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 阳明套装
【全4册】李伯重文集
罗杰·克劳利著的《地中海史诗三部曲(共3册)(精)》是叙述地中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 《海洋帝国》主要描写16世纪中后期的奥斯曼帝国,与由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西班牙王国和教皇国、威尼斯共和国等结成的“神圣联盟”之间,为争夺地中海即旧世界中心,在地中海进行的著名岛屿攻防战和海上大决战,包括罗得岛、马耳他岛、塞浦路斯岛战役以及勒班陀海上战役等。 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但在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力图攻克这座城市。1453年4月,八万名装备了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战士开始攻城,而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区区八千名基督徒士兵。在一连数周的炮火之后,城市轰然陷落,这一事件改变了世界,也标志着拜
该字编选取了金文发展*具代表性阶段的西周金文作为研究对象,穷尽收集原始资料和研究论著,对西周金文单字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 全书大致把西周金文单字分成已释字、未释字两部分。其中未释字部分又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该字虽有学者提出考释意见,但未得到学界普遍认可的字;另一部分包括构形不明、难以隶定以待研究的字。已释单字按《说文解字》的分部顺序排列,并依时代先后顺序罗列各种器铭上的不同形体,不见于《说文解字》的字,按偏旁部首附属于相应的各部之后,每部之后还收重文、合文。 一、尽量把有代表性的拓片中相对清晰的字形搜罗其中,为西周金文字形的变化提供相对明晰的线索。二、尽量吸收新的材料。其中包括新的字形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线索。三、吸收目前的研究成
《邮票中的百年党史》以小视角切入大主题,用小故事反映大时代,以 邮 话 史 ,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一路披荆斩棘、矢志不渝的百年奋斗历程,展现了一幅绵延不绝、气壮山河的红色精神图谱。立意高远,运思巧妙,视角独特,既是一部致敬建党伟业的礼赞之作,也是人们了解、学习我党历史的生动读本。 作者通过对我国百年来发行的珍贵邮票进行仔细翻检,遴选了上千枚具有特殊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经典邮票予以展示,同时结合邮票中所记录的经典瞬间,梳理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生动而丰富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辉煌成就。 全书共分12个篇章,以的经典诗句作为各篇章的题名,准确而生动地构成了全书脉络。从开天辟地的 革命 历程,到改天换地的 建设 成就;从翻天覆地的 改革 大潮,到惊天
作为夏商王朝统治区域的北境,古称 冀州 的今日山西、河北中西部与豫北地区在夏商两代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本书以陶器为主要研究对象,由陶器谱系构建冀州夏商时期各考古学文化的编年框架,并讨论不同时期各考古学文化的变迁与交流关系。二里头文化时期太行山两麓考古学文化的区域特征比较明显,但不同地理单元间多有互动,分布格局犬牙交错。二里冈上层文化扩张,中断了许多土著文化,商文化的影响和扩张已经达到南流黄河两岸和壶流河流域。晚商时期,商文化的收缩,不少地区考古遗存减少,土著文化复兴,但商王朝仍然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控制交通孔道。本书认为,以陶器群的差异和群体分布区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应不同的人的共同体。以考古学文化区分人群和主要族群共同体,在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夏商王朝仍有合理性。
古代散文是有着实用与审美双重价值的书面语言作品。它受着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又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本书准确地把握住了古代散文的本质特点,充分重视外在的制约影响,客观全面地描绘出其发展演变的进程。
本稿为罗一星成名作、博士论文《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扩展,围绕着佛山民间铸铁权及其成就与帝国体制对佛山的管理运作而展开。一言以蔽之,明清佛山城市是民间铸铁权持有发展的结果,佛山模式则是民间铸铁权与王朝体制融合一体的发展模式。
本书是一部总结中国甲骨学一百二十多年成就的力作。书中既有甲骨自身规律,诸如占契刻、卜法文例、缀合断代等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基本著作等狭义甲骨学的阐释,还在开拓西周甲骨学科的同时,对甲骨文书法、商代的马和养马业、玉文化和玉观念、骑兵与车马配置、考古发现个社祀遗址及戍卒城堡等,以及从殷墟发掘和形成的历史考古学、新世纪 双世遗 走向人民大众,讲好甲骨文故事等等。即凡与甲骨文有关的殷商文化均在研究之列的广义甲骨学的不少层面,本书进行了多角度、开创性的拓展。 此增订版在二〇〇九年首版基础上作了大力修订,并增补了作者的蕞新研究成果,是甲骨学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之作。
本书通过对三星堆遗址陶器序列的完善和空间结构发展的分析,推测复原了三星堆“城长”的过程。此外,还通过对三星堆城市结构的还原、成都平原遗址分布和某些独特遗迹现象的分析,推测在三星堆甚至成都平原迈入文明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民国传奇杂剧是传统戏曲发展的最后阶段,共有来自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年龄段的200余位作家参与传奇杂剧创作,其中不乏林纾、吴承烜、冒广生、吴梅、顾随、卢前等名家大家,共诞生了近430余种剧作,流传至今的有360余种,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民国传奇杂剧史论》是研究民国传奇杂剧的学术专著,按照 史 与 论 的范畴,共分上下两篇。该著以民国时期的历史与文化进程以及戏曲史的演变为背景,以民国传奇杂剧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新戏曲史料的发掘与整理,全面考察该时段传奇杂剧的发展、变化以及消亡历程,重点分析重要作家群体的思想艺术倾向以及各时段作品的思想主题、艺术风貌、剧本体制的传承与新变,总结民国传奇杂剧的价值与地位,反思其在剧烈的政治文化转型中尴尬的处境。本书的出版对于撰写完整的中国传奇杂剧发展通史,探
本书稿将散见于图书、期刊、报纸、网页等处的秦封泥加以集中收集,根据学界对秦职官、郡县的研究成果,结合文献记载,参照《汉书 百官公卿表》《地理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秦汉卷》等体例分部编排,收录包括部分战国秦在内的秦官印封泥、私印封泥约1800种,封泥图版超过2000幅,分为 中央职官 封泥, 地方职官 封泥, 私名吉语 三部分,全面搜集编排历年所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与图版并列,并略加按语,对若干种封泥的考释提出自己意见,后附以秦封泥索引,便于研究者检索相关资料。该成果将对秦的职官郡县构成、变化与历史研究,对秦史、秦汉史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亨利 施瓦茨,汉学家,西华盛顿大学中国史和蒙古史教授,英语、法语和德语蒙古学著作*完整书目《英国、法国和德国蒙古学著作目录》的作者(1978年)。亨 施瓦茨是国际蒙古学会编写蒙古学国际书目计划的主要协调者和执行者,是美国 蒙古学会 的积极分子。从1990年起担任该学会主席,与沙 比拉共同致力于蒙古学研究书目的整理搜集。本书即该书目的首次汉译。译者为内蒙古大学已故教授周建奇先生。 本书目中收录涉及1800年前后有为数可观的蒙古人居住的有关地区的所有研究课题,这个地区大致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及其邻近的西伯利亚,中国的新疆、内蒙古以及东北数省的一些地方。收录范围包括前蒙古和非蒙古的研究题目, 如对蒙古人之前居住于蒙古地方的各族人民的语言、 历史、 考古调查等等, 也收有对蒙古人时代在蒙古土地上的外国人,如传教士
作为反映清代西域民俗风物、自然景观的载体,清代西域竹枝词是清代西域诗的精华与缩影。它们以迥异于中原内地同类作品的独特地域特征,为后人开启了一条了解清代西域历史文化与社会风貌的途径。 本书在前期从事《全西域诗》整理的基础上,对现存西域竹枝词进行了辑録与注释,以期为学界提供一种相对全面的西域竹枝词读本。全书共收録42组诗作(《正编》32组,《外编》10组),诗歌1431首。连同 前言 凡例 主要参考文献 ,约46万字。正文对所收録组诗以创作时间进行排序、整理,每组诗作首列诗人生平简介,其次为组诗解题,然后对诗歌进行注解。此外,书中还将附上部分竹枝词组诗的书影。
【全10册】成语里的万年中华史
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是英国历史学家罗杰 克劳利创作的关于地中海历史的三部著作的集合,它们分别是《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和《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这三本书涵盖的时间达四个世纪之久,从1200到1600年,这是不同文明和互相竞争的各大帝国为了领土、宗教信仰和贸易控制而激烈地冲突的年代。这场冲突的参与者包括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西班牙的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皇朝。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出土文献的大发现时代,各种材料层出不穷,其中新出土、新公布的甲骨、金文、战国秦汉简牍资料对法律史学影响尤巨:中国法律起源及演进的特有模式渐趋清晰地展现在今人的面前;早期中国法在构建国家、融合族群、治理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强大功用被重新认知。在对人类法律文明演进的规律性问题探讨时,上述材料为中国化法学理论的话语建构提供了珍贵例证,中国法律文明独树一帜的价值随之凸显。不过就本领域的研究状况而言,尽管令人瞩目的成果不断出现,但是作为基础、根本的学术工作,即甲、金、简牍法律资料的全面整理汇纂工作至今仍然缺位,不同类型出土法律文献之间的界限封闭状况比较突出,进而严重影响学界对中国传统法制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与更高层次的解读。全书正文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导论、甲骨
《阎崇年史学论集》收录作者在清史、北京史、满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清史卷》三册,卷上主要包括作者对于清代几个贯通性问题的综论,涉及满洲勃兴的东北地域文化、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清代的历史大势以及清代的法制问题。此外,还涉及明清易代之际的几个重要战役、满洲对东北地域的征伐以及顺治即位问题的考释。卷中主要围绕两个历史人物展开 努尔哈赤与袁崇焕,这也是作者多年关注的两个人物,由研究这两个人,进而研究明亡清兴的历史。卷下的内容主要以清入关为大的背景,其中主要篇幅是对康熙朝历史的多角度关注,旁及一些历史人物的研究。
本书选载原思训先生本人及与合作者在科技考古、文物保护领域发表的部分文章。科技考古专题涉及碳十四、铀系、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方法和应用,碳十四测年标准物质糖碳的研制标定,石灰岩地区碳十四年代可靠性的研究,以及用科学手段追溯我国陶器的起源,探索我国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的过渡时间,研究测定我国35万年以来的旧石器和古人类地点的年代,探索秦兵马俑烧制用陶土的产地,研究骨样品的灼烧状况,测定商后期甲骨年代等;文物保护专题主要为土遗址保护材料的制备和应用,丝织品的老化机理和老化程度的定量检测方法,青铜器锈蚀状况分析和锈蚀机理,秦兵马俑风化状况和兵马俑坑出土兵器锈蚀研究等,具有方法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