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对于 反封建 平等 这类 关键词 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笔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 租佃神话 和 宗族神话 ,主张在社会 经济分析与思想 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 反儒 与 尊儒 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 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 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 ,以 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 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 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 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传统十论》此次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 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 的讨论》《瑞士之路》),订正了原有版本的一些错讹。
司马氏为何能夺取曹魏政权? 河内司马氏仅仅是儒学大族吗? 魏晋禅代的真相为何? 西晋政权为何又短促而亡? 这一系列疑问,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在政治史的研究时限上,本书选择以曹魏正始十年(249)为起点,西晋永康元年(300)为终点,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氏家族控制曹魏政权的开端,魏晋嬗代的历史起点。永康元年,赵王司马伦发动宫廷政变诛杀贾后、张华、裴頠等人,终结了西晋政治*后一段稳定时期,标志着西晋权力结构的*终崩溃。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通过对一系列关键事件的史实考订,揭示魏晋之际政治变化的实相。探究司马氏家族的权势网络在曹魏政治中的成长与运作,分析司马氏集团的凝结过程与权力结构,揭示家族网络在魏晋政治中的作用。 本书行文流畅,考证严密而令人信服,是治魏晋史的学术佳作。此次修订,全面润色文
长期以来,有关义和团运动起源的问题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美国学者周锡瑞在本书中以详尽的史料、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方法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作者对19世纪山东的社会、经济结构做了区域性分析,对中西文化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溯源,尤其是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鲁西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如社戏、话本、民谣、尚武精神等都做了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宏观历史概括,认为鲁西北的社会结构、中西文化冲突和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间的 互动 ,终导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全球史学史专家王晴佳,以情感史作为方法,打开认识历史的新视角。 情感史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念,从自然/社会、身/心的二元论,到男性中心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也带来更多反思:究竟什么是历史事实?史料的价值如何检验?历史学家是否应该持有道德立场?历史叙述是否需要连贯一致? 本书为世界史学史专家、光启情感史主编王晴佳教授多年来介绍、探讨与实践情感史研究的论文集,系统介绍情感史的缘起与发展、理论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以案例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晚明时期的中国已经置身于全球化的大潮之下,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大事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在对英贸易顺差的刺激下,鸦片引发了近代中国的叠变,次鸦片战争爆发。 1840年以来,中国人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探索,在迷茫与徘徊中,进行了抗争、学习、融合、改革与改良。外部列强势力犬牙交错、内部政治斗争拉锯不断、内外部战争频仍、洋务运动开启、新一代知识分子开始成长、民智渐开、工业发展 在各种驱动因素的叠加与聚合下,叠变继续。 然而,甲午之战的失败以及稍后列强强租胶州湾、广州湾等,深刻刺激了中国人,成为近代中国的转折点,罕见的奇耻大辱震撼了国人,谭嗣同诗曰: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沧溟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震撼之后则是怀疑、彷徨、困惑与愤怒,是民族精神
本书辑录著名历史学者秦晖关于明清交替之际的一组研究文章,以纵向的时间轴论,集中于明末清初;以横向的领域而言,主要从 农民战争与土地制度史 的角度出发,考察几支政治力量的战时策略以及它们之间的角逐。 全书分为四辑。 *辑 从 联明抗清 到 南明史 ,从细致入微的考证与逻辑严谨的思辨入手,分析了南明、农民军、清廷三家政权之间的鼎立态势、纠缠关系,及此消彼长的形势变化,也分析了包括缙绅阶层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 第二辑 西南 国主 政权 ,主要着眼于顺治四年占领云南的大西农民军的活动与制度,分析其经济与政治实践的特点与局限。 第三辑 李自成及其余部 ,驳斥了李自成禅隐石门夹山的传说,辨析了李自成余部所谓 后明韩主 及 定武政权 的子虚乌有。同时以精彩的考证分析,指出被误认为李自成的 奉天玉和尚 很有可
武士弄墨,尚可附庸风雅,学者扛枪,只能归咎于命运的残酷。1944年6月16日,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 布洛赫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在里昂市郊被枪杀,噩耗传出,西方历史学界为之震惊。 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便沦入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此书的写作。在此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 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 这是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史学思想的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殁了。战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残存的遗稿整理成书,这部遗作方流传于世。该书译成汉语仅10万余言,其中颇多精义,为后代年鉴学派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
汉宫女性力量强大到什么地步?长沙王凭什么逃过异姓王被噶的诅咒?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究竟有怎样的纠葛?清代文人首富竟是靠写墓志铭? 作者以扎实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联想,撷取百余位重要历史人物,结合海内外史料,串联起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生动地展现了王侯将相之文韬武略,名士文人之风流雅韵,布衣百姓之生存实况,国内外交流之风云变幻,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的真相。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会作者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于一体,首次以 大历史观 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 2022年是黄仁宇名作《万历十五年》出版四十周年,在黄仁宇哲嗣黄培乐先生的鼎力支持下,中华书局再次推出纪念版。四十周年纪念版利用如今便利的编校条件,在经典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文字品
动荡年代,生命如此短暂,哪怕高门贵胄,死亡一来,也要 顾万物而遗恨,收百虑而长逝 ,终于 扃幽户以大毕,?玄阙而长辞 (陆机语)。一千多年后,终于有机会重启那扇 幽户 ,面对灰烬式的遗存,还能不能读出曾经有温度的生命历程,来不及完成的人生遗恨?本书将 归葬 视为中国文化 个案 ,以六朝为背景,去理解中国人在终极安顿途中的文化再造:一项习以为常的 传统 如何被遗忘、被更改、被选择性保存?旧观念旧习俗对新社会的权力秩序、个人身份建构会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人文化逻辑中的个体自由与家国想像如何产生与演变?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和书信集,是了解心学不可不读的传世经典,但因其文字博大精深,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很多心学爱好者望而却步。 本书作者度阴山,研究《传习录》数十年,始终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难懂的心学理念。在本书中,度阴山通过108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将《传习录》中的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等心学概念解释得十分透彻。 心即理:天理在我们心中,不用向外求。 明朝刚建立时,天灾连连。朱元璋心忧百姓,于是让刘伯温占卜问上天,灾年什么时候能结束。刘伯温对朱元璋道: 陛下何必问上天呢?只要您存着勤政爱民的心,施行仁政,天下安定这个 理 自然会呈现。 朱元璋从此以爱民之心施行仁政,没过几年,大明帝国果然开始蒸蒸日上。 知行合一:遵从良知的指示去做,就是知行合一。
本书介绍了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曲艺、民间美术、传统医药等。用鼓声传递 生生不息 的湘西苗族鼓舞、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刚柔并济的太极拳、绵延千年的徽墨制作技艺 它们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为历史文化和民俗信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本书是宫崎市定关于科举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梳理了古代中国的选拔人才制度,从东汉的孝廉科到魏晋的九品官人法,最终发展为科举制。作者以清代科举为例,详细介绍了科举的程序和细节,以及科举以外的其他官吏任用法。阐述了科举制度对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包括中央官制、地方官制、选举制度和俸禄制度4章。研究对象是汉唐时期中央与地方的职官制度。对于这一时期中央职官制度的两大变化:一是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的三省制;一是从唐前期的三省制变为唐后期以及五代北宋前期的使职差遣制。着重对史学界讨论不多的后一个变化进行研究,认为使职制度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产物,同时也是当时形势的需要所使然。而地方职官制度的两大变化:一是从秦汉郡县二级制变为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一是从隋及唐前期州县二级制变为唐后期道州县三级制。同样对史家着墨不多的后一个变化进行分析,认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划,都只须实行二级制,新增的第三级,主要是由监察区划演变而成,也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产物。
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人对世界的原初认识,追溯到在这种认识之上的人类与自然神灵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以及为了遵守这种契约关系而形成的关于人与人之间、个人 共同体 社会 国家四者之间、文化与政治之间、权威与权力之间 、民族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只有在这一宏观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正确掌握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脉络,理解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理解各时代的民族关系和各个政权处理民族问题政策的得失,并进而思考近代民族问题发生的原因,找到解构近代民族问题的钥匙。
《古代中华观念的形成》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将中华这一概念的形成视为始于先秦并在后世不断发展的含义和语言的层累,讨论中华概念构建的过程,分析构建中华概念的基础以及不同中华观念间的差异与联系。揭示先秦时期汉语中的 中华 、 夷狄 、华夷思想雏形的形成经过及其蕴含的层累性差异和动态性联系,进而讨论处于诞生期的中华观念和华夷思想的各个层面,重新定位其在先秦历史上的地位。
孙机先生治学,向来以严谨、精深著称。先生每考证一物,均旁征博引,细致解析,据此勾勒出整个时代的背景。本书收录先生有关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各个时代冕冠、服饰的梳理,透彻分析了古代服饰史上的若干重大变革,尽展华夏服饰之盛况。考究的措辞,雅致的文笔,再配以精美的手绘线图,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精巧华美的历史画卷。 有对周代组玉佩的深入解读,其起源悠古,胤裔绵延,在服制与礼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华夏深衣之推演, 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亦有 华带飞髾而杂襳罗 之楚风流布;汉式褒衣博带,历南北朝服制之变而辟为双轨,北魏改革后的冠冕衣裳,与北齐、北周改革后的胡服系统并行不悖;及至唐代,以浓墨重彩描绘女子之艳丽服装与精致妆容, 眉黛夺将萱草色,裙红妬杀石榴花 , 偏戴花冠
明清时代的财政体系有何特点?与前朝有何不一样?本书开创性地提出了 原额主义 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以制度上缺乏弹性的正额与实际运作过程中具有极强伸缩性的额外附加或追加来探讨明清财政问题,将财政体系视为窥测传统中国政治支配秩序特有的性质和构造的切入点,系统而又深入地论述了明清两朝财政体系的构造、本质、特点、演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将明清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境地。
方秀洁教授曾以十年之功,于中美各大图书馆的中国古籍部中爬罗剔抉,发掘出大量晚明和清代女性作者的存世之作,让这些沉睡的文本重见天日,并加以翻译和细读阐释。面对这些浮出地表的女性作者群体和丰富文学作品,本书回答了如何切入女性写作研究的路径问题,探索了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将这些士人精英阶层的女性的文本生产视为一种文化实践形式,方秀洁考察了女作者们的自传诗、行旅诗和论诗诗,对于一个男性主导的文学传统中女性作者的参与史表达了诸多洞见。采用能动主体的概念作为理论聚焦,她考察了在于文本实践和社会铭刻之交集的女性主体形式和女性主体地位的确立规则。她对于这些女性作者的生命与作品的讲述揭示出即便在儒家正统的严苛性别限制中,女性群体仍有可能通过写作建构能动主体。 书分四章,第一章选取身为士绅正
本书是著名汉学家拉铁摩尔夫妇基于多年在中国的生活以及学术研究经历写出的作品,是一部独具特色的简明中国历史著作。本书通过 国土与人民 、 现存最古老的文明 、 近代中国 、 近代世界中的中国 四编十二章,详今略古地叙述了自夏商周到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历史,尤其破除古代史学中 华夷 之分的陈见,站在 长城内外皆故乡 的角度,重新诠释中国历朝兴衰的规律,并且分析了近代以来中国的新变化、新气象,揭露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西方国家对日本侵略的纵容,展望了中国在世界的重要地位,并就如何在世界背景下思考中国问题、思考美国的对华政策等发表了见解。
《朱熹的思维世界》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绝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 筛子 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