949年间上海的话剧演出和解放初期的话剧等,均是话剧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有待史料的深入发掘和进一步研究。上海又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发祥地,话剧的产生与上海城市的变迁密切相关,并且深深地打上了上海城市的烙印——海派文化的印记;同时,上海又是中国近代 早开埠的城市,多元的文化和华洋杂处的社会环境,为作为舶
本书从家庭作业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为教师提供了实践指导。该书前六章介绍了家庭作业设计的基本理念,回应了教师如何设计家庭作业才能对学生学习起到推动和支持作用,才能让学生愿意去完成,不同类型的家庭作业如何设计等问题;第七章介绍了300种家庭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第八章对家庭作业的设计进行了回顾与前瞻。在学校日益强调减轻学生负担,减少学生家庭作业量的背景下,本书为教师设计高效的家庭作业提供了实践指导, 有价值。
......
上海,一座景象之城。越来越多的地方变成观光地,新的地点和活动还在继续被发掘;而被人们遗忘的是越来越狭仄的日常世界,还有寂静的废墟。晚近的三十年,上海近二分之一的城市空间改弦更张。以2021为时间切片,上海外环内大约有1000多处废墟,包含工业废墟、废弃花园或旧里。 腐朽,重生,这是生命的必然。只是,一个城市对待废墟的态度,折射出其关于时间层积价值的态度。都市废墟中,漫游者,迷失与冒险,介入一段被遗忘的时空;而创生者,如果他们没有俯下身,以朴素的心看待空间设计,他们将陷入景象的同谋。 在一个各种意义都烟消云散的世界里,19世纪末巴黎的漫游者、1960年代的情境主义者和1980年代东京的路上观察者,以及今天豆瓣社群佛跳墙的小组成员,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踟蹰流连于都市,找寻着“别样的大陆”。
妮娜·西蒙著的《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奠定了21世纪博物馆创新发展的基础,但并不存在全世界博物馆通用的 模板。所以,我们在“参与式博物馆”工作坊教学过程中提醒大家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体验的本质具有在地性,从而建议参与式博物馆需结合中国国情来操作。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部分是参与的理论建构,妮娜称之为参与的设计;第二部分则列举了参与的四种实践形式,以及如何评估和管理参与式项目。整本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参与的各个层面,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参与式博物馆体系,不仅在理论上有比较充足的支撑,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实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