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关于《史记》重要篇目以及司马迁写史之深意的讲述,透彻而珍贵,对于现代人认知中国历史乃至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对于南师讲述史记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共分为三部分: 章介绍司马迁写史的独特奇 之处;第二章对于史记重要篇目的解密阐述;第三章介绍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史。本书方便传统文化爱好者 加深入地领会《史记》背后的深刻见解, 深层地领略读史的重要意义,且能古为今用,提升智慧洞察力。
这是一部博物志。作者综合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地球、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变历史。本书精选了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中观点具代表性,论述为精彩的片段,依写作年代进行编排,既浓缩了《自然史》的内容,又相对完整地呈现了其结构风貌。本书对物种起源贡献巨大,以唯物论的观点指出了物种因环境、气候、营养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异。这对后来的 进化论 有直接的影响。
《制胜之道》以《孙子兵法》为“心法”,讲述影响中国古代历史走向的22个战争故事,串讲中国古代战争史。 既客观评价“不战而屈人之兵”“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战争 的传奇,也推崇戚继光自成体系的练兵术和阵法,分析左宗棠如何在政治经济层面发挥才能助益军事力量。将《孙子兵法》中脍炙人口的“后发先至”“穷寇勿迫”等心法口诀,同历 的 战役相互印证。并配以简明示意图,具象呈现战争态势。带领读者轻松阅读汉语古籍、重温中国历史、学习决策之道。
《元代白莲教研究》对白莲教的产生、渊源和教义、传播和演变、被禁和复教,以及与明教的关系,与弥勒净土信仰的关系,与元末农民战争天完红巾军、大宋红巾军的关系,与大明国号的关系等问题皆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对 史学家吴晗《朱元璋传》、《读史札记》中的相关观点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本书论从史出,视野开阔,逻辑严密,文字洗炼,实为具有真知灼见的学术专著。作者的前期研究论文已引得日本学者竺沙雅章、小川贯戈的重视,此次以专著形式推出,必将受到海内外学术界 多的关注。此次全新推出,增补了一份重要的元代白莲教的相关文献。
《习训齐家:中华传统家教家风》提炼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通过自先秦以来的历史人物故事,传递中华传统家教家风的正能量,"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
从事思想史研究的学者常常将自己描述为窃.听过去对话的人、不同思想世界的探索者,以及过去社会的转译者,而批评者时常嘲讽他们只狭隘地关注少数人的思想;不过,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代思想并对其做出理性评估的角度来说,思想史俨然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思想史导论中,作者首先考察了思想史的发展历史,剖析了各种方法论争论,并提出了对这一领域的清晰定义。借助广泛的历史案例,他向读者展示了哲学、政治、宗教、科学、艺术的等等思想如何在其历史背景中起源,它们如何被其所处的社会所塑造,反过来又塑造了这些社会。最后,作者批判性地审视了思想史的现状,并简要讨论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刘基事迹考》以翔实的文献资料、严谨的逻辑推理,对明代以来民间及学术界对刘基的评价进行质疑,判定前人评价刘基的主要依据《故伯刘公行状》内容多假,其作者姓名与撰写时间也属伪托;依据史料对刘基的一生事迹重新评价,以还历史原貌。
《习训齐家:中华传统家教家风》提炼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通过自先秦以来的历史人物故事,传递中华传统家教家风的正能量,"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
《陶庵梦忆》八卷,收文一百二十余篇,篇幅短隽有味,代表晚明小品的很好。张岱借鉴宋人《东京梦华录》《梦粱录》诸书,以回忆录的形式追述往昔繁华。书中所载多琐屑之事,涉及城市胜概、山川景物、风俗人情、文学艺术各个方面,人物多为市井众生和文艺界名流,如画师、琴师、工匠、花匠、艺伎、优伶、说书先生、杂技演员等,皆为之传神写照。全书洋溢着一种鲜活的人文气息,闪耀着新兴市民文化色彩,表现了张岱对这种新文化、新世相的欢迎赏悦和对故国家园的深深追怀。本次出版《陶庵梦忆译注》,以清咸丰二年(1852)伍崇曜《粤雅堂丛书》本为底本,参校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王文诰编次批评本、清乾隆四十年(1775)金忠淳《砚云甲编》本,原上海社科院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夏咸淳、上海社科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刘海琴对《陶庵梦忆》各篇
史家文论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清代史学大家章学诚的文论思想为其代表阐述了其特色。论著略述了章学诚文论的生成语境、特色、价值及阐释方法,以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及学术精神为基础,从作家心性修养与创作思想、文体理论等方面论述章学诚独特的文论思想。特别是以历史诗学与文化诗学的视角突出章学诚文论的现代意义,并从道、学与文的联系角度,在乾嘉汉学宋学争鸣的学术背景下,比较章学诚与乾嘉时期审美文论的代表桐城文论的异同,分析了与乾嘉考据学代表戴震等的学术与文论之争,凸显了史家文论的特点,展现了史家文论研究的广阔前景。本书注重从章学诚的整体学术思想体系切入,多角度、多层面来阐释章学诚文论思想的内涵及其意义。通过对章学诚关于文史之“通”“义”思想的深入阐释,彰显了“文”之大义。既遵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制度。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制度史乃史学之容器,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是学习古代史的基本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制度是形塑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力量,其影响波及21世纪的我们。本书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展开,包含皇帝与皇权、宫廷与朝堂、中央与地方,具体涉及钱粮赋税制度、军事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等。“故纸堆里讲政治,制度史外看乾坤”,通俗解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本书是郭沫若在1934年至1945年十余年间研究先秦社会及学术思想的论文集,由重庆文治出版社于1945年3月初版,群益出版社分别于1946年、1947年出版2版,此后又多次重印。 《青铜时代》与《十批判书》是姊妹篇,前者偏重史料史实的考证,后者偏于思想文化的评议,这两本书相辅相成,“把古代社会的机构和它的转变,以及转变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可算整理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轮廓”。
《季风吹拂的土地:现代东南亚的碎裂与重生》是一部关于东南亚现代化进程及其面临问题的反思和剖析。作者迈克尔?瓦提裘提斯既是东南亚社会与历史的研究者,又是经历丰富的旁观者。他求学于伦敦亚非学院,后于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长期在东南亚生活,曾担任BBC和《远东经济评论》的记者。基于其亲身经历和专业背景,瓦提裘提斯从东南亚的社会症结与历史重负出发,既有对不同 社会历史差异性的比较分析,又有对东南亚社会整体性问题背后复杂原因的深刻解读。通过与高层精英或升斗小民的对话,作者揭开了东南亚的真实面貌——深入骨髓的腐败、被舍弃的人民、愈发 的种族和 偏执。凭借记者出身所特有的犀利观察和敏锐判断,作者认为东南亚困局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精英分子始终自私自利;二是支持东南亚社会稳定的宽容与包容关系正
书籍的文化和历史学研究是一个种方兴未艾的学术方向,根植于历史学、文学研究和目录学这三个主要学科。它们分别视书籍为文化交易,书写文本和物质制品。本书为这个宏富,却有时混乱的领域提供了指引,以解释为何不同的学术方法在研究似乎相同的对象时会引出不同的问题,并得出彼此矛盾的答案。它带来的启示是,文本会变,书籍易变,是读者最终制造了他们所需要的书籍。
本书《科举学论丛(2024第1辑)》是由上海市嘉定区文广局主管、嘉定博物馆与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编的科举研究学术论文集,面向全世界范围内研究科举学的学者。以古代科举史为主要研究对象,内设科举文献、科举地理、科举文学、科举人物、专家访谈、科举学动态等内容板块,研究内容主要有科举史史料整理与研究、相关文物研究、科举制度研究、科举史相关人物研究、科举历史地理研究、科举文化研究、域外科举研究等,代表着科举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本论文集的出版填补了中国科举学术界专业出版物的空白。
本书是郭沫若在1934年至1945年十余年间研究先秦社会及学术思想的论文集,由重庆文治出版社于1945年3月初版,群益出版社分别于1946年、1947年出版2版,此后又多次重印。 《青铜时代》与《十批判书》是姊妹篇,前者偏重史料史实的考证,后者偏于思想文化的评议,这两本书相辅相成,“把古代社会的机构和它的转变,以及转变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可算整理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轮廓”。
本书是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从学术史角度对顾颉刚的古史学及其学术评价问题展开的系统的再探讨。作者主要以“顾颉刚的古史学是否只偏重于破坏”为基本问题导向,将顾颉刚古史学置于中国古史学的现代转型历程中进行考察与估定,明确提出顾颉刚不仅是中国古史学的主要终结者,还是现代古史学的初步建立者。作者从顾颉刚的古史研究、古书考辨等四个方面展开考察,对上述论说及代表性著作的缘起与背景、学术渊源、基本内涵以及影响与意义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对其在学术 的价值与地位进行客观的估定。全稿文字表达流畅,逻辑清晰,论证严谨,书稿质量较好。
穿越东南亚的千年历史,探索东南亚地区的复杂民族与多元文化,深入了解这个充满生机和挑战的地区。 从古代王国到现代国家,东南亚的历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与全球发展紧密相连。了解东南亚历史,是探索人类多样性和文化交融的终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