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被誉为英雄,还是被视为贪婪的逐利者和社会秩序的破坏者,企业家及其创新与创业活动都对经济增长和国家繁荣产生巨大影响。本书汇集众多主流经济史学家,探讨古往今来的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全书详述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和新巴比伦时期的创业历史,引领读者回溯至伊斯兰教时期的中东史,提出了有关中国、日本和殖民时期印度企业家精神史的诸多洞见,描述了从中世纪至今企业家在欧洲和美国创新活动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作者们不仅考察了企业家精神的重大贡献,而且探讨了创新和创业活动为何并不总是生产性的,有时甚至会破坏繁荣。他们试图说明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和制度如何促进或阻碍了创新,如何影响了推动新技术采用和传播的各种激励机制。作者们还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全球创业活动的地域差异。书中随
柳兆薰手稿《柳兆薰日记》,记载了咸丰九年至光绪十六年间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以一名江南乡绅的视角,真实地记录并还原了一百多年前江南水乡的生活。该日记不仅对 重大历史事件记录详尽,对日常生活之琐事,亦无不详实记录,从中我们可以依稀感受到晚清江南乡居生活的日常缩影。日记是琐碎的,既有乡邻、亲朋的家长里短,也有太平军以及 当时清军抢杀掳掠的真实描述;日记也是客观的,因受众为写作者本人,因此其中所记述的均为记录者的所历所感,因此相较于书本中的历史,它更能真实反映记录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同时日记更是详尽的、无所不包的真实生活,涉及当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萧穆日记》收录萧穆自咸丰十年(1860)至光绪三十年(1904)共计四十余年的日记,其中光绪二十八年日记因稿本散佚而未能收录。日记除记录萧
为 个伟大的 人物书写传记,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在写人物所处时代的简史。弗兰克 麦克林从铁木真崛起的时代背景入手,博采中西方史料,详细叙述了成吉思汗 生的征战与 原帝国的建立。其间涉及大蒙古帝国军政制度的改革、 融合的影响以及蒙古扩张的延续性。作者不仅试图塑造 个更为立体鲜明的成吉思汗的形象,也期待能为读者展现13世纪的欧亚大陆上 段 异军突起 的 。
地缘看三国:地理如何影响 选择 以十三刺史 为切入点,以地缘视角剖析地理如何影响东汉末年 西晋初年 的 发展,同时为我们揭示那些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背后鲜为人知的地理因素。 该书配有彩 地图集,可以帮助读者直观地了解三国时代 的地形地貌,从而加深其对于 的理解。 温骏轩 有的枝蔓型叙事和 实流畅的语言风格,旁征博引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讲述地缘与 的关系。
本书上辑主要以读者熟悉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为考察对象,探究那些被我们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隐藏起来的秘密。我们受过的历史教育常是总其大概,往往前因后果不完备,多种说法只取其一,这实际上很容易产生“错觉”:历史上只有这样一种情况,或者历史情况本就是这样的。本书通过综述传世文献,结合新出土材料,推敲历史的细节,打破历史的“错觉”。读罢此书,你可能会有“原来如此”的感慨:原来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原来古代就有这些器物;原来古代有与今日相似的行为方式;原来他们是同时代的,我原来记的居然是错的?甚至可能会出现对某个人物印象的“反转”,等等。本书下辑主要以大家熟悉的古诗文以及经典名著为考察对象,把这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放到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像破案一样,解开文章中的“暗语”,看看其背后隐藏
“汤因比作品系列”之一。本书是一部从全球角度对世界历史进行全景式考察、具有很强可读性的编年体史学著作。作者以抒情诗般的优美笔调,展示了人类与其自下而上环境的相互关系,描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相互交往和彼此融合的全过程。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丛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3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文学、历史、哲学三个方面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杨度(1875—1932),湖南省湘潭县姜畲石塘村人。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 杨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他才华卓绝,抱负不凡,年轻时参与公车上书,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的维新思想,反对帝国主义。后来又积极筹划袁世凯称帝。洪宪王朝崩溃后,转而帮助孙中山。五四运动以后,工农革命运动使他看见了中国的未来。他长期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接触,世界观也有了根本的转变。1929年秋,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秘密党员,为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在他身上几乎集中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种种错综尖锐的矛盾。有救国之心而所托非人,空怀博学宏识而把握不到时代脉搏,醉心于帝王之学,企图救国扶民,却逆时代潮流而终归失败。杨度的悲剧,正是中国近
我以前出过两本讨论中国历史的书。《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一书是将那两本书的正编共二十五篇文章打散,重新辑为七编,并加入了正编之外的五篇文章。在选编过程中,我试图把分散在两本书里的见解组合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把潜规则、隐身份、暗藏的主体、隐蔽的策略、生命与生存资源交换的逻辑、不同社会集团的观念,等等,塞人一个框架之中。宋诗有云:“年光似鸟翩翩过,世事如棋局局新”。“局”字似乎有这种包容力,于是以《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为书名,以规则、策略等与博弈有关的概念为编目分类的依据。至于各篇文章在原来那两本中的编排方式,读者可以在附录的原书自序中找到。 我的读书和写作缺乏计划性。虽然也有大致的方向,却往往“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就好比同时烧着一百多壶水,平时只管
书里有当今社会发展的全景式观察和讨论,其话题与思想充满知识人的关怀,有丰富的社会材料,不但接地气, 与时代社会的发展相通。费氏自己也承认对改革以来的社会发展有过贡献,他的“小城镇、大问题”一类的思考在改革之初即引起 的关注,由其引发的政策带来了中国城镇市场的繁荣。 读此书,借助费孝通先生的调研,我们可以重温二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那些当初不起眼的现象,如今看来都是社会演进的“推手”,是民众福社一点一滴累积的“资粮”。
刘毓庆著的《诗经考评(上下)/椿楸园著作系列》是一部通俗性与学术性兼顾的《诗经》新注本。《诗经考评》即是在旧注本的基础上不断修改而成的。“考”主要体现在文字训诂与史实考据上,“评”主要体现在内容及艺术评说上。但笔者的原则是,充分尊重前人研究成果,尽可能择善而从。不得已处,则出己见。书中征引中国、日本、朝鲜《诗经》研究的成果多种,但都是采其精义,不做烦琐引证。从文字训诂、史实考据、经学意义、文学理解等多个角度,尽可能地发现其当代价值,让《诗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帝国》是卡普钦斯基横越俄罗斯的私人报告,这部纪实文学是卡普钦斯基倾尽全力与心血的著作,为读者多方面、多视角地解析了俄罗斯的过去。一路上,卡普钦斯基接触到的大多是普通的老百姓,他捕捉了苏联即将解体之际,那片土地满载的冲突与情感,以及人们对于未来的恐惧与希望。这份“报告”见证了冲突,见证了苦难,也见证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