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江苏民俗资源的历史内涵与价值转化三个方向出发,收录了在“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当代利用”学术研讨会上公开发布的论文二十余篇,对现当代非物质文化保护及传承现状进行了广泛研究,围绕相关话题从各个方面和层次进行了深刻探讨,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扩大影响力、建设并弘扬新时代精神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涉及广泛、影响深远的全球性文化事业,既是各地区各民族的民间文化实践,也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吸引了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发展经济学、设计、教育等众多学科的关注,还吸引了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积极参与。对于非遗的保护传承、调查研究、社会服务、展示传播、活化应用等,迫切需要有专业化的学术刊物。为了回应非遗事业的需求,针对目前非遗研究的杂志或栏目的现状,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创办了这份有特色的中文学术集刊《非遗研究》,主要刊发有关国内外非遗研究的高端论文和调研报告,既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性研究,亦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反思性探索,每期延揽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稿件,就相关重要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前沿问题展开研讨。
《海峡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海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会议论文结集而成,全方位地、系统而深入地回答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关心的问题,而且还切实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提供了宏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海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借鉴意义。本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06年9月14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该机构是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
《北京绢人》中的绢人是美术人形的一种。民间布制玩具“针扎”、““彩扎”等手工艺品,都和它有着密切关系。它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历代士女,戏剧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题材。艺人们经过雕塑、彩绘、服装、道具和头饰等十几道工序的精细手工制作,做成栩栩如生的立体人型。它的头脸和双手都是用蚕丝制作的,它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选用上等丝绸、纱绢做成,“绢人”由此而得名。北京绢人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品,是以丝绢为主做的人形,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景泰蓝》通过对北京工艺美术具有代表性的景泰蓝技艺的起源,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艺术特色、技艺工序过程、传承方式和传承谱系的介绍,深入地展现了北京工艺美术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工艺文化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出良好的文化空间和学术氛围。
瑞安的木活字印刷技术与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一脉相承,以瑞安东源村为集中地,在王氏家族中传承下来。它严格遵循古法,选取上好的棠梨木刻字,刻的是老宋体、繁体字,主要用于印刷宗谱。关键功夫在于刻字有刀法,捡字有口诀,排版有格式,印刷有讲究。
徐文长故事以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徐渭(文长)的轶闻趣事为基础,融会民间机智人物的故事,展示了徐文长爱国爱乡、亲近平民、蔑视权贵、惩罚贪恶的品行特质和幽默诙谐的形象特征。民间口耳相传,妇孺皆知。现有记录成文字的故事四百余篇,在民间文学界素有“北有阿凡提,南有徐文长”之说。
抢先发售全面系统地调查、收集、整理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分类,成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新突破。 本卷通过专业、系统的方法对全国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了解全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发展与保护,认真分析其优势、劣势,探讨目前所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为进一步开发、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并为高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角度、新方法、新思路。
十里红妆,是旧时宁绍地区大户人家嫁女娶亲时的壮观场面。通体红漆、局部贴金的家具器物,精巧细致的女红作品,流光溢彩、喜庆繁华,其数量之多、门类之齐全、耗费之昂贵、艺术价值之高,全国罕见。后来则演变成婚嫁的代名词、明媒正娶的符号,谓之“十里红妆婚俗”,是浙东地区婚俗文化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旧时女性生活真实的一面,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
热烈祝贺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迄今为止全面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学者余世存全新力作,画家老树倾力绘制24幅节气美图,设计师王志弘亲自操刀设计! 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时间和背景,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有关节气的介绍往往仅止于天文、农业、养生等专业常识,本书依托作者的研究,将节气等自然时空与置身其中的人格规定做了说明,次说明人在时间中的使命、义务和人格成就。作者对每一节气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对二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做了精彩的介绍;又从现代人的视野出发,理性地分析了时间的功能,证实中国人将律历并称的意义,在日历变易之际,有我们生存的规律和律令。每个节气都配有
由于目前河南省的非遗研学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资源还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各中小学开展非遗研学旅游活动的数量还未形成规模。本文只是对非遗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了基本的结构框架和发展思路。本文在非遗研学旅游产品开发上也进行了探讨,并选取河南省的非遗为例,对河南省非遗的资源和市场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合河南省省情的开发对策,同时在对 外学者对研学旅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并将 外对研学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并确定研学旅行的定义之后,对非遗研学旅行开展的外部环境、内部动力等方面进行阐述。
瑞安的木活字印刷技术与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一脉相承,以瑞安东源村为集中地,在王氏家族中传承下来。它严格遵循古法,选取上好的棠梨木刻字,刻的是老宋体、繁体字,主要用于印刷宗谱。关键功夫在于刻字有刀法,捡字有口诀,排版有格式,印刷有讲究。
《岁月留痕》分为民俗篇、文物篇、地理篇、文化篇、美食篇、补遗篇共6个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广大读者展现宝安地区独特的人文魅力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本书结合从地方志中翻阅的资料和涉及当地各姓氏的族谱等文献创作而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文化方面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作为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本书立足于学术性与实践性兼具,既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咨询,又为专业人士提供资料线索,同时为社会大众提供通识文本的定位。全书分总报告、分题报告、年度热点、大事记、中国与国际非遗保护等五大部分,其中后两部分是对非遗保护相关资料的呈现,前三部分是针对这十年非遗保护的情况展开的讨论和概括。书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和数据的分析,也有对本质问题的探索;既有对非遗事象在时间纵向上的发展综述,也有对当前保护工作关涉的横向话题的观察。康保成主编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2)》是一部较为全面的介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力作,具有较强的资料性与实用性。
本书是作者近年创作的散文作品精选,其中部分已发表或获奖。作品从平常的生活中撷取题材,写凡人小事、心路历程、游记见闻,兼及花鸟草木、瓜果食物。作者取材广阔,善于将叙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笔触细腻,娓娓道来,朴素无华的语言内蕴穿透人心的力量,疏朗平淡的叙述归落繁华落尽的真淳。在徐缓有致的弦乐清音中,作者以一颗始终玲珑剔透的清美之心静察万物,关注生命,珍重人生,读者在阅读品赏的过程中,与作者同感共息其悠悠往事、点滴波澜,以及跌跌撞撞百转千回之后的自我审视与内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