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香俊哉是有着人类良知和学术理性的日本学者,研究中日战争史经年,秉持严谨、客观的原则,追求历史真相,不回避日本的侵略责任,本书即其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利用大量资料,阐释中日两国战争记忆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异同,希望由此进一步探索正确书写历史、不忘过去、面向未来之径。
本书是作者几十年读史治史心得的总结,是对古往今来治乱兴衰长期思考的结晶。本书所收文章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泛,有作者对古代一些社会现象的思考,也有对历史上有争议人物事件的考辨;有对古代名物制度的考证发明,也有如何读史治史之经验总结;有对史学界前辈的纪念和回忆,也有从历史角度对一些时弊的剖析批评。上下古今,汪洋恣肆。"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历史中包含着很多道理。揆者,理也。"古今一揆"者,"古今一理"也。作者此书,正是要从古今史事中,找出贯穿其中的道理,揭示于公众。读者从中也一定能得到自己的教益。
《陈乐素史学文存》现共收录乐素先生有关史学的论文三十二篇,附录一篇,约六十万字(其中两集《求是集》)所收论文是按原书影印,另外增补论文七篇是重新排版,《日知录校注第一卷整理稿》据乐素先生手稿影印)。写作时间自1930年(28岁)至1990年(88岁),时间跨度达六十一年。在这六十一年中,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论文虽是史学论文,是学术论文,但作为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乐素先生写作这些论文,和当时的形势有密切关系。比如他自日本留学回国,从学习经济学转而研究中日关系史和日本古代史,“九一八事变”以后又转而研究宋史特别是宋金关系史,就是最突出的例子。我们在阅读他的史学著作的同时,还可以从学术与政治的关系这个角度,把它作为学术史上的个案来研究。
《行者诡道:一个16世纪文人的双重世界》的主人公叫阿尔-瓦桑,他出生和成长于摩洛哥,担任苏丹的外交使臣,先后出游北非、土耳其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部分地区。当他游至西西里时,不幸被西班牙海盗俘获,被献给教皇。他在罗马生活了九年,接受了教皇列奥十世的施洗,皈依了基督教,并在教皇的庇护下成为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积极参与者,留下了许多拉丁文手稿,发表了关于非洲风土人情、地理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著作《非洲史》,塑造了此后数个世纪中欧洲人对非洲的认识。1527年,罗马陷落,阿尔-瓦桑很可能又辗转回到了北非,并终老在那里。 因其独到的视角和选题,以及高超的历史叙述技巧,本书被评论界誉为"历史书写的里程碑"。
《全梁文(上下)》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之一集。共收录作者约二百零四人的文章。每个作者有小传。
信步杭州所至之处,一砖一瓦有故事,一堤一桥留传说,一山一水是奇迹,一草一木皆文化。长桥不长,山伯英台情谊长;断桥不断,白蛇许仙肝肠断;孤山不孤,梅妻鹤子君山孤。每逢迎新年,南屏晚钟敲响,在喀斯特地貌的加持下,浑厚悠长的钟声回荡在湖面,绵延不绝,像极了积淀几千年的西湖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