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项目卷》汇集了目前中国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全书分为传统技艺、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十大部分,共收条目 1200 余条,总字数约 100 余万字。在完整收录非遗代表作品基本信息的同时辅以精选图片与传承人名录,全方位呈现出非遗代表作的文化魅力。本卷内容兼具知识性与文献性,编纂中注重通用性、简要性和可读性,以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和参考需要,使专业人士和非遗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 代表性项目卷》,所收内容为国务院分别于 2006 年、 2008 年、 2011 年批准文化部确定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共计 1219 项 )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 311 项),并以条目的形式在书中出现。 本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编排
本书是一部关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历史读物。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发展情况越来越受关注。本书是在调查采访北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主要涉及古琴艺术,代表人物杨青;北京点翠代表人物肖广春;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代表人物李侃;北京仿古瓷,代表人物白莉;绒布唐工艺,代表人物唐玉婕。全书共研究了上述五项非遗项目,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遗留下宝贵资料,使非遗在面向公众的传播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
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发祥地之一。在陕西,凡春祈秋报、逢年过节、祈福纳祥、社日庙会、婚丧嫁娶、得子贺岁等活动都有演出皮影戏的传统。陕西皮影内容精彩绝伦,故事性、艺术性都很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本书是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中华瑰宝系列 图书之一,共收录陕西非遗皮影200余件,其中包括著名皮影艺术家汪天稳、薛宏权、汪海燕、王联平等的作品。本书既是一本陕西皮影艺术的画册,同时对角色的介绍、作品的分析也使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
《格萨(斯)尔》、《江格尔》和《玛纳斯》被称为中国的 三大史诗 。其中《格萨(斯)尔》于 2009 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 非遗 代表作名录。三大史诗是藏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 百科全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 史诗卷》内容涉及人物、社会、经济、宗教、民俗、艺术、语言、生态等。共计 95 万字, 200 余幅图片。本书的出版使 三大史诗 这一我国多民族文化的 百科全书 和 民族文化标本的展览馆 能够向读者展示其 百科全书 的真正面目。本书不仅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而且对于弘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推动我国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格萨(斯)尔》、《玛纳斯》和《江格尔》三个部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相当数量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面临传承和发展的挑战,有的甚至濒临灭绝之境。为了抢救和保护珍贵及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精神,部际联席会议从2005年起,组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审工作,文化部要求各地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组织专家逐级评选申报项目。经过各方面努力,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相关部门,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提交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一千三百多项。2005年10月,文化部组织近百名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选出501个项目作为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推荐项目,并于2005年12月进行了公示。在对公示期各方意见
.
《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直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与人类学的理论视角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纳入人类学理论体系下进行探讨、对话和反思,并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归纳,以及对现实的指导,文化行政、保护方式、文化创意产业等都被纳入了探讨的范围。《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把一些新的概念和主题引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当中,比如对社会主义新传统的探讨、对与文化创意产业关系的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化”等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进行系统探讨,在“文化中国”的语境下,具有特别的意义。
《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套装上下册)》的图文原始资料,主要来源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相关单位和团体上报文化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申报材料。为了使这部图典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相关专家和工作人员完成了本书的编撰工作。
《侗族大歌》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一,由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三名青年教师和一名音乐学界的广西青年学者共同完成,反映了学者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大歌2005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书为普及性读物,主要面向喜爱侗族大歌的有大众文化水平的读者,从文化渊源、民俗风情、音乐形态、审美意识、传承发展五个方面介绍侗族大歌,在相关章节的设计中着重选用和撰写了部分有关广西侗族地区的大歌形态和传承情况等内容,意于补充、完善侗族大歌的系统研究。本书重视图文配置,共收图片200余幅,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好地反映侗族大歌及其存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多样化,人类已经全面步入视觉时代,正如海德格尔所预言的那样:“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面对视觉文化的全面来袭,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依托科技与文化相融合手段而的“视觉重构”理念正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领域。基于“视觉重构”理念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研究,正是本书探讨的核心。本书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起到的理论支撑与借鉴作用;对从事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人员与高校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师生的学习、研究与创作提供的帮助。
从本书所展示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近年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从对历史价值的关注,到对真实性问题的思考;从对遗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对文化空间的思考,再到对文化遗产完整性的保护;从对新型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思考,到强调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从对与文化遗产共存的传统社区的关注,到对居民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利益分配,都在这些项目中完整的体现出来。
这是一套供公共场所橱窗展览用的图片。全套共120张,幅面300mm*230mm,包括中国现有29项世界遗产,共计231幅图片,全彩色精印,每图均配有简明的说明。展出时若按上下的两层排列,图幅之间相距10厘米,展线约长25米;如按上中下三层排列,展线约长16.5米。图片说明另纸印刷,剪裁后贴于图片之下即可。图片说明为中英文对照。中英文可同时并用,也可以分开使用,用户可根据不同情况决定。 本套展览图片可供机关单位、企业、学校、图书馆、文化馆、宾馆及其他公共场所展出,同时它备有精美的封套,也可供收藏或作为礼品馈赠。
研究“和纸”可以了解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从而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一种有利的模式。本书通过四章介绍了“和纸”的发展,制作工艺,用途和功能以及其象征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诸葛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是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本书探讨了诸葛村从一个农业村落,逐渐转型经商,形成“街上”(商人)和“村上”(宗族)并行发展的演变过程。诸葛村建筑质量很高,建筑种类丰富,除了数百座住宅外,还有供奉诸葛亮的大公堂以及另外十几座祠堂,并有文教建筑、乡村园林等,更有传统的商业和手工业街区,是一座难得的发育良好、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村落。 全书有大量珍贵的建筑测绘图和村落布局图,并配有丰富的风土照片,具有极强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世界遗产是根据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世界遗产保护公约》而设立的,中国目前已经成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之一。本书囊括了中国代表性的世界遗产项目。本书采用的图片超过500幅,出自最的摄影家之手,摄影作品地再现了中国世界遗产的风貌。本书的文字详实,对于每个世界遗产项目都有详细的介绍。本书适合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感兴趣的读者和旅行摄影爱好者阅读。
本书是一本介绍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清潭腿的图书。本书介绍了临清潭腿的历史与发展,临清潭腿的基本内容,临清潭腿的基本功和基础拳,正宗临清潭腿的练法与示意,临清潭腿的概要和势法,以及潭门三十六天罡连环腿。本书是对临清潭腿这一项重要民俗活动的发掘和整理,极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