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其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在大规模战争里,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由于位置的重要,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热点,它的得失对战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在军事地理学中被称作 枢纽地区 。 本书上起三代,下迄南宋,对三代之甘、管,秦汉之荥阳及敖仓,三国的合肥、濡须和汉中,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南宋末年的襄阳等枢纽地区进行了细致探讨,并由此出发,对战争的策略、部署、路线等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以历史地理学家之卓识洞见,论述历代将领之得失,探究战争胜负背后的成因。同时,书中还探索了枢纽地区的分布和变化问题,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研讨各个时期兵家要地的转移情况,剖析其中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秩序的根基》首次面世时,美国正处于危机之中:理查德 尼克松不光彩地辞去总统职务,越南战争正走向灾难性的结局,大学正从学问的殿堂堕落成疯人院 在世人大多对美国的未来感到沮丧时,作为当代保守主义运动的思想导师,柯克却满怀希望地期盼美国秩序的复兴,将其根基牢牢锚定在《旧约》中的先知时代,上下纵横三千多年,不无洞见地指出,从古 希腊罗马到基督教的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西方历史的演变过程时时都在酝酿美国秩序的种子:耶路撒冷的信仰和伦理、雅典的理性与荣耀、罗马的美德与力量、伦敦的法律与市场,所有这一切都将融汇到由清教徒肇始的美国秩序之中。 在柯克看来,美国的成功之道似乎可以概括如下:宗教信念派生出有秩序的自由观;有秩序的自由观派生出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自由市
钱穆史学经典 收录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新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史学名著》四部代表作,涵盖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人物、文化、教育、信仰、精神面貌等各个方面。内容宏大,观点深刻,均是经万千读者审视过的史学经典。在这些书中,钱穆辩证比较中西历史,深挖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精华与可取之处,以期将对中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传递于世人。
赵匡胤正生逢五代这一动荡分裂、 易君如骰棋 的极乱之世。他的家世平平无奇,年方及冠就为家庭生计,不得不离家求职,在历经长达一年半一无所获的流浪之后,终于被当时的后汉重臣、后来的后周太祖郭威收为帐下亲兵。以此为起点,他仅在约十年间就快速跃升为后周的高级将领,并一举篡夺政权,成为叱咤风云、君临天下的开国皇帝,不仅南征北战、统一疆域,更通过收拢兵权、厘革官制、大兴文教、鼓励农商等手段稳定了宋初局势,奠定了绵延三百余年的赵宋王朝的基业。 本书既在陈桥兵变、金匮之盟与斧声烛影等宋初诸疑案上,有异于成说之新见,在宋太祖针对宋初乱局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政策上,亦深稽博考,融叙事与考辨于一体,全面地展示了一位与 秦皇 汉武 唐宗 比肩的千古一帝的个人形象与千秋功业,更借赵匡胤的传奇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世界历史,揭示人们如何通过海洋、河流与湖泊进行交流与互动,以及交换和传播商品、物产与文化。旨在揭示,各个人群、民族、国家与文明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水路通道,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历史。作者展现了文明的兴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引人入胜地叙述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历程,谱写出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
近代来华西人文献是了解、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资料。美国近代传教士、 中国通 明恩溥所写的这部《清帝国之乱》即是一例。 本书完成于1901年,记录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中国朝野上下一系列重大事件。明恩溥曾深入山东地区传教长达二十余年,在1900年北京外国公使馆区被围攻期间亲身参与了防卫活动,这些经历使本书具有独特的价值。作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明恩溥披露了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发展和北京公使馆区被围攻的大量细节,其中诸多历史细节令人唏嘘喟叹。作为眼光独到的观察者,明恩溥分析了义和团运动和中西冲突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根源,揭露了清政府的反复无常和侵华军队的丑恶罪行,并从自己的视角展望了中国的未来。 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以及清末民初西方人士对中国的看法
此书以 诚与真 为主要线索,从陶渊明的 历史世界 精神天地 文学风貌 三个维度展开,对其生平与作品、思想境界、文学成就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旨在还原一个真实的陶渊明。上编 生平六考 与 作品六考 充分呈现出某些看似老生常谈内容的复杂性,并提出了许多可靠而颇具启发性的新见。中、下两编所关涉之话题,包括对陶渊明人生行思的剖析、作品中自我与风度的探讨、主题与风格的论述、陶诗 修辞 特征的把握等。书中所涉多为陶渊明研究史上 重要而又文献足征 的话题,因依托于 竭泽而渔 式的文献搜寻工夫,借助于细致的文史互证和深入的文本细读,本书在许多方面丰富进而刷新了前人的研究。 此次重版,除了订正旧版疏误之外,还调整了部分论证。另外,附录增加了一篇论述陶渊明家世出生的文字《先生不知何许人》,乃从课堂讲义中
死亡与生命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考古所见的墓葬正是关于死亡的遗存,它不但是人类物质社会的遗存,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反映;不但有关死,也关乎生动的人类社会。三至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政权割据、人口迁徙、 民族交融以及外来宗教和文化的渗透,共同促成了汉唐之间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从这个社会背景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礼俗与生死观,是考古学的重要任务。 本书通过分析魏晋北朝墓葬材料的类型和文化因素,将魏晋北朝墓葬分为 12 个区域,分别讨论了各区域墓葬文化的形成与互动。在此基础上讨论汉唐之间墓葬的礼仪空间、丧葬模式和丧葬观念的转变,并对墓室图像、碑铭和器物所反映的南北朝文化交流进行了个案研究。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大分裂时期,改朝换代频繁,各朝疆域变化不定,地方行政区划、地方行政制度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都颇为复杂,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方镇年表,前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本新编诸表于汉季(中平六年以后)及魏、西晋、东晋、宋、齐5朝大体沿袭万斯同的著作,对有明显脱误处作补充、修订,对各州重新排序,并一一查考史料出处,附于各州之后。于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7朝则重新列表,体例上遵照万氏,将有都督、刺史等长官可考的州全部列入,并注明史料出处。对吴廷燮等所编诸表,则予以参照,择善而从。对有明显出入或脱误者,在按语中作出说明。本书稿为宋齐梁陈卷。
从王安石的生命与学术历程出发,在与北宋其他思想流派的比较中,展现荆公新学的独特价值 以立足经典的制度建构为核心的事功之学。亦论述新学门人的生平、著述,新学的盛衰与影响。附录为王安石《易解》辑佚。
本书是秦对外扩张终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帝国的历史专著。秦崛起于西北,逐步向东拓进,终得席卷天下,实现统一。在成功实现富国强兵的基础上,秦积极进取,通过军事征伐扩张国土,增益国民。这一历史进程是秦文明史研究应当关注的学术主题。本书总结了西汉政论家称之为 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 的历史过程的大致脉络,从争夺与控制国家行政的基本要素 土地 和 民人 的视角,分析秦史的动态,同时比较了秦扩张进程中不同地区相关策略的成败得失。对于秦决策者的区域观念、军事攻略、人口政策等,亦有涉及。从而以新的文化视角、新的学术方法深化了秦史研究。
《隋唐五代史》是吕思勉先生中国断代史系列著作的*后一部。全书包括 总论 共分十五章,先讲述王朝兴亡盛衰、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政治设施的成败得失,以及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采用新的纪事本末体;后叙述社会经济、文化史,分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族疆域、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采用新的叙述典章制度的体例。我社2005年版,改正了原书的一些讹误,其他如习惯用语、行文遣句、概念术语等,均未予改动。
南宋宁宗朝前期的十四年处于韩侂胄专权时期,在此期间,韩侂胄经历了一个由以外戚、近习身份专权到以平章军国事即宰相身份专权的转变。本书的主旨即在于探讨这一转变的过程及其意义,并在这一脉络下对绍熙内禅、庆元党禁、开禧北伐等一系列在南宋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事件重新加以审视。
本书为世界著名考古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彼得 贝尔伍德的代表性著作,主要内容是探讨今天遍布东南亚和太平洋等地区的南岛人群起源和扩散的历史过程。贝尔伍德教授坚持南岛族群起源于中国华南大陆和台湾岛并逐渐向外扩散的观点,他综合运用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和分子人类学的材料进行论证。同时他还邀请了一批在以上领域知名的专家撰写专题论文,附在有关章节之后,共同探讨这些问题。总之,本书是贝尔伍德教授关于东南亚与太平洋地区史前考古系列研究中的又一部力作,代表了国际学术界关于南岛语系的起源和扩散研究的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八家后汉书》,是指《东观汉记》、范晔《后汉书》以外,记载东汉历史的八部纪传体及编年体史书。《八家后汉书辑注》弥补了汪文台辑《七家后汉书》的不足,是目前较好的辑本,史料价值甚大。整理者周天游先生为秦汉史专家,从事汉代史料整理多年,有成果多种。全稿井然有序,标点、校勘规范可靠。本书有索引,方便检索。此次修订,除订正错误外,还增补了一些内容。
《幸福的味道》是冰心奖获奖作家的获奖作品集,精选了 新世纪中国小小说风云人物榜 金牌作家蔡楠, 微型小说之父 刘国芳,国家一级作家邢庆杰等作家的作品。一篇篇短小精悍的小小说,展示了生活的希望和绝望,主人公的困境和坚守,以及生活中的微小幸福。 书中有为了使男孩战胜病魔,每天冒充同学给男孩写信的身患绝症的老人;有既要陪伴孩子,又要寻找生活的妈妈;还有思念爸爸,在雪中堆起 雪人爸爸 的小女孩。生活中的点滴付出和微小行动,阐释出幸福的真谛。 幸福,是付出,是分享。愿你我都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守住内心的幸福。
作者通过引入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及张家山汉简等出土文字材料,以及钱币学研究、统计的成果,借鉴布罗代尔历史人类学中的 三时段 观察视角,重新勾稽自殷周直至汉武帝时代的货币、财政、制度、政治史实,以贝壳、仿贝、青铜块、称量金银、金银铸币和青铜铸币等五花八门的货币产生、竞争、统一为纲目,将春秋战国、秦亡汉兴、楚汉争雄、直至汉武帝建立统一大市场的短时段史实,置于跨越殷周之变、周秦之变1000年间的中时段里,置于2000年帝制中国的长时段中,立体化地剖析早期帝制中国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发掘 中国何以如此不同 深邃母题的历史源代码。 本书以货币为纲,重述帝制中国早期经济、财政制度发生、发展、定型的全过程,无疑开创了古代中国历史书写的新范式。
抗战档案全方位地反映了抗日战争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宣传、教育及社会生活等诸方面的历史原貌,本书选取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东北三省各档案馆等较有代表性的档案馆以及海外地区收藏抗战档案的重点机构,介绍其所藏抗战档案的分布、特色、价值、开发利用和流传情况,不仅史料参考价值充分,同时具备查证实用价值。
本书是日本著名的东洋史学家滨下武志先生积10年心血完成的力作。与以往西方学者把 欧洲的近代 作为近代社会的代表形态的观点不同,作者提出应该从各个地域自身的历史过程来研究其历史本来的发展规律。同时作者对 清朝之衰退 也持异议,认为这一时代的中国经济状况,既将外国事务有机地纳入自身逻辑体系中,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又与亚洲地域内部密切关联,是充满 活力 的。在本书中,作者从中国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研究入手,通过清末财政与海关、赫德与中国海关、海关与贸易统计和通商口岸与地域市场等问题,对中国地方经济与中央财政的结合与分离、地域经济自律性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等方面的实际状态作了深入研究,并尝试把这一历史过程作为一个时代来把握,通过国内外同时代人的观察、论点和记录来提示其整体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