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上的一个人、一段话,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这些隐匿在寥寥数言里的事,又曾在历史上激起了怎样的涟漪? 在常规历史的宏大叙事之外,作者张玮用平静的口吻与细腻的文字将被时间风干的事件逐一还原,让每个故事的主角都变得鲜活。徐霞客、袁枚、达 芬奇、居里夫人、刘长春、邓稼先、隆裕太后 从黎民百姓到名流王公,那些或默默无闻或名垂青史的人,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更加丰满。那些被记录下的事件也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真性情、有温度的故事,原本枯燥的片段被生动再现。 《历史的温度(典藏版)》完整收录全7册内容,并新增3篇文章,找回风干历史背后的鲜活细节,感受时代巨变之际的纷繁人性。有知识也有看点,有典故更有温度。帮助读者读懂过去,活好当下,坦面未来。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以1900年至1950年成都的茶馆为研究对象,力图以此为窗口,探求20世纪上半叶成都人的生活实态。作者采用微观历史的研究方法,从茶馆的休闲、社交、娱乐、经营、群体、组织、秩序等多个角度,切入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使读者得以真切感知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成都城市历史的脉动。作者以丰富的档案资料、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和细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细节丰富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极佳地达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社会史、城市史研究中的经典著作,也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中的一次成功实践。 《袍哥》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
《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为张鸣精选集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选定1840-1920年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从底层民众的观念和作为思想主体的农民意识的变迁这个角度,重新阐释近代史;下篇作者主张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放在中国北方的乡土社会上,考察乡土社会风习、信仰、戏曲、民俗、等文化因素,按照同样的思路,再概括和分析世纪初中国基督徒的信仰、价值及政治意识。作者主张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放在中国北方的乡土社会上,考察乡土社会风习、信仰、戏曲、民俗、等文化因素,到底哪些因素对义和团起了作用,如何起作用?义和团是如何通过他们效法的戏剧人物,表现他们的政治意向的?民间信仰的符号是如何转化为政治表达的?按照同样的思路,再研究世纪初的教民群体,即中国的基督徒,对其信仰、价值及政治意识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的。 雷池月先生的书,既是历史,又不全是历史。说是历史,是言必有据,不像当今众多对史事的戏说;说不全是历史,是作者没有被枯燥而繁乱的史料所囿,而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在知识与权力、保守与改革的大框架内进行重构。历史是一种延绵,但在这本书里,大可以古今通读。
《现代文化名人自传丛书:一个家庭两个世界》主要内容包括童年、求学清华、波士顿、从杭州到北平、服务母校、从卢沟桥到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印度和喜马拉雅山、新疆和天山、从开罗会议到抗战胜利、战后服务、再返波士顿、费城教学等。
《左宗棠:家书抵万金(精装上下册)》收录了从咸丰二年到光绪九年的32年间,左宗棠和家人通信的160封家书及深度解读,其间左宗棠经历了鏖战太平军,进剿捻军,平定陕甘,兴办洋务,克复新疆,督师福建等重大历史事件,信中涉及光绪帝、慈禧太后、恭亲王、曾国藩、曾国荃、李鸿章、胡林翼、林则徐、郭嵩焘、刘坤一、刘松山、刘典等重要历史人物,书中深入展述了左宗棠为人、为学、为官、治国、治军、治家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堪称晚清历史的生动写照。
《现代文化名人自传丛书:一个家庭两个世界》主要内容包括童年、求学清华、波士顿、从杭州到北平、服务母校、从卢沟桥到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印度和喜马拉雅山、新疆和天山、从开罗会议到抗战胜利、战后服务、再返波士顿、费城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