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述了欧洲从旧石器时代到2000年的发展历程,从欧洲大陆出现人类踪迹、名字起源讲述到欧盟改革、欧元发行。版式上以文字配图的方式形象、生动地进行描绘,结构方面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阐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史实。不仅全面描述欧洲政治的风云变幻,也充分注意欧洲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成就对世界的影响。
北齐是中国历史上众多小朝廷之一,小到它只存在了二十八年,回归这段历史的意义在于,在三方鼎力的后三国时代,北齐初建时是强大的国家,无论经济、政治、军事上都有着优势,但短短二十八年过去,它竟然成为较早灭亡的那个。是什么造成了它其兴也勃其衰也忽的结局?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梳理二十八年的史实,相信读者都会有自己的感悟。 南北朝是乱世,乱世从上就是主弱臣强,从下就是草根崛起,朝廷更迭之快,权臣上位之速,都是历史所罕见的。武川、怀朔弹丸之地,数不清的王侯将相或出生于兹,或生活于兹,或任职于兹,或主动,或被动,他们从这里出发走上人生的高处,书写了一个个传奇故事。 两大权臣高欢和宇文泰的发迹之路,东西两方大战的悲壮,羯人侯景对江南衣冠士族的毁灭,关陇新
《历史的镜子》是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其历史类专题文章的集结,既有对历史的思考,也有对现实的关照,在当今仍有启发意义。全书编为政治、军事、人物、文化四部分,撷取历史细节,将真实的历史资料与深入的观察研究相结合,上到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里典型的人与事、理与法积淀其中。纵观中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镜鉴中华民族精神的起源传承。
本书搜集大量被人遗忘、扭曲、误读、篡改的历史资料,去伪存真、去芜取菁,扫去历史的烟尘,点亮真实的色彩。全书共分为钩心斗角的权位斗争、皇家不能说的秘密、历代君主的离奇死因、云谲波诡的政治阴谋、硝烟背后的军事之谜、出人意料的后宫内幕、不可不知的历史怪圈、名士的另一张脸谱、令人惊叹的文人私密、不忍细看的历史 绯闻 、历史名人的死因新解、颠覆常论的史实新探、被误读的历史新证、尘封千年的史料新考、误传已久的经典定论、容易误解的文化常识、不为人知的秘史档案、千奇百怪的市井轶闻、让人百思不解的古物迷踪、迷雾重重的历史谜题等二十章,多从细微之处入手,搜寻历史的蛛丝马迹。作为历史的放大镜、透视镜和显微镜,不但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还要从细微之处发现历史,帮助读者学习历史,增长知识。在尊重史实的前提
本书是一本讲述中国古代神秘古国的历史书。书中通过史料研究,结合考古学的发现成果,作者运用散文化的笔法,讲述了中国历史上25个古老古国的产生和消失的历史,能让人们极好地了解这些古国产生与兴衰的来龙去脉,更好地触摸历史,感知中国古代曾经产生与辉煌的这些古国历史和文化。如这里有 开国何茫然 的古蜀,有楼兰国沉睡的大漠,还有古中山国、渤海国、夜郎、大理、西夏等。
本书立足于全球历史观的开阔视野,共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部分,选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多个方面,在保证历史完整与延续的基础上,简要勾勒出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诗经讲义稿》是傅斯年先生1927年在中山大学讲授《诗经》时的课堂讲义,也是近现代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在此书中,傅斯年发幽阐微,提出许多特异的见解,虽为学术著作,但并不深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常备的一部实用手边书。
读史使人明智 ,研读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还可以以史为鉴,从历史的兴衰演进中体会生存智慧,感悟人生真谛,为以后的成功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任中原编著的《世界上下五千年》精选世界历目前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并以时间为经,地域为纬划分章节,在保证历史完整与延续的基础上,简要勾勒出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再以故事的形式精彩扼要地加以阐述,生动再现人类历史的波澜壮阔与风云变幻,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窥斑知豹,进而揣摩与品味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3分钟了解一个人物,半小时读完一部水浒读金庸,看神雕侠侣,论经典教科书,非《水浒》莫属■突破传统,用段子解读水浒 ■以浅语说深意,用细节品名著■积累素材,*适合你的《水浒》入门书人物脉络清晰看完就会背开启名著阅读新潮流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的传世名作,主要收录他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中学修身教科书》和《华工学校讲义》,及其它几篇有关道德修养的文章。前者发表于1912年5月,后者发表于1916年,是一本但凡中国人都值得一读的修身养德之书,书中包含了这位北大最杰出的校长一生所推崇的中华传统文化修身思想和现代公民德育理念,是中国近代史上论述道德修养教育的不二之作,也是一部当下国人急需的文明指引之书。
本书最初是胡适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时,为讲授 中国哲学史 课程编写的讲义。当时他摒弃传统从三皇五帝讲起的经学框架,改以老子、孔子为起点,采用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重构课程体系,引发学生轰动(如顾颉刚、傅斯年等著名学者后来均受此影响)。1919年2月,本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甫一上市即引起轰动,多次重印,至今仍然是不可多得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