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读书的随笔,作者在一篇篇隽永清新的随笔中向读者娓娓道来自己成长过程中与书发生的各种有趣的故事。读书是一项终身的事业,每个人在成长、学习、工作的不同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人生境遇,每个不同的阶段,读书的喜好和眼光也会发生变化,而每个阶段阅读过的经典书籍,都会变成人生思想的财富而受用终身。 读书既是一种兴趣,也是一项伟大的工作,人与书的那些亲密的互动,书的漫长历史中那些美妙的时刻和经典的心得,不同阅读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在新的时代读书人的选择和坚持 这是一本让人重新回到 为书倾倒 的年代的小书,回味书本曾经带给我们的丰富的心灵世界,也让更多已经和最好的书籍疏离了的人们重新学会在书本中得到快乐和永恒。
李昕先生笔头很勤,平日坚持写日记,攒下了大量细节丰富的材料。他退休以后,将积累的素材连缀成文,在杂志上登载,很受读者的欢迎。他为人比较宽厚,善于交朋友,做事有激情,因为职业的缘故,与很多出版人、作家、学者有持久的往还,围绕出书一事,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拨乱反正以后,出版业曾有过一个黄金时代,他们这一代出版人,开风气之先,有机会经手不少有影响的作品,如今看来,已成历史。这本书就写了他和杨绛、马识途、杨振宁、吴敬琏、李敖、刘振强、屠岸、王鼎钧、樊建川等人的交往,从中可以看出,出版人是怎样和作者打交道,当作者的知音,共同催生精神产品的。
《闲趣坊07:旧时书坊》着意于从学人、文士眼里的书坊、心中的坊友以及坊友自身的作为等角度选编文章,凡六十三题,内分三辑:辑一回溯自清初扫叶山房以来,北京、上海、南京、济南、西安、扬州、苏州、镇江、杭州、长沙、福州、香港、台北等地旧书流通业的历史风貌,对中国书店、来薰阁、通学斋、抱经堂、来青阁等历史上著名的老字号店肆,介绍尤详;辑二由店及人,为旧时坊友如孙殿起、雷梦水、朱甸清、陈济川、陈乃乾、杨寿祺、郭石麒、徐绍樵、朱遂翔、郭纪森、徐元勋等立传,更是中国旧书业不可多得的人物资料;辑三则是作为幕后主角的坊友走到前台,现身说法,以人称的自述,留下手的历史文献,与前两辑构成互补和潜对话。
这是出版人的五堂课,爱书者的启示录。全书以讲座形式,讨论编辑应当具备的素质、修养和能力。 出版的理想理念,编辑的书事书情,做书的感觉感悟,尽在作者现身说法中,给人以启发和灵感。 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以从事出版三十多年的丰富经验,结合大量精彩、鲜活的案例,讲述编辑的思路和策略、经验和教训。通过《邓小平时代》、《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等经典图书的出版过程,以及与杨绛、傅高义、杨振宁、王蒙、金庸、李敖、李泽厚、刘再复、何兆武等作者成功合作的故事,让你了解出版人应有的使命、情怀、智慧和担当,从而得窥出版的真义。
本书以上海新华书店格局演变为面、发展节点为点,邀请了曾经的区、县新华书店经理等53位负责人梳理从1949年至2007年上海新华书店的黄浦区店、南市区店、卢湾区店、徐汇区店、闵行区店等24所门市部的发展历史,结合史实和数据,讲述亲历亲见亲闻的创业守业、卖书读书的职业生涯中值得留恋的人、事、书、店等,展现上海新华书店发展的关键拐点及轨迹脉络,记录书店工作人员在领导机构变动、书店合并分立,以及破产清算、改制、上市等不同时期矢志不渝投身出版行业的往事,并以此致敬前辈、鼓励后人。
近年来,上海实体书店为市民贡献了一份精彩纷呈的成绩单。有从上海之根到上海之巅的朵云书院广富林店和上海中心旗舰店,是为 大而雅 ;有思南书局实体店这样的城市文化公共书房,是为 小而美 ;还偶有主打诗歌的思南书局 诗歌店以及各类戏剧专营店,是为 专而精 ;再有快闪书店这类移动的文化风景线,以及 知先堂 志达书店 泮溪书店 等沪上高校阅读空间。上海实体书店在走过低潮期、经历回暖阶段后,在扩张与调整中找到了节奏,摸准了市场对文化细分的需求脉搏,前进求索的脚步愈加笃定。本书讲述上海68家分布上海全市16个区的主要实体书店的由来与现状、规模特点、发展经历,展示了经过多年打造的 书香中国、全民阅读 的实景和 上海文化 的建设地标。
实体书店是特殊的文化产业,一方面属于城市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也受到城市文化的辐射影响,并在城市文化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特殊作用。本书以世界各地城市书店为坐标,编者邀请分布在全球各个城市的华人向读者介绍了全球10个国家17个城市的20家实体书店。这些类型不同、形态各异的域外实体书店为读者打开了世界的一扇窗,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带领其领略全球书店更丰富的场景,以及场景之后的文化沉淀和历史脉络,也为国内书店运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独立书店是社区的心脏和灵魂,承载了逸闻韵事、奇风异俗,以及令人安心的地方魅力。作为读者,我们珍惜这些散落街头巷尾、信奉理想主义却常常难以为继的温暖空间,它们是知识和灵感的庇护所,给我们带来不可言喻的快乐。 《纽约客》漫画家鲍勃 埃克斯坦收集了75家知名书店(包括仍在经营的和不复存在的)的故事,并配上75幅色彩鲜明的画作,试图捕捉每一家书店独特的精神和面貌。在这场全球书店之旅中,有从业者苦乐参半、耐人寻味的坦诚自述,有作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精彩趣闻,更有爱书人对书店说不尽的深情告白。
被称作“老三联人”的,是指在上世纪30年代前 后就与书刊结缘的生活、读书、新知三店的出版人。 在战争烽火中,在白色恐怖下,他们出生入死,以笔 当枪,追求真理,启迪民智,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 承,为进步新闻出版业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青春和 生命。在中国的文化抗战历史中,他们写下了浓墨重 彩的一页。他们在晚年发挥的余热也令人敬佩。吉晓 蓉主编的《书韵流长:老三联后人忆前辈(上下)》 收入四十多位老三联后人对前辈的缅怀文章,对“老 三联人”这个特殊文化群体中的个体,作了历史和生 活细节的记录和描述。虽是一些侧面或点滴,但也勾 勒出前辈们的个人命运、学养和个性,是可供研究的 不可多得的史料。
本册收入了生活书店第六届理事会会议记录,第六届人事委员会会议记录,第六届理事会、人事会、监察委员会联席会会议记录,第六届理、人、监联席会议常务委员会记录和渝桂区联席会议记录,社务结束会议记录,新机构委员会会议记录,内地区管理处、社务结束会、新机构起草会联席会议记录,以及内地区管理处会议记录,时间跨度自1940年5月29日至1945年3月24日。为了挽救生活书店,邹韬奋、徐伯昕、沈钧儒等领导人,向国民政府行政院、监察院、国民党中央党部、中央宣传部写呈文请求纠正;向地方政府发出公函要求启封、放人,但均遭到无耻推诿。抗战胜利前夕,生活书店在改组中寻求新的出路。 本书是 韬奋纪念馆馆藏文献 丛书第四种。上海韬奋纪念馆成立于1958年11月,在建馆六十周年之际,启动馆藏资料影印计划,首先影印出版的是生活书店会议记
本书收录的生活书店自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从上海迁移到汉口,继而迁移到重庆的过程中的会议记录,起止时间为1938年1月3日生活书店总店迁至汉口,到1939年4月临时委员会结束。主要包括 临时委员会会议记录(一) (迁汉后部分), 临时委员会会议记录 (二)、(三)、(四)。除此之外,还有 业务会会议记录 生活书店理事会记录(1939.1) 及附录。 在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中,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抗战对于生活书店经营业务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诸如对内部员工薪水、住宿、奖惩、人事纠纷等事件的处理中,我们可以 近距离 地感受生活书店内部管理的人性化、制度化。生活书店的 家长里短 ,同样是今天出版社和文化企业的 家长里短 。在剥去战争的外衣之后,生活书店内部管理的方法、原则与制度,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显示着管理者的思想和智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