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 系列丛书之一种,为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专家乌丙安的个人专集。 本书共有文稿36篇,后有附录4篇。前者为作者2003年初到2005年3月参加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2006年参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期间的文稿。后者为2000年到2002年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筹备工作中写下的文字资料。这些内容涵盖了作者对此项工作的主要认知、体验和实践。为从事本工作的读者无疑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参考范本。
伴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并已发展为比较健全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在进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国务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公布了三批1488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市、自治区也公布了省级保护名录项目8566项,代表性传承人956
《看见非遗》从百姓的日常生活入手,以时令、节气中的山西民俗为线索,每周解读一个非遗项目,一图一文,52个非遗主题最终汇成一个 纸上非遗馆 。待日历用完,读者不仅了解了山西非遗,更体会到非遗保护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起读者对于山西非遗生态和黄河文化的关注。为将独具风韵的山西非遗艺术活态展示,日历在非遗项目展示序列、编辑体例等方面与时令、节日、民俗等紧密结合,将剪纸、雕刻等非遗技艺元素引入日历的设计,以期凸显三晋文化之精髓,更展现三晋风物之灵动。非遗保护,人人参与。
本书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由作者从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以来的学术成果二十余篇论文组成,主要有《非遗十题 我国非遗保护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论 非遗 传承人的保护方式》、《新课题:都市民俗保护》、《春神句芒考》、《重建国家与节日文化 继承与弘扬传统节日断想》、《论古村镇的非物质遗产保护》、《民俗文化是一条滔滔巨流》等,从理论、实践、立法、保护、传承、发展等不同方面和角度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既有对 非遗 理论的归纳,也有具体个案的分析;既显示了对 非遗 保护和发展的反复思考过程,也将对 非遗 的传承实践引向深入。
本书汇集了向云驹先生近十年来所发表的论文及讲话稿,其内容主要涉及关于21世纪文化走向的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深度与高度的话题、以及十余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重大原则问题进行的遗产批评和遗产实践的思考、讨论、争鸣和建议。这些论文或文章都曾经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等报刊上发表,大多引发了文化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学术价值,各个文章观点明确突出,对非遗的研究相当的深入。
形意拳,又称心意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之一。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 。本书从形意拳的文化背景、历史脉络、文化传承、项目形态、项目特征、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故事、保护手段、社会影响、发展现状等;附录包括大事记、传承世系等。在挖掘本项目的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体现知识性、文献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色,力求雅俗共赏,明晰准确,推陈出新。
《安徽绿茶》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传统技艺卷)】中的一本,全书主要从安徽绿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文化脉络、现代传承等方面详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安徽绿茶制作技艺的发展过程。安徽绿茶需经过采摘、摊青、杀青、揉捻、初烘、回潮、足烘(以安徽毛峰为例)等步骤,制作流程复杂、技术要求高。全书内容丰富翔实,叙述详略得当,具有知识性、科普性。
本书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种。 本书共分五章,前有总序、前言。内容分别以 绿洲文化背景上的木卡姆音乐现象 、 维吾尔人民的心声 、 维吾尔木卡姆的音乐形态特点 、 维吾尔木卡姆形成、发展史查考 、 维吾尔木卡姆的保护与传承 为主题,全面展开对维吾尔木卡姆这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全方位的研究,从音乐现象、音乐形式、音乐形态到维吾尔木卡姆的源流、发展、形成、分布、类型再到流变、现状、传承、构想,无不进行了深入实际的考察。同时,对叙述主体作了科学的分析和技术阐释,基本上以立体的视角呈现了维吾尔木卡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特色。本书篇幅宏大,视野开阔,内容新颖,图文并茂,颇具可读性和研究性,为 非遗 研究者及音乐爱好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和工具书。
《宣笔》一书主要从宣笔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现代传承、代表人物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宣笔的发展过程和制作技艺。宣笔制作需经过选料、水盆、制杆、装套、修笔、镶嵌、刻字、检验包装八大工序一百多个环节,技艺极为复杂。宣笔选料严格,制作精巧,具有装璜雅致,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形成尖、圆、齐、健四德俱全的独特风格。全书内容丰富翔实,叙述详略得当,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本书共分为三编,主要围绕民俗、民间美术、工艺美术等非遗内涵领域与中国社会、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发展、未来等方面的思考展开。文集各篇主题各有侧重,有时立足点甚至跳出了非遗视角,站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发展与创造的角度来看问题。对非遗保护、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发展、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安顺地戏》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连接起来,开创中华民族更为灿烂的未来前景。
徽派版画源于古徽州,主要发展于现在的皖南及江浙地区。徽派版画的制作涵盖了雕刻、印刷、制墨、造纸等诸多工艺,在徽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本书主要从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现代传承、代表人物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派版画的发展过程和制作技艺。
《歙砚》一书主要从歙砚的历史渊源、工艺特征、传承人物、作品鉴赏评价、传承意义等方面详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歙砚制作技艺的发展过程。现在除了少数书画家坚守用砚研墨,砚已作为礼品、收藏品和艺术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既可以把砚台作为一件文物来收藏、鉴赏;也可以把砚作为艺术品来欣赏、装饰。 本书详细记录了歙砚从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脉络,以及歙砚的制作工序和雕刻艺术,歙砚的主要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歙砚的美学特征、艺术风格和鉴赏标准等。全书内容丰富翔实,既介绍了歙砚的发展历史、装饰工艺,又介绍了历代传承主要人物脉络,工艺和传承渠道的创新,叙述详略得当,具有知识性、科普性。
《祁门红茶》一书主要从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现代传承、代表人物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祁门红茶的发展过程和制作技艺。祁红制茶过程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部分,其中初制又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4道工序,精制有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全书内容丰富翔实,叙述详略得当,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杨福安、王京娥编著的《阿胶》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种。本书对阿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概况、历史源流到分布状况及生产工艺、产品规格、作用与价值等多个角度做了全面的叙述,并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提出了相关的可行性方案。另有生产工艺流程及分析若干,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套装上下册)》的图文原始资料,主要来源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相关单位和团体上报文化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申报材料。为了使这部图典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相关专家和工作人员完成了本书的编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