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黄仁宇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万历十五年》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创造历史的机缘。
宋史三部曲 包括《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东京梦寻录》三种。分别以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北宋真宗大宋祥符元年这三个深具代表性的历史时段作为叙事节点,从岳飞被杀、庆历新政、宋真宗东封富有意味的历史事件入手,进入历史横切面,阐微发幽,抽丝剥茧。作品叙事时间横跨两宋,举凡风俗、物价、科举、艺文、官制、改革、茶政、马政、度牒、驿传、地理、气候、天象、产业、外贸、宗室、外戚、官员,巨细靡遗,从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与君臣制衡,到勾栏瓦肆引车卖浆的百态世情,生动反映两宋时代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生活,堪称文字版 清明上河图 。 夏坚勇深耕宋史十余载,他 在自然、历史和人生的大坐标上寻找新的审美对象,也寻找张扬个体灵魂、反思民族精神的全新领地 ,宋高宗、宋仁宗、宋真宗,帝王君臣都是人
从消失的凯达格兰人,到带着小提琴的革命家简吉、在大时代的飓风中飘荡的简娥和汤德章,再到巨变下的一九四五年、 二二八 中沉默的母亲林江迈、迷雾中的将军李友邦 这一段段温暖悲哀的岁月,鲜活而又荒谬。《一百年漂泊》之后,杨渡再度以文学的笔触,以穿透史料的思考,以因关注深切而生的勇气,为读者继续讲述台湾故事。书中十篇文章,脉络一贯,表里如一,或可去胸中 寒气 ,使人有 温度感 。
《湖上闲思录》系钱穆先生探讨中西文化比较之著作。先生自言, 历史限于事实,可以转就本己真相即明,而文化则寓有价值观,必双方比较,乃知得失 。《湖上闲思录》就人文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情与欲、理与气等项进行比较,抉隐发微,不尚空论,为治中国文化者所必当研读。 《湖上闲思录》为作者(钱穆)1948年徜徉于湖光胜景中闲思遐想的结晶,分别就人类精神和文化领域诸多或具体或抽象的相对命题,如情与欲、理与气、善与恶等作了灵动、细腻而深刻的分析与阐发,从二元对立的视角思索了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湖上闲思录》言浅意深,语重心长,既见出史家的沉潜与细密,又见出哲人的深邃和文学家的灵透与光彩,显示了作者多样的才华。
建安七子 之一,曹魏开国皇帝,然留存千古的多是其煮豆燃萁欲杀曹植、赐死甄宓被发覆面、篡汉为帝逼死献帝。还原曹丕一生,随父征战四方,留守许都主持政务,立嗣之争得偿所愿,代汉受禅建立曹魏,设立九品中正制澄清吏治,休养生息民安物阜,英年身死长眠首阳。其执政七载建立文治武功、千秋功业,《典论》首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之风,重开西域沟通中西, 天才骏发魏文帝 ,尤值大书特书,名标青史!
作家聂作平历时数年,循着杜甫的踪迹,漫游河南、山东、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深入考察杜甫一生宦游、行旅的山川城郭、遗址旧迹。从地理角度切入,借助田野调查、文献钩沉、诗文解读等方式完成此书。全书以杜甫的人生际遇为线索,解历史,证地理,真实而深刻地再现了诗圣的日常生活、文学创作和起伏跌宕的命运。
历史书上的一个人、一段话,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这些隐匿在寥寥数言里的事,又曾在历史上激起了怎样的涟漪? 在常规历史的宏大叙事之外,作者张玮用平静的口吻与细腻的文字将被时间风干的事件逐一还原,让每个故事的主角都变得鲜活。徐霞客、袁枚、达·芬奇、居里夫人、刘长春、邓稼先、隆裕太后……从黎民百姓到名流王公,那些或默默无闻或名垂青史的人,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更加丰满。那些被记录下的事件也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真性情、有温度的故事,原本枯燥的片段被生动再现。 《历史的温度(典藏版)》完整收录全7册内容,并新增3篇文章,找回风干历史背后的鲜活细节,感受时代巨变之际的纷繁人性。有知识也有看点,有典故更有温度。帮助读者读懂过去,活好当下,坦面未来。
黄仁宇先生以其一贯提倡的大历史观点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的条件重新检讨历史使得过去许多看似不合理的事迹,获得前因后果连贯的合理性。由于作者出身戎马,早年四处迁徙的军旅生涯使其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情况;其后赴美求学除了知识上的增长。还实际体验了西方社会生活形态这些都有助于拓展视野。所以作者自称其历史观与众不同,所恃者不是才华而是视界。有了宽广的视界,其文章每能察人所未察,独具慧眼,发人深省。 本书是黄仁宇先生七十年代以来的多篇论述加上两篇新稿,重新编印发行的[新世纪增订版]。作者以其一贯提倡的大历史观点,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的条件重新检讨历史,使得过去许多看似不合理的事迹,获得前因后果连贯的合理性。
本系列丛书是一套介绍三国人物的通俗读物,作者常年研究三国时期史实,颇有心得,且能精心选取史学典籍的可靠素材,笔法生动,兼具学术性和文学性,简明流畅、雅俗共赏。陆逊出自江东高门望族,而他本人的文治武功,又为自己的家族增添了崭新的光彩。他的儿子陆抗,完全继承了他的军事天才,后来也升任孙吴全军的主帅,成为孙吴皇朝可靠的安全保障。他的孙子陆机、陆云,则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大家,创作了大量的名篇佳作,是当时文坛上光芒灿烂的双子星座。本册描绘了陆逊家族丰富多彩的曲折人生,包括他们令人赞叹不已的辉煌文武功业,还有令人惋惜不已的悲惨人生结局。
携手在黑暗中前行,共同换来人间光明 这是共产党人的极致浪漫。本书选取24对革命伉俪,通过梳理珍贵文物、深挖权威史料,以温婉而深刻的笔触,细腻勾勒出革命者炽热的爱情与崇高信仰交织的点滴:他们以誓言之坚,共绘岁月长情;以无畏之姿,奔赴向往的未来;在携手并进中,见证信仰的力量。近150幅珍贵图片,让那段风雨如晦却因爱而闪耀的岁月清晰可见,形象地展现了革命者铮铮铁骨背后的柔情似水,也从侧面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历史,塑造了血肉丰满、英勇伟大的革命者形象。今日重读,我们不仅看见了爱情最美的样子,更读懂了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密码,从中汲取奋勇前进的力量。
古今中外的重要文学作品,不外发挥以下三种关系:生死、金钱与性,达尔文、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曾予以详细分析;但是今日的局势则是这三种关系。都在进行重大的修订与转变,各种关系丛集交织,令人有无法抽身之感。本书是八十年代为我们引进大历史观点的黄仁宇傅士重新尝试的书写角度,他悠悠出入于历史的边缘和侧后,以充满魅力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剖析,人世间的种种因果关系,将复杂变为明晰。 提到关系这一名词,我们就可以立即想到私人关系、家庭关系、利害关系、性关系、金钱关系、外交关系、乡土关系、人知关系、多重关系、双边关系、直接关系、微妙的关系、紧张的关系等等。这是一本随笔,出入于历史的边缘和侧后,也渗入了某些 寡人好勇,寡人好货,寡人好色 的成分;不过和作者所著其他书刊有很多接近的地方。从大历史的角度
《孤灯下的记忆》作者赵絪,是讲中国通史可比肩钱穆的历史学家赵俪生的女儿,她在书中鲜活地记录了一批父辈学者的独特风采和多舛命运。例如赵俪生与王瑶一生既是对手又是老友,不断较劲又彼此珍惜;赵俪生与其天才般的挚友童书业,两人之间一场无言的泣别竟成永诀;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明镇夫妇,一个天真无邪,一个优雅端庄;钱伟长夫人孔祥瑛女士朴实大方,举止得体,影响她的后人亦是谦和朴素,平易亲切。 作者还记录了自己家庭中几经磨难,但每个成员皆能坦然应对的往事;记录了一批知识青年的群像。她的书写,为一个时代留下了一份珍贵的 标本 ;她的文字朴实、从容,却又让人意犹未尽。
作者,起也。 作 有兴起、创新之义,但孔子却讲 述而不作 。是 述 还是 作 ,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中围绕 创作 人为 观念展开的一场历史悠久的论辩。 述作之辩 不仅是哲学层面上自然与文化关系的呈现,其核心在于大变革时代人们对新制度 中央集权帝国 合理性的阐释,体现出 创新 为中国历史进程带来的文化张力。 此书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普鸣的代表作之一,由他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作者追溯并分析了商周卜辞铭文、战国诸子文献及秦汉政论中有关 创作 的叙述,不仅延续了西方汉学对 关联性思维 的探讨,也为考察中国古典文明提供了一个别具特色的视角。
本书是著名曾国藩研究者唐浩明对曾国藩书信的评点,为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 系列之一。曾国藩流传于世的书信众多,作者从中遴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曾氏书信,进行了细致的点评,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曾国藩的当时的感受。该书适合广大读者做修身养性读物阅读
力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黄仁宇著的《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问世后,风行数十年,英文本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优选的20本书”、中国出版科研所“新中国60年拥有影响力的600本书”、第九届深圳读书月“30年30本书”等。中文增订纪念本核校全部文字,改正多处错误,并增收历史图片数十幅及黄仁宇先生《1
本系列丛书是一套介绍三国人物的通俗读物,作者常年研究三国时期史实,颇有心得,且能精心选取史学典籍的可靠素材,笔法生动,兼具学术性和文学性,简明流畅、雅俗共赏, 方北辰说三国 系列的基本定位,就是具有坚实学术基础的大众化、通俗化读物。刘备字玄德,蜀汉皇朝的开国皇帝,曹操眼中唯一能与自己并肩媲美的 天下英雄 。本册描绘了刘备如何走上人生的登峰造极时期,详细记录了他惨淡经营的艰难历程,可谓是:曾怀席卷吴江志,岂料魂归蜀道难。
本书从皇权、官僚、军队、农民等角度,叙述了自秦朝到清末两千年间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发展到崩溃的历史,剖析了专制社会的根本矛盾和必然灭亡的命运。指出历史的车头轰轰隆隆地前进,把旧的时代撇在后面,产生了新的事物,出现了新的情势,提出了新的问题,向着民主化、现代化的前途猛进,这是谁也违拗不了的前进的主潮,读来催人奋进。
梁漱溟完整的自传! 历时27年编纂,5次增删的后定本 论衡东西文化,投身乡村建设,发起民主同盟,直谏领袖 生于都市,要为农夫代言;心归佛法,甘为孔子正名 我不是书生。我不是学问家。我是一个要拼命干的人。 为往圣继绝,为万世开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 我是一个佛教徒。我的前生是一个和尚。 梁漱溟 《我生有涯愿无尽 漱溟自述文录》是完整的梁漱溟自传。梁漱溟自称不是哲学家、国学家,只是 问题中人 ,以 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 相号召,毕生所求惟在人生与社会(中国)两大问题的解答。从清末,历民国,到新中国,北大教书,乡建运动,发起民盟,廷争面折,时代变迁,世相百态,作者皆以细腻坦诚的笔触客观叙述,九十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
出身于 四世三公 之 汝南袁氏 ,少折节下士,名满当世。诛宦官,讨董卓,号令群雄。夺冀、青、并三州,平定黑山军,大败公孙瓒,统一河北,风光无限。然决战曹操,尽管袁强曹弱,谋士无双,终因志大才疏、刚愎自用而先败官渡,再败仓亭,含恨而终。一把伤心泪,唯叹 天下英雄惟使君,本初之辈不须论 。簪缨世家的荣耀,如何抵御砥砺风霜的孙、曹、刘?
容涉及读书、读史、学科发展以及追忆故人旧事。其中,《谈谈怎样学历史》,为普通读者介绍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重要著作,包括现当代国内外的通史著作,还包括重要的历史典籍:《史记》《汉书》,给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史提供了阅读参考。《〈史记〉的体例与历史研究 以〈六国年表〉为例》是一篇提供治史方法的重要文章,文中指出了田余庆先生《说张楚》文章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而指出读古书,研治历史,需要首先了解古籍之 义例 。《不暇亦学》《良心、良笔与良书》两文,均是作者在阅读相关著作后,结合图书中提供的信息,提供给读者如何治学、治史的经验,颇有启发。作者对李学勤、宿白、范学辉等学人的回忆,对自己少年时和在历史所工作时的回忆,文字质朴,感情真挚。
两宋迁渡之际,北来的难民同来自金元的军事压力都让南宋朝廷喘不过气来,以往研究者更着重于研究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历史讨论,而对这个偏安江南的王朝中的人本身缺乏了解。 本书通过对当时的两部重要文献《名公书判清明集》和《袁氏世范》的独到解读,来阐释这个江南朝廷上下如何在此险境中利用南方的富饶、人民的忠实勤奋以及官员的守成心态获取稳固政权的资源,从而开辟了延续多年的中兴盛世。书中从司法判案、政制革新、人事任命等角度对地方官员的扎根南方的心态进行了剖析,同时又牵线出中国传统士人的处事逻辑,及其对情、理、法的看法,从而为读者提供了罕见的中国古代政治心态史的范本,是不可多得的功底扎实、可读性又强的汉学研究经典。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 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黄仁宇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万历十五年》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 创造历史的机缘。
作为梁启超的外孙女,吴荔明以详实的史料和鲜活的事例,生动讲述了梁启超及其儿女们的非凡经历,更为广大读者指点了家庭教育的迷津。本书此次新版,除文字方面作了许多修订增补,更增加不少珍贵历史照片,读者从中可以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