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格式的历史又称为 历史的辉格解释 ,这一术语是由英国史学家巴特菲尔德首先创用的,它指的是19世纪初期,属于辉格党的一些历史学家从辉格党的利益出发,用历史作为工具来论证辉格党的政见,依照现在来解释过去和历史。 《历史的辉格解释》1931年出版。作者指出,该书所讨论的是在许多历史学家中的一种倾向:他们站在新教徒和辉格党人一边进行写作,赞扬使他们成功的革命,强调在过去的某些进步原则,并写出即使不是颂扬今日也是对今日之认可的历史。作者认为,这种直接参照今日的观点和标准来进行选择和编织历史的方法,对于历史的理解是一种障碍。因为这意味着把某种原则和模式强加在历史之上,必定使写出的历史完美地会聚于今日。历史学家将很容易认为他在过去之中看到了今天,而他所研究的实际上却是一个与今日相比内涵接近不同的世
近年美国学界流行 新清史 之说,认为清朝是中亚帝国而非中华帝国,且以谴责所谓大中国沙文主义为借口来否定汉化,以混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来论证清朝并不认同中国,其言外之意质疑中国领土主张的历史正当性,呼之欲出。显而易见,所谓 新清史学派 无疑在大做翻案文章,以 新见 引世人注目,但无论在理据上与事据上都难以自圆其说。 本书聚焦于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诸如文化、学理、族群、汉化、认同、教育、制度,以及中国观等,回应了 新清史 的论述,肯定了清朝是中华帝国的延伸,中国从秦至清原是多民族帝国,不仅汉化,也有胡化,清朝并不是中国历史上唯1非汉族建立的朝代,岂能独外于中国?本书内容丰富,文笔犀利,不仅有高度的学术价值,而且颇具可读性,值得推荐给广大的读者。
齐世荣先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给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开了一门课叫《史学方法入门》,其中一章专门讲史料,内容非常精彩,许多其他学校的师生听说了,都希望来旁听或借讲义一读。先生80岁之后,有意把这一章扩充成一本小书,后因年纪已老、精力不济,便抽出其中一部分,加以修改、补充,写成若干篇讲文字史料价值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专讲史料的,有的专门综论官府文书和私家记载着两大类文字史料,有几篇则是分论日记、书信、回忆录和小说的史料价值。关于日记、小说的篇目单独发表后还曾由《新华文摘》转载。
《两京新记》,唐玄宗时史官韦述撰成于开元年间。原书共五卷,内容包括隋唐东西两京长安、洛阳的总述和宫城、禁苑、皇城、长安县、万年县所领诸坊等 。本书在继承魏晋以来城市志书记宫殿、寺院的传统的基础上,*次依照长安整个城市的平面布局状况,系统记录了大量官员和商人等城市居民的住宅及相关史事,向人们展示了一座城市的整体面貌。《两京新记》原书久已亡佚,但至迟在唐末已传入日本,现存卷三残卷为尊经阁藏金泽文库本,后又传回中国。本书曾有曹元忠、日本平冈武夫整理辑本,卷三残卷有日本福山敏男进行全面考订复原。辛德勇先生在前人辑佚的基础上,又增补了若干条新发现的佚文,并依原书卷次分为五卷,名为《两京新记辑校》,力图为隋唐东西两京的研究提供准确的史料。 《大业杂记》,唐初杜宝撰,原书十卷,记录从隋炀帝
京官,指的是在京城供职的官员,包括翰林院编检、科道和各部院司官共一千四百多人。一个典型的京官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他们既讲求居处、冶游应酬,导致花费浩繁,又屡屡陷入贫困,甚至靠典质为生。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换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干脆离开北京。 本书以清末著名清流官僚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为主要资料,详细梳理了李氏三十余年中的实际收入支出,并旁考他书,带读着窥见京官生活的真相,了解清季财政、社会、经济连锁性的症结所在。
认识中华文化,要抓住其要义。而掌握中华文化要义,必须基于中华文化自身立场,遵循中华文化自身演进的逻辑,回到经典文本,探其源,析其流,弄清中华文化究竟讲了什么。作者基于这一立意,选取中国文化史上z具代表性的文本,包括《论语》《易经》《孟子》《道德经》《庄子》《坛经》等,阐释儒家、道家、佛家及中医的主张、思想,提炼出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蕴含着beyond时空的大智慧,给予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力量。
《黄仁宇作品系列: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是一部有关中国自先秦至元末历史的漫笔集。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其人其事及在历史关键处的作为,探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点,并以今天的立场加以分析。作者治史,每每从常人不经意的细节处入手,挖掘出极富启发性的新见,娓娓叙来,发人深省。
世界历史年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编写,国内著名世界历史学专家严格把关,参考*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本着 大事不漏,小事不繁 ,关键信息不可遗漏的原则,一本世界历史年表,各个大洲从古至今的重大历史事件尽皆呈现眼前,同线并进,清晰可见,可以说是广大中小学生及普通大众了解世界历史的***书目。
海外华人群体的数量大约在2500万到3000万之间,他们到海外去冒险、确立了海外移民群体的基本价值观,但还从来没有一本书对2000年的华人历史进行概括性考察。 数个世纪政府都禁止民众抛开故土到海外谋生, 落叶归根 的华人起初是商人,后来是农民和劳工,再后来他们开辟了新的谋生手段。 寓居 的方式意味着只是暂时离家,依然在政府的管辖之内。 今天海外华人面对的挑战是在一个愈加认同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找到 自我 ,不再在 被同化 与 落叶归根 之间纠结。
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怎样的?是寡头制还是民主制?抑或是古人所说的混合制?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本书以波里比阿的混合政制理论为出发点,对罗马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大会的起源、职能及其内部运作做了深入而简明的阐述,兼及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宗教与社会基础,并对混合政制的变化、共和国的灭亡和遗产有精到的论述。
《元朝名臣事略/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共十五卷,内容是元朝人物传记资料选编。全书有元朝开国功臣、文臣、武将、学者四十七人的传记,前四卷收蒙古、色目十二人,后十一卷收汉人三十五人。
技击是指利用身体、器械进行搏斗的技巧。 《技击余闻》是林纾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每篇文字短小精悍,着力描摹一个擅长技击的人物,故事性与文学性兼具。这些人物来自三教九流,个性分明。《技击余闻》开创了近代 技击 系列小说的风潮。1910年以后有多位撰者为其作续或补。钱基博《技击余闻补》发表较早,1914年开始在《小说月报》连载。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著,元徐天祜注,是一部详细记载先秦时吴、越两国历史的重要著作。该书共十卷,前五卷记吴国事,从吴太伯始,到夫差为越所败止;后五卷记越国事,起于越王无余,至勾践伐吴成功止。该书反映了春秋时期吴越自立国到争霸的历史事实,塑造了阖闾、夫差、勾践、庆忌、要离、伍子胥、申包胥、范蠡等历史人物形象,并穿插了铸吴钩、越女剑等传说故事,文字生动,饶富趣味。不仅有助于了解先秦时期吴越地方史事和社会风俗,也能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吴越春秋(中华国学文库)》在周生春先生原繁体竖排版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整理严谨,校注精当,并辑录佚文等附于正文之后。简体横排的形式,为读者的阅读使用提供了更多便利。
公元1276年,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常常被人忽略但又有着关键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元军挥师南下,将偏安已久的南宋王朝攻灭,在长达五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之后,大江南北再次重为一域,忽必烈成为首位在中国大陆建立大一统中央王朝的少数民族领袖;而且这次统一进程把云南、西藏和西域也划入中华版图,如此范围广大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首次出现。 作为这次统一进程中*为关键的年份,作者以纪实手法将1276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连缀成篇,向读者展示出一幅简短而又生动的历史画卷。在残酷而激烈的战争过程之外,重点描述了由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冲突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书中先后出现了近300个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各异的历史人物,皇帝、重臣、将军、义士、宫女 在1276年这个有着宏大历史意义的年份,他们演绎
本书通过 月读 的形式,将经典《史记》拆解为以30天为周期的阅读物,每一天介绍一位人物故事,化整体为部分;同时又紧紧围绕经典文本的主轴展开,并且以 人、事、言 的形式统一,融部分为整体。从经典文本中围绕人物讲述故事,熟悉历史时间脉络,了解传统文化常识,掌握古文阅读技巧。以培养阅读经典兴趣为主,以学习古文为辅,打造新形态的 文化普及 阅读辅导 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