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20余年来从事中国非遗保护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全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具体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等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学理分析,全面介绍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非遗资源,深入阐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系统总结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是了解中国非遗保护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为主题,精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相关文章,内容包括: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非遗保护传承机制的创新、如何使非遗获得更好的权益保障,等等。除相关理论探讨外,本书还附拓展阅读,以具体事例,如中国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地方非遗的发展等,进一步论述了怎样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本书理实结合,具有较强可读性。
20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迅猛发展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出台国际化保护政策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21世纪初,为适应世界各国对其多元的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丰富性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见证而日益高涨的保护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正式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在国际法中牢固确立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至今已得到超过90%的教科文组织成员国的批准,接近于全面批约。这项全球性的文化保护工程促使人们日益普遍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物质的,还包括世代传承的丰富的非物质传统,它们是社区特性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载体,也应该得到保护和促进。
《传奇中国:大运河》全书共分十一个主题篇章,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展望。 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大运河各个河段开凿和贯通的历史和概况,主要的大运河河道,大运河沟通的河流交汇技术,大运河漕运历史和现状,中国运河城市介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世界遗产,大运河对中国工商百业的巨大影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历史人物,中国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运河文化,中国大运河在对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大运河的传承和创新、保护、利用等内容。全书约50万字,其中包括370多张珍贵的图片,全面展示了伟大的人工水利工程 中国大运河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伟大智慧,本书的出版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1世纪以来,虽然中国与一些国际组织陆续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文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但是要切实推进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就必须对其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具体的实证研究。《BR》 本文集从民俗学、民族学的视角出发,进入***非遗的生存、展演空间,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发现“初见成效”与“陷入困境”等不同类型的保护现状;探讨非遗的本质及其与俗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与变迁,进而依据非遗相关理论,反思现有保护措施,借助实践的个案研究,为我国非遗的有效保护贡献力量。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那些世世代代薪火相承的传说、表演、知识技能、风俗礼仪等,它们是人类历史活的记录,展现了不同地域、族裔多样的文化传统,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版)》选取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60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300余幅精美图片和100余处知识链接,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华夏大地上那些优美动人的传说、流派纷呈的戏曲、扣人心弦的竞技,以及各种歌舞、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风民俗等文化元素,它们交相辉映,共同折射出中国历史和民族的独特影像。
《重庆宝贝 美食》作为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丛书 的*本,以美食作为切入点,甄选了40项*或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类项目,如丰都麻辣鸡块、涪陵榨菜、长寿血豆腐、黔江鸡杂、万州杂酱面、磁器口陈麻花等。每一项按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工艺价值、匠人经历、传承故事等多个维度,通过作者全面深入的采访、拍摄和大量艰苦的资料搜集、分析工作,用记录、讲述传承人故事的形式,挖掘这些 美食非遗 的前世今生,图文并茂地、生动地保存我们民族文化中*珍贵、*美好的记忆,传承优秀的本土文化。 40 个项目即 40 个故事,人物故事讲述趣味性强,加上少许重庆方言穿插其中,不仅让读 者品味起来倍感亲切,更让他们在阅读快感中获得新知,获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共同讲好重庆故事。
本书是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之一,介绍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北京灯彩 。本书通过灯彩溯源概说、北京灯彩史略、灯彩与文化习俗、北京灯彩的品式及流派、北京灯彩的制作工艺、北京灯彩的传承、作品欣赏7章,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灯彩,尤其是北京地区灯彩的历史、相关文化习俗、品类、流派、工艺、传承脉络,以及代表作品。
田林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壮剧就是其中的代表。壮剧是壮族人民创造的戏曲艺术,用壮语方言演唱,因壮语方言、曲调风格等有所差异,因而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田林县作为壮剧发源地,自古以来都是北路壮剧传布地区的中心。这套收集了10个壮剧经典剧目的《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分三册。《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下)》包括:《蝶姹》、《宝葫芦》、《凤仙姑娘》、《海蚌姑娘》。剧本原文皆用壮族土俗字书写,我们用田林方言壮文、汉语直译和汉语意译来翻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本书由蓝宏主编。
由王建武编著的《非遗保护与松阳高腔研究/非 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 书”里的一本。“松阳高腔”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非遗保护的戏曲剧 中之一。本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获取手资料 ,并通过文献资料的梳理、提炼升华,构架起松阳高 腔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全书40万字,配有200 多幅图片,介绍了悠久的大运河历史和璀璨的大运河文化,既总结大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价值和作用,又分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实践的探索,从而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一种思路。 【文化】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工程技术的文化价值、社会区域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四个方面阐释大运河文化,从而提炼出大运河文化需要传承的内容。 【传承】确定的保护对象,细化的保护规划,具体的保护工作,是传承大运河文化的载体也是过程。 【创新】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新时代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窗口,探讨新时代大运河的创新路径。
2018 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4 周年,各地又掀起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热潮。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的亲历者,不禁感慨万千。世界遗产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丰厚积淀,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共同财富。大运河申遗成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世界遗产工作者们仍在为保护与传承默默耕耘着,并且在历史文化资源挖掘、遗产价值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广泛而具有深度的成果。 中国大运河被列为世界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除了工程技术上溯久远,流程之长无出其右,重要的,是附着其上的厚重而坚实的运河文化熠熠生辉。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这条母亲河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作为世界遗产,对大运河是有严格而科学的界定的,由于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对外界宣传不够,所以虽然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了,但外界对世遗
毛南族肥套是毛南族人做还愿的祭祀仪式,直译为做还愿,盛行于明清之际。初为毛南族祭祀天地自然万物的仪式,在传承过程中融合毛南族口头文学、山歌、戏剧、舞蹈、音乐、面具等艺术元素成为风格独特的民俗活动。它以歌、舞、乐、戏等艺术形式展现了毛南人祈求民族生生不息、冀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2008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从“毛南族肥套”的历史传说、艺术形态及其元素、文化内涵、保护与传承四个方面系统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这一艺术形式,让读者明白肥套是一种宝贵而独特的文化遗产,仔细品味其中的善、诚、信、孝。书中主要介绍了接9币舞、三光引路、三元召度、三界保筵等12支仪式舞蹈,架竹桥、茶礼、转红桥、架布桥等8个重要的还愿仪式,这些都是毛南族肥套中的经典内容。毛南族肥套在数百年的发展
本书是由《故园画忆》系列丛书总精选出12张精品画作编汇而成,以钢笔画的手法描绘祖国各地的历史建筑、乡土民居、民风民俗,生动细致的描绘了青海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生活场景。本书力求以艺术的形式反映我国的文化传统。
铜鼓舞是以铜鼓打击乐作为伴奏的舞蹈,流行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有二千多年历史。在流传至今的铜鼓舞当中,田林瑶族铜鼓舞独具特色,它是春节祈年闹春活动的重要内容,仪式流程包括有祭祀社神、起鼓、祭鼓、击鼓跳舞和埋鼓等环节,场面既古朴庄重又喜庆热烈,再现了古代铜鼓文化习俗,堪称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田林瑶族铜鼓舞于2008年人选*菲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本书作者以地域文化的大视角,用轻松活泼的笔调,介绍了田林瑶族铜鼓舞的习俗过程、舞蹈形式、传承发展、社会功用以及相关的自然与人文背景,并对其如何进行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参考性意见和建议,内容全面,图文并茂,是一本兼具资料性和学术性的普及读物。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文明密码》精选节目的配套书籍。本书旨在探寻与揭秘留存于我国各地的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记录、还原我国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本源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