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店,与书相遇,与人相逢。每一家独具风格的书店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本书集资料性、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每一个书店故事的背后都是店主的一段人生。30位独立书店店主讲述他们的书店与人生故事,打开一家书店的大门,即可窥见人生百态。希望,这本书只是一个开端,期待有更多的书店,可以记录下属于自己的书店故事,留给自己,留给读者,也留给时间。每篇文章均附有书店的真实照片、开业时间、详细地址、书店格言等,图文并茂。
《书访:独立书店瞰北京》集资料性、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通过实地走访,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深入挖掘北京独立书店的文化基因和背后的故事。上自20世纪80年代*早的民营书店,下至刚开业不久的新书店,将与不同的店主、店员和顾客的交流以图文形式呈现,读者由此领略北京独立书店的业态,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变迁。全书以地区作为设计单元,以主打书店 周边书店简介的图文方式,方便读者按书索骥探访书店。
《一个书店经理的自述》为作者对自己五十多年年来的出版发行工作经历的回顾与总结,是对以往主要经历的精心梳理。正文分为九个章节,附录收集了十篇作者已经在其他地方刊发过德文章,有对自己一生的历史回忆,有对工作期间领导、同事或师友的深切怀念。
自从1991年出版《读书笔录》以来,作者陆续出版了三十多种有关书业、阅读主题的 作业本 。其中的多种史料性编纂受到了政府出版基金资助,受到各类图书馆、高校出版专业和相关读者的收藏。蔡达峰、邓伟志、赵丽宏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版业历任领导徐炯、徐福生、孙颙、焦扬、顾行伟、阚宁辉、彭卫国等,出版界良师金良年、雷群明、胡国强、王为松、张众,发行业名家汪轶千、邓耘、张金福、哈九如、李爽等前后赐序予以鼓励、匡正和建议。而今,作者将这些写在作业本上的 批文 并配以相应的书影、后记等汇成一书,从中可见作者二十多年的写作经历,既是上海书业变迁的记忆,也是中国出版四十年发展的剪影。
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自然成为作家、文人、学者和各类各行业人才及各类文化、出版机构的聚集地,同时也为书店提供了沃土。 全国书店*多的城市,恐怕非北京莫属。知识分子的书店比如万圣、涵芬楼,女性书店有粉色的、常放映电影的雨枫书馆,艺术书店中,有位于东直门的库布里克,单向街、字里行间这样的连锁书店,已经在城市中遍地开花 2014年,24小时书店在中国兴起,美术馆东街老牌的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更成为年轻人的好去处。 本书与北京的书店有关。在这里,你可以读到沈昌文、俞晓群这样出版业的前辈关于书店的文章,有著名书迷的逛书店小史,更有万圣书园、涵芬楼、三联书店、豆瓣书店这样京城文化地标式的书店老板的访谈录。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些书店的实景照片,或宁静,或温暖,或厚重,或文艺;还可以根据彩图
1937年,在延安清凉山下诞生了新华书店。2017年,新华书店即将迎来自己的八十华诞。在这八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新华书店完成了由战时随军书店向市场主渠道和主导者角色的转变。回顾新华书店走过的历程,可以用四句话概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中诞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壮大;在新世纪新形势下深化改革,逐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出版文化事业的主框架、中国图书发行事业的主渠道、中国全民阅读推广的主阵地。可以说,新华书店八十年的历程折射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进程。 为了弘扬新华书店精神,总结新华书店创业、创新成果,拓展和融入发展新常态,在新华书店诞生八十周年之际,中国新华书店协会发起并由各省(区、市)新华书店共同主编一套《中国新华书店发展大系
《爱书人的喜悦》作者安·法第曼说,小时候她和弟弟俩喜欢翻看父母亲的书架,想像他们有什么样的喜好、欲望.抱负和罪恶.她说,他们的自我在他们的书架上。 书架向来扮演书的配角。然而,我们若能改变焦点,重新思考书架这个物件,如同对待一件新发现或新制成的物品,观察书的视角也会变得不同。 本书作者以其工艺.设计方面的专长、从卷轴、手抄书.印制书一路谈来,穿越藏书的书房、各大学图书馆,以及从古至今的书店,细述了书架的演变和来龙去脉,以及人类的阅读行为。为什么书是垂直放置?书背从什么时候开始朝外摆?古代书又为什么要链锁在读书柜上? 此外,作者也谈及罗马大哲赛尼卡休会的“藏书之恶”,日记名家皮普斯藏书不超过三千册的原则,以及数百年来的卖书、买书、收藏书的轶闻。既讲书架的由来,也论藏书原委
《北京书店地图》(2014修订版)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书店资料信息更全、更详尽准确。《北京书店地图》目的是为了彰显北京文化的内涵与气质。这张手绘地图详细标注北京具有代表性的各大书城、书市、图书批发市场、图书馆,以及新华书店、二手书店和民营的人文书店、书吧等所有与书相关的场所,为喜爱阅读的读者提供完整的北京文化旅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