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国家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更具希望的未来。
如果“一条河流”能够影响上下游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那么,“一条产业链”为什么不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呢?本书借鉴“地缘政治”的概念,提出了“产缘政治”这一崭新理论,结合上至古希腊罗马、下至当今的世界历史实例,以产缘政治的视角重新看待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大国崛起的历史。作为第一届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力作“文明三部曲”之终章,对4000年人类历史进行剔肤见骨地解剖,切中“技术·商贸·产业”三大历史的龙骨,揭示塑造我们这个世界最巨大、最隐秘的力量。新锐历史学者张笑宇,以近期新的认知模型重新解释历史与我们的世界:以“漏斗—喇叭模型”,重述技术进步的逻辑;以“三流循环”,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以“产缘政治”,阐释国家的博弈与兴亡。本书将带你重新思考:古罗马政体与奴隶产业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中古时代欧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史与家族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突破既往“政治集团”与“党争说”的分析范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对魏晋之际的政治过程作了细腻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考察了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梳理还原了其间错综复杂的政治人事关系,探究这一社会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在现今魏晋隋唐史研究领域,仇鹿鸣算得上是极为突出的学术新锐,本书自2012年出版以来,广受好评,不断重印也显示了此书的市场号召力。
《意识与社会》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H.斯图尔特·休斯的代表作,奠定了作者在思想目前的地位。其副标题“1890-1930年间欧洲社会思想的新取向”,明确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和时间范围。这本书研究19世纪末期欧洲不断变化的社会思潮,所涉思想家和问题都颇为广泛,包括克罗齐、涂尔干、弗洛依德、韦伯、尼采,以及其他伟大的欧洲思想家,可以说是对“天才集群”的研究。 本书的主旨,如作者在导论中所言:“我所要努力去发掘的(至少在一些经过挑选的思想家中去发掘),就是构成20世纪早期批判性之自觉的共同态度。”书中所探讨的问题与当今社会仍然紧密相关:事实与价值的分离是否站得住脚,甚至,是否需要?合理性与柏格森或弗洛伊德的理念是否合拍?科学与宗教之间是否有,或者是否应该有关系?对后人而言,历史学是否有终极意义? 书中另附有哈佛
英国埃及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约翰·罗默根据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和实地考察经历,基于曾被弃之一旁的证据,以及近二十年来的全新考古发现成果,撰写了一套三卷本古埃及史作品,重新构建了我们对世界上已知最早文明之一的理解。 第二卷的主要内容始于修筑吉萨大金字塔的时期,涵盖了古王国的衰落、第一中间期的出现、中王国的兴起和君主制的重建,以及中王国的衰亡等阶段,其间的主角既有法老和廷臣,也有普通民众。相较第一卷中相对沉默无言的历史,本卷所涉及的非凡历史因圣书文字的出现而显得更为喧闹,它见证了古埃及王国中宫廷文学的诞生、统一国家的复兴以及法老时代最精美艺术品的问世。在叙述历史之外,本卷还梳理了埃及学的发展脉络,展现了关于这失落已久的古埃及世界的传统观念在最早书写这段历史的年代遭到扭曲的
在三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谁能率先掌握先进技术,就能取得阶段性领先,甚至灭掉其他竞争者。因此,从地缘角度写一部人类史,不仅是复盘人类的进化历程,展示各有所长的诸多文明,比较东西方的成败优劣,更是要寻找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以及那些关键的技术节点,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向。地图上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段故事都会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是什么让人类可以突破血缘纽带,实现社群扩张,团结更多人?这带来的不仅是内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基本信息 书 名 甲骨文丛书 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 者 杨斌著译 出版时间 20211101 I S B N 9787520182812 定价 108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精装 版 次 1 字 数
本书将北魏前期政治史的研究,以首都平城为中心逐步展开,依时间顺序分四章作纵向探索,准确清晰地勾勒出它的变迁轨迹。作者的考察自始至终围绕着拓跋部落本身的社会文化特征和汉族文化对其产生的曲折作用这两个影响平城政权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被考察的虽然是北魏平城政权封建化的历程,但其意义却已超越了论题本身,成为探索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汉族与游牧民族相互影响与融合规律的重要一例。在考证中,作者既不回避种种重大矛盾现象,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细微之处详加辨察,因而所得结论新颖而令人信服。
本书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群体做出了集体考察,主要论述了9位重要的史学家,包括:乔治·鲁德、罗德尼·希尔顿、克里斯托弗·希尔、约翰·萨维尔、霍布斯鲍姆、维克托·基尔南、多萝西·汤普森、爱德华·汤普森和拉斐尔·塞缪尔。我们对他们的生平和重要著作、主要的史学思想甚至理论方法做出了探究,不但关注他们的史学理论和实践,也重视他们的现实社会关怀。最后,就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集体史学贡献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同时也探讨了他们的史学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史学研究的意义。
《历史思维论卷》从哲学思维高度上,讨论中国史学的特点。全面分析传统历史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讨论象思维、意象思维在历史解喻上的意义,具体论说历史研究中的天人联系的整体思维、历史运动的通变思维、 成一家之言 的创新思维、类例思维等,从而对中国史学治史的优良传统和方法,给以理论的说明。书中还对近代思维的发展以及在全球化趋势下历史思维研究的诸多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全书阐明了思维的研究对于认识传统史学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中外史学比较寻找到重要的切入点。
全书将11—12世纪拜占庭经济和社会文字史料,分为七类进行整理,即历史作品、档案资料、修道院文献、圣徒传记、书信、演讲辞、以及文学作品,分别介绍了作者、手抄本、出版和现代语言译本情况、内容大意或者提要或者全文翻译、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史料价值等。本书还详细介绍了11—12世纪拜占庭史料查找利用的重要工具书、史料汇编、史料书目和简介、数据库、有用网站、以及著作等,并重点介绍了目前最新最重要最实用的,方便读者查找利用拜占庭史料,提供了拜占庭史研究的入门途径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和参考。
文人士大夫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颇为独特,比起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这一群体看待佛教更具超越的眼光。此书是对宋代文士如何看待佛教的系统考论。作者从大量的文集和方志中筛选出相关的寺院碑记,将其归拢到不同的问题之下,从多个方面综合呈现这一群体的佛教观。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在唐宋之变的大背景下,宋代文人对佛教的看法出现了哪些重要变化、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书中强调,思想史研究的标签化容易给人造成宋代理学昌盛、佛教边缘化的印象,但事实上,佛教在宋代远没有被推到中国文化的边缘,而是融入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亚洲的历史是由水域塑造的历史。在《奔腾不息:雨、河、岸、海与亚洲历史的塑造》一书中,历史学家苏尼尔·阿姆瑞斯通过亚洲的雨水、河流、海岸和海洋的故事,以及试图控制它们的气象观测员、工程师和农民的故事,重新审视了亚洲的历史。从印度的角度来看,他展示了对水的梦想和恐惧如何塑造了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的愿景,激发了人们通过水坝和水泵重塑自然的努力,并扭转了国家内外的紧张关系,为读者思考亚洲历史进程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启发。
本书以兼具通俗性和学术性的方式,对国家重大战略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02年开展以来近20年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以距今5500年至3500年我国各地区文明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主体内容,图文并茂地对探源工程的宗旨、方法、过程、成果、结论作了精彩还原和概括阐述,内容涵盖自上个世纪考古学界的研究成果直至近期刚刚评定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近期新考古动态;对各大遗址的古城遗迹、考古现场、出土文物等作了精彩呈现。本书使探源工程的综合性成果首次以著作的形式呈现于众,在研判我国文明起源、增进文化自信、探索中华文化基因、展示考古前沿动态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科普价值和出版意义。
《言不必称希腊》包括“旅行现场引发的疑问”和“源远流长的西方历史、考古和文物造假”两个部分的内容,通过大量图片“以图证史”,对自19世纪以来形成的所谓西方文明史提出全面、系统的质疑。作者认为,西方社会长时间持续不断地、成体系地历史造假、考古造假和文物造假,虚构古希腊、古埃及、古两河流域和古印度文明,将这个“三条河文明”推到比中华文明更古老的地位,同时在美洲也布置“古代文明”的迷魂阵,目的就是贬低、矮化中华文明的历史,可谓“历史的阴谋”。作者指出,现今教科书所描述的世界文明史,完全是19世纪西方中心论的产物,充满了虚构和伪造。这部伪史处心积虑地遮蔽中华文明的光辉,造成现代中国人深度的文化自卑,阻碍中华民族走向文化复兴,必须予以揭示。《光从中华来》用10个主题内容和大量图片,论证了中华
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一位记者朱尼尔在收到爆料后,踏上了追查一台神秘机器的旅途。这台神秘机器拥有一个女人的心智和灵魂,能够输出故事。它是由一个与阿根廷先锋派小说家马塞多尼奥·费尔南德斯同名的人物,在心爱的女人去世后创造的,以期爱人在讲述故事中获得永生。除了个人的爱情回忆,女身机器还守护着流传在城市里的集体记忆。当她通过重重文本和磁带录音,影射阿根廷的现实事件、传播真相时,警察也介入进来,试图将机器毁灭。朱尼尔在这些故事中进进退退,在城市里四处游荡,试图解开那条总是充满等待和延宕的线索。直到有一天,他来到了世界尽头的的一座小岛上……这是一个侦探故事,但又远远不止于此,它同时也是一个爱情故事,一部政治小说,一篇乔伊斯式狂想,一部科幻小说。如同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大街小巷,它们交叠着,
崖边,渭水流域的小村庄,这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区域,摇摆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干旱是常态。农人在这里因循节气物候,周而复始耕耘希望,定义着朴素的生存哲学。作者以二十四节气及农事活动互为经纬,用田野笔记的形式记录落谷有声,百年农业生产变迁、传统农耕人家的农事生活、乡村熟人社会的生活图景在这本时间之书中一一展开。
先秦两汉是中国经史之学的形成、兴起阶段,此时期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经学、史学著述。先秦五经具有史籍属性,蕴涵丰富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思想;而汉代经史之学虽然在实践中出现了分离,却也形成了以经解史与以史解经的普遍现象,并且影响了此后中国经史之学的发展路径和基本方式。本书以先秦五经、两汉史籍及经师经解为依据,系统归纳了本时期经史之间的这一内在关联以及演变规律。
”山西文化记忆”项目是2022年年底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评选产生的,包括云冈石窟、平遥古城、晋祠、山西老陈醋等在内的32个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项目,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山西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本书选取“山西文化记忆”32个项目中的壶口瀑布、寒食节·绵山、赵氏孤儿·藏山、雁门关、洪洞大槐树、山西杏花村汾酒、山西老陈醋等几个能充分展示大美山西以及山西特色的项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展示山西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激发人们爱山西、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从清代到民国,经史关系的变化一波三折,错综复杂。《清代民国卷》从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和社会存在的制约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观照,纵向考察经史关系的演变发展过程,横向分析经史关系的纠结及其对当时学术观念的影响,以揭示传统经史之学的意蕴、本质以及由传统进入近代以后学术发展的真实面相。
新中国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建设、发展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是人民的创业史、探索史和奋斗史,是接续奋斗、创造新辉煌、书写新的伟大成就的历史。《当代中国史研究》在创刊三十周年之际,组织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理论等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对近三十年新中国史研究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并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旨在助力新中国史“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构自主的新中国史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