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9787301354445 书名: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 定价:9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史的兴起成为历史学科中最引人注目的发展之一,给我们所熟知的19世纪以来的历史书写的惯常逻辑带来了挑战。《全球的全球史:世界各地的研究与实践》以来自世界各大洲的一流学者的全球对话为基础,介绍全球史的发展历程、方法、主题及争论。讨论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关注全球史在东亚、西欧、非洲、拉丁美洲及美国的实践,指出全球史转向并非一种全球均质的变化;第二部分关注全球史书写中的重要主题,介绍全球史方法给传统劳工史、经济史、移民史和思想史诸领域带来的转型;第三部分考察发展中的全球史面临的具体问题和挑战。作为一项重新思考历史学家的工作及其方法的合作事业,《全球的全球史:世界各地的研究与实践》力图使读者获得关于全球史领域全面的、全球性的了解,同时为促进全球对话和思想交流做
《历史是什么?》是英国史学家卡尔的经典之作。作者对 历史 从史实、历史与科学、道德的关系、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历史就是 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的著名命题。书中首先阐述了历史学家如何选择、整理、解释历史事实,以及这些事实如何影响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接着深入探讨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揭示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此外,作者还分析了历史、科学与道德之间的交织关系,历史学与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探讨了历史学家如何通过研究历史,找到过去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从而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深入浅出地解开了 历史 的本质。
一部先秦时期九位著名法家人物的集体传记,讲述春秋战国400年的法家思想沿革。 春秋战国是华夏民族纵横融合、内部团成一体的壮阔历史过程,出乎儒家的法家者流,在富国强兵、废封建、行郡县,建立皇权专制的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本书在宏阔的时间和空间演变中,对管仲、子产、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李斯、韩非子这九位法家人物的人生命运及其思想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分析其思想行为之得失,进而观察中国古代思想的嬗变。 本书的特色是 空间转向 ,从社会生存空间的角度解读当时的思想、人物以及历史命运。既有宏阔历史背景的描绘,也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细节刻画。对人物思想的分析,上下钩沉,左右比连,博采广览,理清了来龙去脉,还原了法家思想的真实面貌。
本书内容涉及日本统治下的台湾行政、户政、农业、警察、糖业、金融、水利、水产、教育等制度,以及日本统制会的理论和内容。书稿的出版将有助于读者了解日本统治台湾的历史状况。
宋代中国的对外交流逐渐全面走向海洋。随着海外贸易愈发兴盛,海商群体日益壮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主要经营对高丽的贸易。在时断时续的宋丽关系中,宋商不仅灵活自主地开展对外贸易活动,还充当着宋丽之间政治、文化交往的媒介,承担着使臣往来、文书传递、难民遣返、文化交流等功能。纵观整个宋代,宋商每年都会常时性地往来高丽,甚至常驻半岛,随时展开贸易;宋丽在文化上也基本实现了 实时 交流。茫茫大海并非阻断交流的重重屏障,而是你来我往的通衢大道。 本书针对宋商这一已颇有研究积淀的课题,不囿于 宋商 来献 等字眼,通过爬梳《东国李相国集》《大觉国师文集》《湖山录》《破闲集》等高丽时代的文集和宋代相关文献,揭示出许多能够证明有更多的宋商从相当早之前开始便尤为频繁地往来于高丽的间接证据,并据此制成《宋商往
《涂佛之宴:宴之支度(下)》讲述的是一名战前曾在偏远山村户人村担任驻警的退伍军人光保公平,为寻找传说中不老仙药「君封大人」重访户人村,没想到村民却集体消失、不知去向。三流文士关口巽受托查访真相,当谜底即将揭晓时他却失去意识,醒来时竟成为杀人嫌疑犯 此外,拥有大片土地的富豪孙女怀疑爷爷记忆被人修改;传闻中百发百中、可左右国政的占*师表明自己的预言全是捏造 各路人马假借延年益寿、神通为名,操控群众、恣意敛财,他们的目标全指向谜样的户人村 世上真有不老仙药?面对众多强敌,京极堂如何全身而退?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是杨宽先生探讨古代陵寝制度史的成果汇编,共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探讨了春秋战国之际陵墓的起源情况以及战国中期以后至唐宋明清陵寝制度的变迁;中编是关于古代陵寝制度若干专题的探讨;下编 古代陵寝和陵园布局的研究 则着重介绍了秦始皇陵园和秦汉陵墓的布局结构,是结合实地考察而得到的成果。
本书是一本关于章太炎的传记。革命者与儒生这两种身份,在章太炎身上兼具且互补。 作者以章太炎作为叙事基点,重塑清末民初的时代语境,聚焦传统士绅与革命先觉者,爬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诸多大事,讨论了作为 革命家 的章太炎的核心关怀、思想来源,梳理了其与政治、学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此外,作者行文力求通俗简洁,有机地呈现了章氏一生的思想与行事,并借此展现清末民初的思潮涌动及文人政客群像。
本书首先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简要回顾了岭南地区从先秦到元朝的历史,之后以18世纪为中心,详细考察了从明朝初期直到1850年前后岭南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的互动过程。 本书指出岭南环境和经济史中有五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宋元时期汉族移民对瘴气免疫能力的提高和水利设施的建设,使得他们能够深入到土地肥沃的河谷地带,并逐渐取代了土著民族;珠江上游农业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在蒙古人入侵时被南逃到珠江口的汉人拦截下来,*终塑造出了珠江三角洲;16世纪中期开始的商业化进程,促使珠三角的农民改稻种桑(蔗),从而改变了土地耕作的模式;17世纪中期危机之后,岭南人口的持续增长促使清政府采取了鼓励垦荒的政策:人类的垦荒活动使得岭南地区的森林分布日趋零碎,生态系统被不断消耗,以华南虎为代表的物种不断消失。而在这些里程碑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贺凯撰写的一部中国通史著作, 1975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专门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写的,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文明从史前到1850年的漫长历程。 这部涵盖整个中国历史的著作篇幅并不很大,但选材独到,叙述精当,很符合美国大学优秀通史教材的特色。自出版以后,被美国的大学广泛地作为中国史的基本教材而采用。 作者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形成阶段,从远古时期到前3世纪;早期帝国时代,从前3世纪到10世纪;晚期帝国时代,从10世纪到19世纪中叶。古代的这三个时期都以数章的篇幅分析,分别涉及通史或政治史、统治模式、社会经济组织、宗教文化发展和文学艺术的成就。
进士家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科举题名录所载录的家状,指记述有关个人履历、三代、乡贯、年貌等的表状。这些家状中保留了进士自身及其家庭的各项基本信息,所以成为考察进士的家庭职业结构(役籍)、入试身份、习经科目、及第年龄、家庭代系结构(祖上三代存殁状况)和家庭背景等状况的基本依据。本书以作者能够找到的明代56种会试录和57种进士登科录中辑录出的进士家状为基础,再从多种明代进士同年齿录、履历便览、乡试录、地方志和明人文集中补充和验证相关材料,因此汇总了明代18000余名进士及其家庭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详细解读明代进士登科录和会试录中所载明代进士及其家庭基本信息,并试图揭示其所蕴含的文献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书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书籍。
俗语云: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这个过去被视为人间富庶的天堂,在中国对日抗战期间遭受摧残,已不再是过去的景象。这动荡的八年,身处沦陷区的苏州百姓是如何度过的? 本书透过苏州的茶馆、菜馆、旅馆与烟馆等四种休闲行业的研究,呈现抗战时期苏州 畸形繁荣 的城市生活,扭转了过往对沦陷区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工商与金融萎缩等的既定印象。同时从大时代的城市看人民的日常生活,亦从畸形的繁荣见民众的消费习惯与集体心态。此外,作者通过对沦陷区的城市史研究,试图扩大抗战史的研究视野,从普通市民大众及沦陷区百姓的生活生命体验的角度,揭示不同面向的抗战历史。
本书是历史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因其为 人文学科的理解及文科教育的改善 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 弗雷德里克?洛克奖 。本书从历史思维视角研究了为何学历史、如何学历史、如何教历史、历史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历史对认识他人、了解世界的独特作用,追溯了历史教育心理学史;第二部分探讨了历史学习的心理机制,说明了历史认知的关键行为;第三部分探讨了不同专业背景对教学的影响、优秀历史教师的核心要素及教学知识;第四部分探讨了课堂、家庭社会与学生历史学习的关系。
本书着重探讨了明清之际江南的社会文化图景,例举了江南宏观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要面向,主要包括晚明至盛清时代的历史变化与文化表现在地方生活史中的投射,以及知识分子的不同存在形态与文化生活、社会活动等,努力观照出江南的地方文化、政治文化、精英文化、生活文化与家庭文化等的多样化特质,揭示不同时代留给后世最重要的文化记忆与生活画面,勾勒江南整体性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变迁,从而反映出江南地区孕育的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在区域以及全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 链接性 意义,为进一步思考江南文化及其在新时代的发展,提炼江南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提供学术资源与思想借鉴。本书原为上海书店出版社 江南文化丛书 中的一本,已于2021年6月出版,现以修订版加入插图精装出版。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 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 朝;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 定 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本书以江左几家侨性士族与司马皇权结合的 兴衰为线索,从政治史角度对我国中古政治史中"东晋门阀政治"这 重要问题进行了 考察。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君王为什么那么令人畏惧?君主的威严形象究竟是怎么样被树立起来的?君主是怎么实现权力的绝对集中的? 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历史去再现历史现场,展现君主绝对权力的构建过程。 本书根据翔实的史料,以及中外学术研究的成果,在力求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选取经典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以及君主制度进行了反思式的评论。本书对从汉魏到五代时期的二十多个典型政治事件,以及近百位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剖析,对君主与政治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对整个文官体系的影响做了鞭辟入里的评述,展现了君主权力的构建过程。通过对人与事的多视角、立体性评述,本书努力深入中国古典政治活动所蕴含之精神内核,并对之进行批判性的文化反思。 本书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
卫生 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刊涌现。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冲击下,内忧外患急剧, 卫生 所涉及的已不局限于个人或地方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诸多知识精英鼓吹 强国强种 ,私人身体与国族命运相勾连的泛政治化叙事大行其道。这些书籍的著译者、出版者及一些读者所建构的生殖与身体、种族、国家关系的论述,正迎合了当时的危机局势与时人焦虑的集体心态。 本书作者从书籍史和阅读史的角度切入,以晚清出版的 卫生 书籍为中心,运用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清末 卫生 领域泛政治化的文化场域的形成。通过系统地梳理晚清生理卫生与生殖医学书籍的出版与传播情况,进而探讨国人生理卫生观念、生殖观念乃至性观念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新型消费文化、阅读文化的背景中,国人的集体心态
本书是一部以世界为背景的、中外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明史论著,集中体现了刘家和先生的基本治学理念,破除西方中心论,把中国史放到世界史中,并给中国史以应有地位。 本书选文九篇,共分三辑:第一辑是以探讨古代中国文明特点为主要任务的中外古史比较研究的成果;第二辑是从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的意义上对世界历史所做的比较研究;第三辑则是从方法论上对于古代中国文明与世界历史研究所做的理论反思。 本书收录了刘家和先生在古代中国文明与世界历史的比较研究上的代表性成果,为未来的文明互鉴和融通做出了宝贵探索。
周锡瑞是20世纪6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美国历史学者的新的一代,在撰写本书之前,作者用了两年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资料,在英国和日本查阅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外交档案,并摈弃了以往美国某些权威性中国近代史著作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对两湖地区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进行了比较客观和深入的探讨, 从经济利益得失的角度 ,分析了社会各个集团政治情绪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作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并广为学界熟知。本书的一些学术观点自然未必尽能为国内学者所同意,但至少可以起参考和启发的作用。 责任编辑审读了原稿,按编辑规范做了必要的加工。将书中的一些港台语言改为大陆通用的语言,并仔细核对了注释,重新编排译注的序号。
本书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著作为切入点,通过发掘和探究这些文本内容的知识脉络,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史,揭示文人以书面文字记录工艺技术的目的所在,这一做法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角色及其影响。作者条分缕析地展开了宋应星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层面,逐一勾勒了那些促其将实践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的诸多因素。作者也考察了宋应星如何获取、评估以及*终如何表述这些知识,同时阐发十七世纪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作者还对宋应星的成果与其他中国哲人、文人著作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并从中得出结论:宋应星对知识与技术的探究方式虽游离于当时知识界的话语主流,却并非中国知识生成传统中的特例,而是与其他学者的著作有一脉相承的思想渊源。这些著作以一种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知
《秘书监志》,又称《元秘书志》《秘书志》,全书十一卷,内容分以职制、禄秩、印章、廨宇、公移、分监、什物、纸札、食本、公使、守兵、工匠、杂录、纂修、秘书库、司天监、兴文署、进贺、题名等十九门,为元代官修政书。元末至正(1341 1368)年间王士点、商企翁编撰。本书向以钞本传世,是一部汇集元代秘书监及其隶属机构天文台的典章制度、地理图志的专门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次整理以陆心源捐赠国子监钞本为底本,以仓圣本、四库本等为参校本;并在原目录基础上编制了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