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 1472 1529 )》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 知行合一 ,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 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 知行合一 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
读历史,绕不开吕思勉;看历史,跳不过地形图。 吕思勉封神之作《中国通史》自20世纪40年代出版至今传世近百年,现代地图专家、畅销书作家李不白倾5年心力以图入史,为国学经典架构历史空间,打造百年一遇之版本:上编 通贯各时代 ,主要梳理中国上起远古、下讫民国的20余朝兴衰更替,李不白老师随文编绘历史大地图一百幅,以飨读者,让读者一边感受国学经典的文化底蕴,一边体会由地图带来的历史空间感;下编 周赡各领域 ,涵盖婚姻、族制、财产、实业、教育等18章历史专题知识,佐以精挑细选的传世文物图27幅,新增图注3000余字,图文并茂,娓娓道来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架构中国历史常识,一本足矣!
战争,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其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在大规模战争里,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由于位置的重要,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热点,它的得失对战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在军事地理学中被称作 枢纽地区 。 本书上起三代,下迄南宋,对三代之甘、管,秦汉之荥阳及敖仓,三国的合肥、濡须和汉中,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南宋末年的襄阳等枢纽地区进行了细致探讨,并由此出发,对战争的策略、部署、路线等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以历史地理学家之卓识洞见,论述历代将领之得失,探究战争胜负背后的成因。同时,书中还探索了枢纽地区的分布和变化问题,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研讨各个时期兵家要地的转移情况,剖析其中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秩序的根基》首次面世时,美国正处于危机之中:理查德 尼克松不光彩地辞去总统职务,越南战争正走向灾难性的结局,大学正从学问的殿堂堕落成疯人院 在世人大多对美国的未来感到沮丧时,作为当代保守主义运动的思想导师,柯克却满怀希望地期盼美国秩序的复兴,将其根基牢牢锚定在《旧约》中的先知时代,上下纵横三千多年,不无洞见地指出,从古 希腊罗马到基督教的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西方历史的演变过程时时都在酝酿美国秩序的种子:耶路撒冷的信仰和伦理、雅典的理性与荣耀、罗马的美德与力量、伦敦的法律与市场,所有这一切都将融汇到由清教徒肇始的美国秩序之中。 在柯克看来,美国的成功之道似乎可以概括如下:宗教信念派生出有秩序的自由观;有秩序的自由观派生出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自由市
钱穆史学经典 收录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新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史学名著》四部代表作,涵盖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人物、文化、教育、信仰、精神面貌等各个方面。内容宏大,观点深刻,均是经万千读者审视过的史学经典。在这些书中,钱穆辩证比较中西历史,深挖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精华与可取之处,以期将对中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传递于世人。
作为中英官方的次正式接触,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对两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毋庸置疑,然而使团的沟通与翻译问题罕有进入研究者视野。本书聚焦翻译在这次中英对话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全书七个章节以时间为轴线,由多个问题驱动论述,通过对使团译员背景以及国书、敕谕、礼品清单、往来书信等各类文件的翻译和改写的考察,并基于对大量珍贵档案和多门语言文献材料抽丝剥茧式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力图还原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的翻译过程,向读者展示翻译在马戛尔尼访华事件乃至近代中国外交活动中的至关重要性。本书资料丰富详实,论述严密,对使团研究的许多问题提出了新颖见解,填补现有使团研究的空白,为近代中国翻译史、中英外交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典范。
《被记忆的西周史》是日本京都女子大学松井嘉德教授的遗作集,几乎收录了松井嘉德在《周代国制研究》之后,未及收录的全部作品。该书由松井教授的同门后辈、日本京都大学吉本道雅教授担任编者。除吉本先生撰写的《著作年谱》和《后记》以外,全书共有论文、书评、史料介绍等24篇文章。该书是一部有关松井先生前期研究集大成的著作。本书为当今商代及西周史研究者提供了日本战后最新的研究成果,还为该领域的青年学者们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出发点。
西晋末年,五胡入华,在持续七十年的纷乱局势中,鲜卑拓跋氏脱颖而出,创立北魏王朝。作者由此入手,论述拓跋氏如何建立核心集团与核心区以作为统治基础。但北魏后期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的分离,引发六镇之乱,东、西魏分立。在此背景下,作者进而探讨东、西势力对河东地区的争夺和当地大族的动向,以及西魏施行的府兵制度与其中央辐射设计之匠心。随后,作者将视线移至同一时期的南方,论述东晋南朝军权的转移及其对政局的影响。 北齐覆亡后,核心区被 关中本位 取代,核心集团则衍生出 关陇集团 ,成为隋唐统治阶层的主干。但随着府兵制度的废弛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代中后期藩镇林立。本书选取其中对地缘政治影响巨大的藩镇魏博,讲述其二百年兴衰跌宕,阐论国家重心的东移与职业军人的主导地位,并由此出发,考察五代时期的政治生态
社会的发展演变,往往能够超越朝代的更替,而有其独自的趋向与逻辑。本书参考西方社会学理论,在浩瀚的传世文献中搜整拾零,广采碑志材料,通过海量数据统计与个案比较,描绘了东汉至唐末的中国社会史,开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与量化研究方法。 作者将七百年中古史划分为二十七期,分段考察了士族、小姓、寒素政治地位的升降,揭示了中古统治阶层之社会基础、社会成分,以及主要家族的盛衰和性质演变,并将社会阶层的基本单位由郡望细化至房支。 本书既着力解决中古社会史的架构性、原则性问题,又侧重个例分析及延伸讨论,透过士族变动的种种表象,诠释其由地方性而中央化、由社会性而政治性、由武而文的变化本质,在社会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极大突破。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精选 二十四史 中的326篇。按照 二十四史 年代顺序分成6大类,每类的开头由 导语 统领;按照人物、事件的关联度组成150个组,每组的开头由 导言 统领;每组包含一至四个篇目,每个篇目由选文、注释、赏析三部分组成。 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上古至明代诸多历史人物的经典案例,从国家命运和个人智慧的角度加以读解;从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将可资比对的人物分别置于一组,是 国民智慧 的代表性案例。通过这一编排,读者既能以明确的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作为参考,又能比较同一个时期相碰撞的历史人物在博弈中的智慧。 书末三个附录 学做 史家 :成一家之言 今天我们如何鉴赏二十四史 、 鉴赏和读解二十四史中的历史故事的一个尝试性样本 、 评点二十四史 ,是对如何鉴赏 二十四史 智慧的提炼。
赵匡胤正生逢五代这一动荡分裂、 易君如骰棋 的极乱之世。他的家世平平无奇,年方及冠就为家庭生计,不得不离家求职,在历经长达一年半一无所获的流浪之后,终于被当时的后汉重臣、后来的后周太祖郭威收为帐下亲兵。以此为起点,他仅在约十年间就快速跃升为后周的高级将领,并一举篡夺政权,成为叱咤风云、君临天下的开国皇帝,不仅南征北战、统一疆域,更通过收拢兵权、厘革官制、大兴文教、鼓励农商等手段稳定了宋初局势,奠定了绵延三百余年的赵宋王朝的基业。 本书既在陈桥兵变、金匮之盟与斧声烛影等宋初诸疑案上,有异于成说之新见,在宋太祖针对宋初乱局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政策上,亦深稽博考,融叙事与考辨于一体,全面地展示了一位与 秦皇 汉武 唐宗 比肩的千古一帝的个人形象与千秋功业,更借赵匡胤的传奇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世界历史,揭示人们如何通过海洋、河流与湖泊进行交流与互动,以及交换和传播商品、物产与文化。旨在揭示,各个人群、民族、国家与文明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水路通道,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历史。作者展现了文明的兴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引人入胜地叙述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历程,谱写出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
屈家岭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曾发挥重要作用。《屈家岭:五千年前的众城之邦》,以通俗的语言,融合最新的考古成果,阐述了屈家岭文化的特性以及在中华早期文明体系中的位置和影响力,通过《中国早期文明丛书》,可以探讨中国文明起源的特点、模式,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特点和优秀成果,传承中华文明的特质,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两晋南北朝史》是吕思勉先生 四部断代史 的第三部,写于20世纪四十年代初,分时段介绍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吕思勉先生自评其 总论可看 ,同时 发见魏史之伪造及讳饰,表章抗魏义民,表章陈武帝,钩考物价工资资产及论选举制度皆佳 。但也有不足之处,如 讲五胡时,意在激扬民族主义 ,有特殊的创作意图,却导致 稍失其平 。故而先生在日后多番校订,使其内容更加中平肯綮。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近代来华西人文献是了解、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资料。美国近代传教士、 中国通 明恩溥所写的这部《清帝国之乱》即是一例。 本书完成于1901年,记录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中国朝野上下一系列重大事件。明恩溥曾深入山东地区传教长达二十余年,在1900年北京外国公使馆区被围攻期间亲身参与了防卫活动,这些经历使本书具有独特的价值。作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明恩溥披露了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发展和北京公使馆区被围攻的大量细节,其中诸多历史细节令人唏嘘喟叹。作为眼光独到的观察者,明恩溥分析了义和团运动和中西冲突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根源,揭露了清政府的反复无常和侵华军队的丑恶罪行,并从自己的视角展望了中国的未来。 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以及清末民初西方人士对中国的看法
此书以 诚与真 为主要线索,从陶渊明的 历史世界 精神天地 文学风貌 三个维度展开,对其生平与作品、思想境界、文学成就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旨在还原一个真实的陶渊明。上编 生平六考 与 作品六考 充分呈现出某些看似老生常谈内容的复杂性,并提出了许多可靠而颇具启发性的新见。中、下两编所关涉之话题,包括对陶渊明人生行思的剖析、作品中自我与风度的探讨、主题与风格的论述、陶诗 修辞 特征的把握等。书中所涉多为陶渊明研究史上 重要而又文献足征 的话题,因依托于 竭泽而渔 式的文献搜寻工夫,借助于细致的文史互证和深入的文本细读,本书在许多方面丰富进而刷新了前人的研究。 此次重版,除了订正旧版疏误之外,还调整了部分论证。另外,附录增加了一篇论述陶渊明家世出生的文字《先生不知何许人》,乃从课堂讲义中
《史学理论手册》属于 格致人文 系列之一,主要梳理了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史学职业化以来至21世纪初约200年史学的发展脉络和史学理论的建构沿革,介绍了现代史学理论的基础以及将如何这些理论运用于历史研究。本书通过展现各种学术论争和当下理论的发展,尽可能将前沿的研究成果呈送给读者。具体探讨了史学研究中的现代主义、经验主义(形而上学)、解构主义、叙述和后现代主义。各章节由史学领域的学者撰写,内容覆盖该学科各专门领域,包括社会史、思想史、性别研究、历史记忆研究、心理分析、文化史。另外,还讨论了诸如德里达、福柯、海登 怀特等重要思想家的历史影响。
从王安石的生命与学术历程出发,在与北宋其他思想流派的比较中,展现荆公新学的独特价值 以立足经典的制度建构为核心的事功之学。亦论述新学门人的生平、著述,新学的盛衰与影响。附录为王安石《易解》辑佚。
本书为世界著名考古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彼得 贝尔伍德的代表性著作,主要内容是探讨今天遍布东南亚和太平洋等地区的南岛人群起源和扩散的历史过程。贝尔伍德教授坚持南岛族群起源于中国华南大陆和台湾岛并逐渐向外扩散的观点,他综合运用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和分子人类学的材料进行论证。同时他还邀请了一批在以上领域知名的专家撰写专题论文,附在有关章节之后,共同探讨这些问题。总之,本书是贝尔伍德教授关于东南亚与太平洋地区史前考古系列研究中的又一部力作,代表了国际学术界关于南岛语系的起源和扩散研究的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通过引入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及张家山汉简等出土文字材料,以及钱币学研究、统计的成果,借鉴布罗代尔历史人类学中的 三时段 观察视角,重新勾稽自殷周直至汉武帝时代的货币、财政、制度、政治史实,以贝壳、仿贝、青铜块、称量金银、金银铸币和青铜铸币等五花八门的货币产生、竞争、统一为纲目,将春秋战国、秦亡汉兴、楚汉争雄、直至汉武帝建立统一大市场的短时段史实,置于跨越殷周之变、周秦之变1000年间的中时段里,置于2000年帝制中国的长时段中,立体化地剖析早期帝制中国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发掘 中国何以如此不同 深邃母题的历史源代码。 本书以货币为纲,重述帝制中国早期经济、财政制度发生、发展、定型的全过程,无疑开创了古代中国历史书写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