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当代历史研究论文集,全面反思与阐释了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作者还提出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 中层理论 ,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顾全大局”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
内藤湖南的卓越学风特点之一,就是擅长把握总体的历史。例如,今天所谓 唐宋变革 的观点就是他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首唱的。这也是他所创立的中国史时代分期说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 唐宋变革 论即便在今日,仍然是世界学界所讨论的对象。 《中国史学史》在他的庞大著作之中,可谓名著中的名著。对于本书这种惊人的工作,湖南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呢?不用说这与湖南对于中国学术出众的知识,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非凡见识是分不开的,进而应该加上一点,即还有他与中国文化之间关系的特殊方式。他认为东方史(包括朝鲜、日本在内的东亚史)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也就是说,他是把自己的史学也作为中国文化发展之一环的。在他那里是没有今日这种根据中国、日本等等近代主权国家进行划分的意识的。湖南自己也是将自己置身于东亚这种文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增订本)》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忠礼所著。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介绍自先秦至清代的各类史书,以及各种虽不是史书,但保存了很多历史资料的书籍和文字材料。下编介绍史料致误的情况,以及如何运用版本目录、标点校勘、年代避讳、声韵训诂等知识来检索史书,鉴别和利用史料。本书既有知识性,又有实用性,很适合大学生研究生使用,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使用。原书曾于2004年由本社出版,是"浙江大学人文学术丛书"的一种。出版后市场反应良好,曾在某些高等学校历史系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原书早已售罄。今由作者对本书做了修订,质量有进一步提高。
本书共分三编,**编讲的是史料学理论问题。第二编是中国古代史史料介绍。第三编是关于史料的研究和应用问题。全书力图从体系、结构到内容、方法作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本书为高等学校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编写的一部教材。
我们为什么会长智齿? 患近视的人为何越来越多? 为什么在进入农业社会之后,才爆发了瘟疫? 肥胖、亚健康、患糖尿病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 年轻时体力活动不足为什么会导致骨质疏松? 给接触的一切物品消毒能保障健康吗? 更长寿一定更健康吗? 如果人体进化的根本驱动力对生存环境的适应,那么为什么人类还会患上2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威胁人类生存的疾病呢? 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以进化生物学的视角,回溯了过去600万年人体的进化历程。他提出了“失配性疾病”的概念,比如2型糖尿病、近视、二型糖尿病等。“失配性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体的许多特征都适应我们进化所经历的环境,但不适应我们通过文化创造的现代环境。 利伯曼在《人体的故事》中呈现了他多年来针对人体进化展开的深入研究,详细讲述了农业革命
“中国古代的书籍和文字记录的多彩多姿、源远流长,是中国民族精神之所寄,也是世界文明中特有的奇迹。”本书是对印刷发明以前中国古代文字记录及其载体的系统性综合研究,上起殷商,今日所见最早的中国文字,下迄唐初(公元700年左右),印刷术的发轫时期,揭示了中国文字记录的丰富、延续和普遍性是世界文化目前所独具的特色。第一章,讨论中国古代文字记录的特色和重要性,及其演进的社会背景和学术因素。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叙述各个时代的主要文字载体,包括甲骨、青铜、陶器、玉石、简牍、缣帛和纸卷,详细讨论其内容、书体、制度及其特质。第八章讨论各种书写工具的形式和演变。第九章,总结以上各章所述要点,以通俗语言做概括性的阐释。本书的重点在考察铭刻和书籍之起源及其形体的演变,如材料、形式、技术、方法等。各种书
本书是一本对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的通论性著作,以中国丝绸为线索,大致按照时间的顺序,对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丝绸贸易,特别是技术、纹样的传播,做了详细的阐述。书中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和鲜活的例证,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以丝绸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的历史,没有拘泥于众所周知的丝路故事,除了交代一些必要的历史背景外,把浓重的笔墨放在丝绸上面,因此别具一格。
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历史的见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滋养。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和文化遗产大国,遗存分布广泛,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价值珍贵。本书从一脉相承、包罗万象的文化遗产中,采代表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的簇簇花团,谱就保存记忆、关照当下、启迪未来的悠悠长歌。本书是《中国文化遗产知识2500题》一书的修订版,收录、更新2019年12月31日以来的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利用新知,并对第一版的题目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考证与整理。本书适合对历史、考古、文物、地理、艺术、旅游、教育等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马帮是一种民间运输团体,是20世纪90年代前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基础又与茶马古道沿途边远山区淳朴无欺的多民族民风、民俗、民规,以及神秘的古老传说、 信仰等多元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使马帮及马帮文化 加丰富多彩,别具一格。本书主要讲述了奔波在茶马古道上的这帮特殊人群,在路途上和他们的人生中发生的那些不为人知的马帮故事。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
南宋时期,江西吉州有“士乡”之称,诞生了文天祥等众多知名人物。本书选取了王庭珪、胡铨、周必大、杨万里、曾三异、欧阳守道、刘辰翁、谢谔等吉州相关士人,从科举、婚姻、生计、社交网络等角度,探讨他们及其家族如何在不安的时代奋进、存续。各章内容逐渐交织,构成一幅南宋士人阶层的整体画面。无论是待在家乡,还是活跃于中央政坛,他们的视野都兼顾中央与地方,而非的“地方化”。士人的转变、宗族的组织化、地域社会的建构,都指示出了历史的演进方向。日本宋代宗族社会史领域第一人小林义广,以绵密的研究揭示了南宋士大夫的世界。
\"从恐龙变成盘中餐,萨利·库尔撒德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个故事有时也让人震惊,这是一个关于家养鸡的故事。地球是230亿家鸡的家园,这个数字比其他禽类多出十倍。地球上每有一个人,就有三只鸡。尽管只能飞动几米,这种 能适应环境的动物无论如何 终都征服了世界。在家禽的游戏中,萨里·库尔撒德研究了鸡属的所有方面。家鸡的进化和驯化,它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多样性。从体型娇小的矮脚鸡到巨大的奥平顿鸡。多产的下蛋鸡和娇生惯养的展示鸡。母鸡和小公鸡在古罗马寓言、中世纪迷信和 教神学中的重要性,鸡作为一种重要的乡村生活的符号,以及现代家禽农场和社会对鸡胸、鸡翅和鸡块贪得无厌的需求带来的黑暗现实。在漫长的历史中,鸡被神化过也被奚落过,被爱过也被嫌弃过。从它的恐龙祖先到现代快餐,这本童话般的书讲述了人类
本书是李学勤先生 的公开课讲稿,记录了2008年至2011年间先生所讲授的金文课程。本书介绍了商末至西周季年 大多数重要器物,所述内容构建了西周金文的知识框架,提供了西周金文的研究范式,指明了西周金文的研究方向,是考古类型学、二重证据法以及系联法综合运用的体现。 本书既可视为《西周铜器断代》和《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的延续,又可视为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金文历谱》的补正,还可视为《史记。周本纪》的出土文献注本。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可作初入门径之用,又可为深入研究之资。
书号:9787543235571 书名:格致人文 史学导论:历史研究的目标、方法与新方向(第7版) 定价:95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暂无内容简介。。。。。。
随着印刷和出版技术的日益成熟,中国古代藏书事业到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无论是官方还是个人藏书,规模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图书编目日益科学和完善,也涌现出了很多在中国藏书目前著名的藏书大家。本书即是作者通过官方藏书、私人藏书、寺观藏书和书院藏书四个方面的考察,对南宋时期藏书事业的发展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藏书家所做的一个系统性的阐述。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许倬云老师讲述长江文明及历史的中国文化史。本书主要讲解了长江文明的缘起与发展,长江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长江的历史,了解中国的文化。现代中国的发展由长江流域发端,此后也肩负着大部分的发展任务。长江文明的形成,关乎中国族群、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的起源与发展。当代年轻人肩负着建设未来中国、未来世界的责任。小书虽小,但有概论总览之指导意义。 许老学贯东西文史,读者们在许老的帮助下,能更好地了解长江文明,以及其与世界文明的关系,有利于他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亦能指导他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探索和努力。书中还配有注释、史料图片、高清文物照片,辅助读者阅读理解。
本书是一项有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方面的探索性成果。编者试图通过系统的图谱化手段,包括资料搜集、信息处理、数据统计、图像图形绘制等,对我国蕴藏丰富、门类众多的非遗资源进行整体性的图谱化展示,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套符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适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与保护需要的图谱编制方法体系。这一成果的开拓性意义在于:它摆脱了以前非遗研究成果大多偏重于文字叙述或者理论阐释的窠臼,以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的“可视化”方式,系统展现我国非遗资源的内容形式、表现特点、流传分布、生态背景、传承脉络等的状况,使人们可以通过快捷方便的浏览方式,在十分短暂的时间内便能对我国非遗资源的整体情况具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