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次出版于1952年,经由钱穆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专题演讲讲义整理修订而来。作者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选举考试制度、经济赋税制度、兵役制度的流变沿革进行考察,分析了中国历代政治的利弊得失。全书在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文化精要提要钩玄之余,还对近代以来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误读乃至否定,做出了反思,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这本被他称作初步报告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写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沈渭斌语)蒋廷黻一生治学严谨,著作不多。其中流传广、影响大的,就是这本仅五万余字的《中国近代史》。本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沉淀,仍备受后人垂青,在海峡两岸风行不辍。后附录蒋廷黻三篇经典论文、八篇报刊文章,笔力触及范围更广,大有警醒时人的酣畅之感。 本书的观点在今人看来也不无拍案叫绝之精妙,字里行间的分量足让我们看到一个知识分子在大时代中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在内忧外患中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前景的担当。
西域为汉代以来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特指汉、唐两代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分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中西的走廊。 西域从汉武帝刘彻时起属于汉朝,*初有三十六国。这些古国有着迷离传奇的历史:曾经兴盛的楼兰文明,又谜一样地悄然消逝;汉朝、匈奴和西域诸国的世代恩仇,惊心动魄;张赛、班超经营西域的丰功伟绩,令人景仰 这里有着丰富的物产,有闻名于世的汗血宝马,有汉代才传播到中原的葡萄、石榴 《西域简史》以通俗生动的笔墨,梳理西域三十六国的前生后世,讲述一段扑朔迷离的西域往事。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是傅斯年先生有关中国上古先秦史的研究性论文集,一共收入了五篇代表作:《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大东小东说》、《论所谓五等爵》。篇与篇之间有联系,有系统性,探讨涉及到了中华文化的发端、早期发展、正统传承等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这几篇都是在发表当时极具新意,对古史研究有突破性和开创性意义的论述,其中的发现使史学界对中国上古史的认识有了系统的脉络可循。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马长寿的遗著,由绪论、氐族、羌族三部分组成,重点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与羌两个西北族群的发展、所建立的各个政权及民族间的融合。作者不仅使用历史文献,还充分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的知识,确定历史族群起源相关的地理位置、发展方向。全书结构清晰,内容简明扼要,是此领域优秀的入门书及书目。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马长寿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为总序、乌桓、东部鲜卑、西部鲜卑等,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乌桓与鲜卑这两个古代部族的起源、迁徙、发展、融合,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特点、与周边部族及政权的关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化等。全书脉络清晰,论证严密,细节与概论相结合,是了解乌桓与鲜卑的优秀入门书,也是该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
《中国历史研究法》为梁启超涉猎东西方史学著作,结合中国史书的过去和现状,系统整理,专门讲演,条分缕析,言简意赅,有理论,有方法,有例证,有判断。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名著。
为什么不断有一个又一个国家骤然兴盛,成为所向无敌的霸主?为何历史上的强国都只能维持一个世纪左右的霸权?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共性,中国从中究竟应领悟到什么经验或教训? 今天,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现实。如何从历史上主要大国的兴衰历程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如何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寻求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十分重大的战略问题。 本书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追踪和研究世界性大国兴起轨迹,总结大国崛起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发展战略选择,为中国的发展寻找镜鉴,以期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史学方法导论》是傅斯年先生关于史学理论的代表性论述,也是他任教北京大学时的讲稿。原书共七讲,今仅存第四讲《史料论略》。此讲也是作者的思想精华,详细阐述了史料的价值、如何辨别史料和整理史料的方法。 本次整理出版,还收录了夷夏东西说》《论所谓五等爵》等五篇文章,案例式地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傅斯年先生的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走私如何威胁政府:路易 马德林的全球性地下组织(精)》由迈克尔 卡瓦斯著。 全球化的影响之一 一个繁荣并且充满叛逆的地下世界的发展 却渗透到了本土的政治领域当中,产生了革命爆发之前的严重冲突和辩论。这种纷争不仅是简单地给君主制国家施压,增强要求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呼声,它还直接推动了大革命的爆发及其进程,因为劳动阶级和精英阶层所发起的相互影响的运动颠覆了旧制度的组织机构,建立起了新的社会政治秩序。 18世纪中期,马德林的冒险旅程触发了一系列非同寻常的安全举措:市镇加强了自身的防御力量,骑警开始认真地巡逻道路,包税公司官员展开了带有军事色彩的情报刺探活动,设置了空前数量的岗哨,王室军队的特种军队也开始在东南部地区追捕匪帮。这些力量能够被部署用于打击走私者表明了这一时期国王政府维持治安的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增订本)是王汎森先生中国近代史学史经典作品。本书系在初版的基础上增订而成,收录了王汎森先生关于史学史的重要论著,所涵盖的范围大概是晚清后十年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前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偏重的是 变 的部分,即新的历史观的形成过程、对近代中国史学革命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学者学术眼光的差异及其学术研究中的传承与进展等等。
《中国民族史两种》由吕思勉先生旧著《中国民族演进史》和《中国民族史》合编而成。前者从宏观上鸟瞰了中国民族的起源和形成、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近代中国民族所受的创痛、面临的问题和复兴之路,等等,文字浅显易读,吸收了当时国内外的民族学理论,系供学生阅读的通俗读物。后者对中国历史上的汉、匈奴、鲜卑、丁令、貉、肃慎、苗、粤、濮、羌、藏和白种等十二个主要族系作了系统的叙述,并附有详尽的考证文字,是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两书相得益彰,表现出吕思勉不仅有精深的史籍根底,广博的知识,而且有敏锐的思辨能力,对今天的读者了解中国民族史仍有极大的帮助。
本书汇集钱穆先生探讨中国史学本体、中国历史精神的精要纲领,是一部探索中国历史原委的史家经典。 钱穆先生认为,研究历史,首先要有史识基础,要有关切国家、民族的情怀,要从历史时间、事件、人物三方面着手,如何看透中国文化特质和民族性,才是史学研究的关键。史籍浩繁,本书则提纲挈领,探本穷源,简要而玄通。 面对浩瀚绵长的中华五千年,这是史学大家写给中国人的史学导言,全面开启读者对于国史的认知。
本书广泛吸收国际伊朗学界有关研究成果,注重对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元典的分析,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努力将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考虑到祆教经由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其传播本身即带有 间接 传播的特色,本书尤其强调使用中外关系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从教主华名、祆庙与火坛、神祇崇拜、婚丧礼俗、华化表现等方面,对祆教东传过程及其华化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新见。书后附有较为详细的中、日、西文参考文献目录,极便学界参考。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和《中国历史研究法》一样,系梁启超先生二十多年史学研究的总结,其中所讲许多治史经验,至今仍具有指引历史研究门径、启迪后学的价值。全书分总论与分论两部分。总论包括《史的目的》、《史家的四长》及《五种专史概论》。梁启超说:研究 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他还阐明了史家应具备的 四长 ,即史德、史学、史识和史才。在分论中,作者详尽地论述了有关 人的专史 、 文物的专史 等专史的撰写方法。 本次出版,附录作者另外两篇讲专史的文章,即《历史统计学》、《中国考古学之过去及将来》,供读者参考。
本书以100件代表性的历史文物实物实证说明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民族一步步融汇凝聚,最终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展示古往今来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历史互动中共享的集体记忆,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本书以翔实的文献资料、严谨的逻辑推理,对丘处机 一言止杀 的传说进行了质疑,认为 一言止杀 并非史实,从中更可见早期全真教的传道与后世的误读。本书对道教史研究界的非理性的 宗教情感 有所批评,对王重阳、丘处机等人的虚妄情节有所揭示,对陈垣、姚从吾等前辈学者之误读有所批判,以期还历史以真相。
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 《大国崛起》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历史故事的形式,运用富有思辨性的语言,描述了自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竞相登上世界舞台中心的历程。全书站在整个世界文明的高度,以全球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从政治、经济、思想、宗、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深入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
本书中的《史料论略》,可以说是傅斯年史学方法理论的充分阐释和总结。傅斯年认为整理史料的关键就在于比较不同的史料。他区别了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官家记载与民间记载、本国记载与外国记载、近人著述与远人著述等等。其中,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的区分是更为根本的。根据傅斯年的看法,凡未经中间人改动的,是直接史料;经中间人改动的,是间接史料。但间接史料并非就没有价值。没有间接史料,就不易发现直接史料的意义,而直接史料本身又可以校正间接史料。通过对史料的比对研究,就能推进史学的研究。本书的出版,能推动史学、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