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上下两册,共分为八章。章从整体上概括了大运河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其余七章,将大运河的文化资源分为河道、闸桥、沿线庙宇、码头、粮仓、公园与博物馆、乡情民俗七个版块分别进行了介绍。本书稿从大运河沿线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摘取了四十余种进行了重点撰写,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缘起、变迁与现状,并将它们与现有的旅游资源加以结合,是一本鉴古通今的文化随笔。书稿另附图片200余张,图文并茂,排版设计精美。
本书是一部关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历史读物。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发展情况越来越受关注。本书是在调查采访北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主要涉及古琴艺术,代表人物杨青;北京点翠代表人物肖广春;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代表人物李侃;北京仿古瓷,代表人物白莉;绒布唐工艺,代表人物唐玉婕。全书共研究了上述五项非遗项目,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遗留下宝贵资料,使非遗在面向公众的传播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
《八音的秘密》是为孩子们了解中国民族乐器而创作的 原创音乐绘本 “八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分类法。我们常说的“八音盒”的“八音”也源自于此。 音乐绘本《八音的秘密》通过主人公和爷爷的故事,按照“八音”(金、石、土、革、丝、竹、匏、木)的顺序为小朋友们介绍了民族乐器的点滴以及关于“八音”的秘密。 两位作者通过文字、插图、音乐和动画四位一体的全新创作方式,让大家 立体地了解民乐,感受民乐;她们所讲述的不仅是爷孙之间的深厚情感,还有主人公与民乐相伴的整个成长。 《八音的秘密》的文本和音乐由独立音乐人邹頔倾心创作;插画由绘本艺术家温艾凝精心绘制。民乐器演奏录制由国乐艺术家方锦龙、二胡演奏家王颖、古筝演奏家苏畅、吹管乐演奏家丁晓逵、笙演奏家朱瑞、古琴演奏家孙瀛、阮演奏家杨众国和潘
本书稿是一本具有非遗特色的有关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的图文集。本书稿由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组织编写,并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卫华团队进行田野调查后撰写。 全书上下两册,共分为十章。作者首先从整体上概括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之后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分为山水、水利、庙宇、古村落、古道、红色文化、非遗民俗、新时代的发展、三山五园九个版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稿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文化遗产中,摘取了近百种进行了重点撰写,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缘起、变迁与现状,并将它们与现有的旅游资源加以结合,是一本鉴古通今的文化随笔。书稿另附图片200余张,图文并茂,排版设计精美。
丛书内容简介 丛书以音乐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福建省入选国务院批准的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有关传统戏曲、曲艺、民间音乐、舞蹈音乐等项目的音乐材料为主干内容,为了普及与教育的方便,各分册均按概述、唱腔曲谱、器乐曲牌曲谱、锣鼓介头、选段、传承人介绍等大致板块进行设置,不同于以往的资料整理汇编的做法,而是按有利于学习者对分类学习与掌握的需要进行编排。丛书19卷20册,共收入23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它包括:《南音》《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闽剧》《闽西汉剧》《北路戏》《大腔戏》《梅林戏》《四平戏》《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木偶)》《十番音乐(福州)》《十番音乐(闽西)》《锦歌 东山歌册 畲族民歌》《伬艺 评话》《北管 拍胸舞》《南词》。 本书内容简介 莆仙戏,原名兴化
本书是从基础理论方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拓荒之作,同时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所做的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和初步的尝试。本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探讨,力求深入系统,供广大该方面的工作者阅读学习。 本书站在历史与文化的总体高度,从国际两个视角,全方位地、系统而深入地回答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关心的问题,而且还切实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提供了宏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对于启发人们更深入地思考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理论问题,对于科学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国人的人情纽带,爱情和亲情,生离和死别,不同的节日中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情绪。一本节日之书,就是一本中国人的生活简史。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传统的流失,节日的商业味渐浓文化味渐失,不少人呼吁:节日味淡了,没了。因此,找回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任务。本书由著名学者余世存撰写,是目前国内第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读本。相对于《时间之书》,本书更注重故事性和知识性,更贴近广大读者,书中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生活方式等方面,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进行全方位讲述,以学者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将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完美解读。配以著名画家老树画画专门绘制节日插图,精心呈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是给当代人的很好知识读本
《代表性项目卷》汇集了目前中国所有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全书分为传统技艺、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十大部分,共收条目1200余条,总字数约100余万字。在完整收录非遗代表作品基本信息的同时辅以精选图片与传承人名录,全方位呈现出非遗代表作的文化魅力。本卷内容兼具知识性与文献性,编纂中注重通用性、简要性和可读性,以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和参考需要,使专业人士和非遗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代表性项目卷》,所收内容为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批准文化部确定的三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219项)和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311项),并以条目的形式在书中出现。 本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编排。本书采用2014年11月近期新公布的第
抢先发售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汇集成名录,基本涵盖了我国所有1100余项农业文化遗产,并进行了分类整理和要点介绍,便于检索和查阅。全面地对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系统地调查与梳理,按照农业遗址、农业物种、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聚落、农业工具、农业技术、农业文献、农业特产和农业民俗十个方面分析、收集、整理农业文化遗产1100余项,既涵盖了“优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包括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进一步发掘了更多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这为深入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历史、保护、发展与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传承中华农耕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传承人卷》,按门类、批次、地区、项目等来安排条目。内容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个门类,靠前至第四批次,20多个地区,1986名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比较详尽地叙述和介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基本情况。 本卷撰写中特别关注了传承的脉络,因此成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传承人卷》,它对于我们了解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基本信息是一个指南。本书名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传承人卷》,所收内容为国务院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批准文化部确定的四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1986人),并以条目的形式在书中出现。 本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传统年画综述;年画的艺术价值;民间绘画理论——画诀叙要;年画的历史沿革等。
《代表性项目卷》汇集了目前中国所有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全书分为传统技艺、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十大部分,共收条目1200余条,总字数约100余万字。在完整收录非遗代表作品基本信息的同时辅以精选图片与传承人名录,全方位呈现出非遗代表作的文化魅力。本卷内容兼具知识性与文献性,编纂中注重通用性、简要性和可读性,以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和参考需要,使专业人士和非遗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代表性项目卷》,所收内容为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批准文化部确定的三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219项)和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311项),并以条目的形式在书中出现。 本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编排。本书采用2014年11月近期新公布的第
抢先发售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汇集成名录,基本涵盖了我国所有1100余项农业文化遗产,并进行了分类整理和要点介绍,便于检索和查阅。全面地对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系统地调查与梳理,按照农业遗址、农业物种、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聚落、农业工具、农业技术、农业文献、农业特产和农业民俗十个方面分析、收集、整理农业文化遗产1100余项,既涵盖了“优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包括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进一步发掘了更多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这为深入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历史、保护、发展与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传承中华农耕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熊红云、詹炳宏、梁汉昌著的这本《锦绣广西》融入全新互联网数字媒介扩充阅读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服饰特色。 《锦绣广西》分为裳识、民俗、匠艺、游食四个部分。裳识部分以服饰、纹样、织锦、刺绣、配饰为线索,介绍了广西各少数民族服饰;民俗部分以传统节庆、民间传说、风俗为线索,记录少数民族地区婚丧嫁娶、鬼神信仰、风俗传统等方面的内容;匠艺部分记载广西各少数民族的技艺,包括服饰的制作过程、服饰原料的采集与制作等方面的内容;游食部分以广西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特色和风味美食为主题,向读者分享广西的生活与饮食文化。 《锦绣广西》以图为主,简括凝练,整本书可以作为一份广西礼物,以飨读者。
《中国农业文化精粹》内容有:中华文明之根源——农业的起源;丝、棉、麻、毛——衣被天下;美轮美奂桑蚕丝绸篇;诗酒香茗——茶酒文化;经世济民富国安邦——中国古代农学思想;曲径探幽——历史文化名村等。
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组织编撰了《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地图》读本,对粤港澳大湾区内68项非遗进行了“地图导览式”介绍,包括内容简介、小贴士、游览资讯和延展知识等栏目,插图精美,语言通俗、生动、有趣,是“遗产时代”“读图”潮流的具体体现,既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人民自我文化认知、认同,促进跨地区、跨体制的大湾区协同建设;又有助于其他地区人民对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了解、体验和认同,提高粤港澳大湾区非遗的可见度和社会影响力,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