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上下两册,共分为八章。章从整体上概括了大运河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其余七章,将大运河的文化资源分为河道、闸桥、沿线庙宇、码头、粮仓、公园与博物馆、乡情民俗七个版块分别进行了介绍。本书稿从大运河沿线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摘取了四十余种进行了重点撰写,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缘起、变迁与现状,并将它们与现有的旅游资源加以结合,是一本鉴古通今的文化随笔。书稿另附图片200余张,图文并茂,排版设计精美。
本书稿是一本具有非遗特色的有关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的图文集。本书稿由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组织编写,并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卫华团队进行田野调查后撰写。 全书上下两册,共分为十章。作者首先从整体上概括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之后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分为山水、水利、庙宇、古村落、古道、红色文化、非遗民俗、新时代的发展、三山五园九个版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稿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文化遗产中,摘取了近百种进行了重点撰写,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缘起、变迁与现状,并将它们与现有的旅游资源加以结合,是一本鉴古通今的文化随笔。书稿另附图片200余张,图文并茂,排版设计精美。
本书以世界遗产保护公约为标准,以浙江省绍兴市历史街区为案例,分析我国城镇历史街区的背景环境,寻找目前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所存在的问题症结和产生原因,并以具体实践为例,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皮影,世人称之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活的绘画”。中国是皮影戏的故乡,十三世纪初,蒙古大军将皮影带到中亚,从此历经五个世纪,逐步由波斯传入埃及,再传入土耳其,最终进入欧洲,并成为现代有声电影的前驱。关中,指中国陕西的关中地区,或称关中平原、关中盆地,其范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倚秦岭,北临“北山”,渭河纵贯其间,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包括西安、宝鸡、成阳、铜川、渭南五市及杨凌示范区。
“陈抟老祖”的故事在安徽、河南、陕西、湖北、四川、山东、河北七个省的广大地区广为传颂,情节生动,朴实自然,从中可以看出陈抟实践了老、庄的道德观,为人排忧解难,拯救人的沦丧,给失意者心灵安慰,显示了陈抟普度众生的高尚情操。具有的哲理,属于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编写这本故事的宗旨在于弘扬传统道德和精神文明,以启迪世人,为民立德,增进社会和谐。可谓:佳话、史话、仙话,话中含哲理;故事、轶事、趣事,事里有道德。
崔墨卿和甄玉金编著的《颐和园传说》围绕着颐和园的修建历史、园林建筑、人物风情、趣闻逸事,曾经产生过大量民间传说和故事。民间传说是人类文化的早期启蒙和宝贵结晶。许多流传悠久、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最早都属于民间传说,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粱山伯与祝英台等。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先生一部闻名中外的《聊斋志异》,可谓是民间鬼狐故事的结集。由于两千年来中国封建的盛行,中国的民间文学其实可视为正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补充,甚至可能更接近真实。
民勤小曲戏,最初称镇番小曲,因明清时民勤县名“镇番”故名。当地又称之为小戏,相对秦腔大戏而言,是流行民勤城乡的曲牌体地方小剧种。据载,自清代中叶起,民勤小曲戏即流传至内蒙古临河,磴口,阿拉善左、右旗及新疆等地。本书选录民勤小曲戏剧本100个,其中传统民勤小曲戏剧本53个,新编民勤小曲戏剧本5个,二人台18个,弹词24个;附录小曲戏老调谱例(包括二人台、弹词部分曲调)83曲,常用曲牌27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