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20余年来从事中国非遗保护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全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具体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等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学理分析,全面介绍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非遗资源,深入阐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系统总结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是了解中国非遗保护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本研究报告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研究报告 的系列报告之一,本系列的首1部研究报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2018 2022年)》已于2023年问世。 本研究报告通过收集2018 2023年五大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详细分析了目前各洲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播、创新与应用情况,以十五个国家代表案例展示非遗数字化的方法技术,提供了全球范围内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综合分析和评估,给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实践案例和策略建议,促进全球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展开,对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关键的历史阶段。同时,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强势文化消解着人们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城市特色迅速消失, 城市文化危机 客观存在。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在 广义建筑学 、 有机更新 理论和人居环境科学的启发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 融贯的综合研究 方法,探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扩大专业视野与职业思维,从文化、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学科融会的角度,预测可能的发展途径,进行综合对策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
本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类为切入点,分析传统手工艺展陈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内涵。从展陈视角,围绕 怎么看 展什么 和 怎么展 三个核心问题,探讨传统手工艺展陈策略;从展陈理念、内容、形式等方面,对传统手工艺展品分类及展陈模式进行探讨;从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属性、信息传播、观众需求等角度,分析传统手工艺展陈理念和原则。同时,结合空间、展品和观众等要素,对展陈的内容策划、形式设计和管理服务等提出建议。 本书适合对展陈设计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综合文献梳理与理论解析,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下,将地理学与民俗学、新闻学的多学科交叉,图文并茂,展现非遗空间分布与文化扩散强度的变化。本书分为六个方面:一、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问题;二、对本研究涉及非遗、空间格局、文化事件影响强度等关键学术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在文化扩散理论、空间错位理论与点轴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现象;三、分析非物质遗产空间分布现状与演变历史,并结合自然地理环境与创新性的将丝绸之路、人类迁徙等重大人类历史活动事件分析了空间分布聚散的成因;四、通过模型测算非物质文化遗产扩散强度;五、以新疆为例测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强度;六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点轴理论从交通可达性、发展布局的角度给出未来非遗规划与发展的建议。因此,本书适
20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迅猛发展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出台国际化保护政策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21世纪初,为适应世界各国对其多元的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丰富性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见证而日益高涨的保护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正式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在国际法中牢固确立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至今已得到超过90%的教科文组织成员国的批准,接近于全面批约。这项全球性的文化保护工程促使人们日益普遍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物质的,还包括世代传承的丰富的非物质传统,它们是社区特性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载体,也应该得到保护和促进。
本书总报告全面疏理我国2020年度非遗保护实践中法制、名录体系建设,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数字化保护,传播传承,学术研究等问题经验与发展趋势,开展理论探讨,提出可行性建议;分题报告分门别类地分析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戏曲艺术、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非遗保护实践难点、重点问题,就难点、重点问题做学理分析和保护经验总结,提出合理化建议,并预测各门类非遗保护的趋势;年度热点对2020年度非遗热点进行评析;附录部分疏理2020年非遗保护重大事件。
本书是一本以潮州地方音乐为内容的研究性人文读本,包括潮州音乐文化概述、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潮阳笛套乐、潮州外江乐、潮州庙堂乐、潮州锣鼓乐、潮州筝乐及潮州音乐中的乐器,对潮州的地理区貌、历史源流、人文习俗、文化特征、音乐特点,以及各乐种的渊源流变、风格特点、传承脉序、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等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和理论性的阐述,全方位呈现潮州音乐的整体面貌。集学术性与趣味性、史料性与知识性、理论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对了解、传播潮州地方文化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价值。
本书包括总报告、分题报告、年度热点,以及大事记四个部分。 一、总报告题为 2022年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全面疏理我国2022年度非遗保护实践中法制、名录体系建设,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数字化保护,传播传承,学术研究等问题经验与发展趋势,开展理论探讨,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分题报告为十篇,按照我国非遗名录的十大门类,分门别类地撰写一篇2022年度保护发展报告。(1)总结各门类2022年度非遗保护实践工作概况。(2)分析各门类非遗保护实践难点、重点问题,就难点、重点问题做学理分析和保护经验总结,提出合理化建议。(3)预测各门类非遗保护的趋势。 三、年度热点:对2022年度非遗热点进行评析。 四、大事记和附录部分,疏理2022年非遗保护重大事件和重要资料。
本书以 数字化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为主题,收录了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8)》的基础上,继续对我国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进行了分民族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本现状,利用文献资料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指出了未来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和可行性路径。
本书以湖南交通文化遗产普查成果为基础,以社会历史发展为线索,整理著录湖南古代交通涉及的文献传说、碑刻赋记、行旅诗篇、凉亭楹联、道途歌谣、劳动号子、成规公约和习俗禁忌等,从多视角、多方位展现了一幅内涵丰富、饱含智慧的湖湘交通文化画卷。
本书分为总报告、北京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非遗数字化的北京实践、北京非遗与乡村振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的非遗和典型案例六个板块,对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21年的总体发展状况、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及促进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政策建议,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及数字化实践,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大城市议题中的表现与典型案例进行了多维度研究,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下一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书由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编写,作者吴金梅通过收集公司内部资料和对离退休老员工的访谈,深度挖掘了全聚德集团的发展历程,既通俗易懂,又带有学术研究的性质。分篇章介绍了全聚德的创建、变革与发展、鸭子与全聚德美食、全聚德经营管理、烹饪与服务、品牌与文化、中外首脑与全聚德、知名人士与全聚德等有关全聚德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于广大读者深入了解这家百年老字号以及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对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分析,包括其生存环境、数量与规模、类型与分布、特征与功能;全面整理和分析其活态传承取得的现实成绩、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发展前景等。在此基础上,采用利益相关者图解法,辨析影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主要因素,进而探明其活态传承的驱动机制;通过充分吸收国内外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成功经验,结合其自身的特点,从传承人保护、文化生态空间保护、生产性保护的视角因地制宜地构建了三种活态传承模式;据此开展实证研究,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其活态传承模式进行优化调整,*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实施对策要点及保障机制。
丛书内容简介 丛书以音乐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福建省入选国务院批准的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有关传统戏曲、曲艺、民间音乐、舞蹈音乐等项目的音乐材料为主干内容,为了普及与教育的方便,各分册均按概述、唱腔曲谱、器乐曲牌曲谱、锣鼓介头、选段、传承人介绍等大致板块进行设置,不同于以往的资料整理汇编的做法,而是按有利于学习者对分类学习与掌握的需要进行编排。丛书19卷20册,共收入23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它包括:《南音》《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闽剧》《闽西汉剧》《北路戏》《大腔戏》《梅林戏》《四平戏》《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木偶)》《十番音乐(福州)》《十番音乐(闽西)》《锦歌 东山歌册 畲族民歌》《伬艺 评话》《北管 拍胸舞》《南词》。 本书内容简介 莆仙戏,原名兴化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贵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采集及研究 的成果,作者选取贵州4批国家传承人中的22位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涉及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本书立足贵州文化的历史性、多元性、民族性、包容性特征,拓展文学人类学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书写方式,以文学文本反映出贵州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人所代表的文化基因的特殊性,包括贵州各个山地民族独特的文化心态、审美观点、文化取向和表达方式,真实细微地显示出贵州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同,是全球化时代贵州文化多样化的真实记录,是对贵州非物资文化遗产口述史中生活史、生命历程的叙述深化和提升,有彰显贵州非物资文化遗产人文精神和价值、扩展传播空间的意义。
大江奔流,时代交响。盛世华章,融汇古今。 西江,绵亘千里、润泽四方,孕育了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孕育了璀璨多姿的梧州文明。 穿越历史烟云,那些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土地上,时至今日依然有着激荡人心、滋养心灵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承为纽带的 活 的艺术,铭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根 与 魂 。截至2023 年10 月,梧州市共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 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8 项,涵盖曲艺、传统制作技艺、传统医药等多个类别。这些非遗或以节日庆典、民风民俗等形式存在,或以传统戏曲、手工绝活等形态出现,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 梧州色彩 。 本书毫无保留地向世人展示了梧州非遗的独特魅力,也为外界更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3)》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重要问题及北京非遗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议题中的作用为着眼点,致力于打造北京非遗融合城市建设发展的文化样板。全书分为总报告、北京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北京非遗的数字化、北京非遗与乡村振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的非遗和优秀案例六大板块,对北京非遗在传承保护、数字化传承、乡村振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领域所呈现出来的重要发展成果、优秀实践案例、举措与做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为有关领域的政府决策及下一步更加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