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对北京市近 300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记性了总结与展示,分属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别,涵盖北京生活的各方面。此书空间上跑遍城内东西南北的区县乡镇村落,解除了上百家传承单位和传承人,是北京非遗一次全角度的重新接触。
本书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建南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本书包括“概述”“南音的主要乐器及其演奏特点”“南音在泉州、厦门的传承现状及其对策”“曲谱”“人物介绍”五大部分,其中“曲谱”为重头部分,它包含“指(指套)”“谱(器乐曲)”“曲(散曲)”三大内容。“南音”是福建的曲艺明珠,是闽台两地共有的传统曲种,是我国 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植根于闽台群众艺术的沃土之中,历史悠久,在 、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聚居区里,都有人在表演此曲种。 本书收集、整理、分类、归纳了所有的与“南音”有关的音乐材料,能较好的呈现“南音”的全貌,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一定的作用,它的出版可以为福建的传统
“遗产热”、“遗产运动”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对遗产的认识和实践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知识体系——遗产学:一门既关乎历史,又关乎现实的学科。之于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五十多个民族的国家来说,我们拥有古老、丰富的遗留和遗存;但之于我国的学科和学术研究来说,遗产学却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出版一本图文并茂的书,以更生动、客观、全面地介绍和宣传闽南传统文化生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诠释得更通俗易懂,让读者从文字和图像中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闽南文化,是我们出版《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的愿望与目的。《图典》将厦门市收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26个项目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对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区域、发展脉络、表现形态和文化价值都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介绍.并配以大量生动的图片,具有的文献收藏、学术参考和文化普及价值。 真诚地希望《图典》对读者认识闽南文化生态,认识属于厦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杰作,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尤其对年轻一代了解闽南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所助益,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闽南文化略尽绵薄之力。
本书是从基础理论方面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拓荒之作,同时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所做的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和初步的尝试。本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探讨,力求深入,供广大该方面的工作者阅读学习。 本书站在历史与文化的总体高度,从国际两个视角,全方位地、而深入地回答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关心的问题,而且还切实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提供了宏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对于启发人们更深入地思考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理论问题,对于科学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剪纸,是一种将纸张等轻薄之物以剪、刻等方式制作成具有镂空效果的造型的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品类繁多,内涵丰富,而且材料易得,操作简便,既饶富情趣又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因此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全国各地基本都能见到剪纸的踪迹。
无
本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者向云驹先生继其所著《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又一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本书展现了著者多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全书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广泛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原则、国家政策、抢救理念、保护实践、学术追问、类型研究、历史分析、现象批评、鉴赏品析等,熔知识性、学术性、思想性、丰富性于一炉,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过程和行动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