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勾画了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以家族兴衰之现象透视中国历史之规律,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史与家族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突破既往“政治集团”与“党争说”的分析范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对魏晋之际的政治过程作了细腻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考察了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梳理还原了其间错综复杂的政治人事关系,探究这一社会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在现今魏晋隋唐史研究领域,仇鹿鸣算得上是极为突出的学术新锐,本书自2012年出版以来,广受好评,不断重印也显示了此书的市场号召力。
《意识与社会》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H.斯图尔特·休斯的代表作,奠定了作者在思想目前的地位。其副标题“1890-1930年间欧洲社会思想的新取向”,明确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和时间范围。这本书研究19世纪末期欧洲不断变化的社会思潮,所涉思想家和问题都颇为广泛,包括克罗齐、涂尔干、弗洛依德、韦伯、尼采,以及其他伟大的欧洲思想家,可以说是对“天才集群”的研究。 本书的主旨,如作者在导论中所言:“我所要努力去发掘的(至少在一些经过挑选的思想家中去发掘),就是构成20世纪早期批判性之自觉的共同态度。”书中所探讨的问题与当今社会仍然紧密相关:事实与价值的分离是否站得住脚,甚至,是否需要?合理性与柏格森或弗洛伊德的理念是否合拍?科学与宗教之间是否有,或者是否应该有关系?对后人而言,历史学是否有终极意义? 书中另附有哈佛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安阳所见的商代社会、安阳之外的商文明、商与古代世界三部分,内容涉及:安阳和王都、自然和经济资源、商王朝及其统治机构、郑州商城、安阳和郑州以外的商代考古等。
《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由叶少勇著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自2000年以来,已译介百余部域外学术佳作。复合光通过“棱镜”便分解成光谱,丛书以“棱镜”为名,意在通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丛书下设25个子系列,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媒介研究等诸领域,囊括了众多域外 学者的代表作、新作,如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海登·怀特的《叙事的虚构性》、C. 赖特·米尔斯的《白领》、迈耶·夏皮罗的《绘画中的世界观》等,旨在通过译介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标。
内容简介 书号:9787301338414 书名:变宋:王安石改革的逻辑与陷阱 定价:7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本书为历史学家杨念群在对当代历史研究进行反思与回顾的基础上,所作的有关“览史”“阅世”的一系列思考。作者从人们熟知的历史常识出发,延宕开去,深思论议藏匿于史书中 不为人所知的种种面向。在作者看来,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陷入一些似是而非的历史常识之中,这些历史常识本身应当是被怀疑的。因此,要对已构成我们生活常识的那部分历史观提出 商榷和修正,想办法克服刻板僵化的认识,激活一些鲜灵的思想。作者回到历史场景,重审历史书写,既为历史研究提供现代镜鉴,又以史学精神关怀当下社会。
内容简介 书号:9787101165548 书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 定价:5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当代国际史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的研究成果之一,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点。全书分五章。第一章概述了欧洲联合观念的萌芽和发展,以及由此衍生的欧洲史写作;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论述了法国、英国、德国、美国史学发展的新动向,综述了各国史学研究新成果,包括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史学理论、发掘新的研究视角。本书有助于了解西方史学的发展概况,进而借鉴其历史研究的新方法,助力国内史学研究推陈出新。
作者多年关注近世以来知识人的生平行迹及其心路历程,留心种种旧传的未详、待考、不确、不真,对因各种缘由被打入另册的历史人物,如周肇祥、周作人、钱稻孙、瞿兑之、龙榆生、张次溪、柳存仁等,尤其怀有探究的兴趣。收录于本书中的《〈多馀的话〉馀话——“雪华”的故事》《“范其时”不是胡兰成——重提〈续结婚十年〉里的一桩公案》《周建人和周作人的“永诀”》《龙榆生删改〈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的隐情》《掌故家张次溪晚年侧影》等文字,探微索隐,言及前人之所未言,无不体现了他的写作追求,且行文练达生动,如探案故事一般,洋溢着“考据癖”的趣味,引人入胜。
本书为《新史学》第十七卷。20世纪中叶以来,史学研究深受 语言学转向 (linguistic turn)之影响,探寻绝对历史真实的可能性受到质疑,历史作为表象(representation)的价值和意义日益凸显,概念、记忆、书写成为备受 新史学 研究者关注的议题。本书聚焦历史事件之记忆和书写,探究历史真实与历史表象之关系,以期在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层面为推动新史学略尽绵薄。
本书旨在针对历史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与重要研究趋势进行分析,以此提供给学界进行参考。 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十个热门及前瞻议题:一、情感史;二、阅读史、书籍史与出版文化;三、文化相遇;四、历史记忆;五、 史视野;六、帝国与 ;七、环境与历史;八、科学、技术与医疗;九、新史料与历史书写;十、大众史学与公共史学。 历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需要不断地被认识。 西方学界习惯每十年就要进行一次学术的回顾与讨论,同样,本书所秉持的这一宗旨,无疑将对我们继续研究历史有所裨益。整体的走向与趋势,既让后来的治史者心中有数,也让我们在回顾的过程中,看到历史学研究发展的脉络,为史学研究提供新门径。
作为一个学术领域,金石学起始于北宋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金石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金石提供了中国古代学者和艺术家的吉光片羽。作者通过对金石学在晚清和近代的变迁,讨论作为古代文人消遣和收藏鉴赏手段的金石学如何演变为现代历史学的一个领域,期间,传统金石学的研究方法、思路、与新的历史学方法、考古学方法交融,逐渐变为现代中国历史研究的新领域。由此,读者也可以窥见现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对文化史、艺术史以及现代中国思想史感兴趣的人,以及研究不同社会的古文物发展历史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大有裨益。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白谦慎 对于中
本书介绍了三木清、羽仁五郎、西田几多郎等一批日本现代思想 的 知识分子和时代背景,通过对比 ,刻画了林达夫这位在现代日本历 极其罕见的思想家,反映 了这位以“反语精神”为 的学人所走过的心路历程。 林达夫犹如“密涅瓦的猫头鹰”,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问时代所面临的难题。因受时局影响,其所用的方式时而直白,时而隐晦。在日本的知识风土中,他独树一帜,大放异彩。他在重大关头做出的决断,体现了丝毫不比同时代西方思想家伯林和雷蒙·阿隆逊色的 判断力。 这部传记对我们中国读者而言也极富启示,不仅展现了我们所不知道的现代日本丰富而精彩的精神世界,也让我们看到邻国 秀的知识人在东西文化冲突、各种政治思潮对峙中的艰难选择。他们所经历的那些事情,又何尝不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从已有的历史学著作来看, 大多数研究是以考据为核心的,即对某一 或地区、某一段时期、某个人、某个事件进行事无巨细的考证,以发现新的历史资料或证据。这种研究的确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所得出的结论未必能够扩展,即可能不具有一般性。贾雷德·戴蒙德和詹姆斯·A.罗宾逊主编的《历史的自然实验》是一部采用多个学科的历史案例阐述如何应用“自然实验”科学地研究历史的著作。但本书并非就方法而论方法,而是直接给出采用该方法得到的历史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涵盖的主题多种多样,包括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该书的7章内容都是研究成果的生动的描述性概括, 详细、 全面、 深入和技术性的内容都已发表在重要的 刊物上。
魏晋是一个在文化目前有特殊意义的时代。这是充满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二百余年,也是思想最活跃、感情最丰富的二百余年。在这个环境里,产生了玄学,文学独立成科,书法和绘画都有了辉煌的发展。在这个环境里,中国士人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心路历程。 作者立足于大量史料的搜集和辨析,通过对相关具体事件及其前因后果、发展脉络的细致梳理,描述出魏晋时期玄学的发展与士人普遍心态变化的历史面貌,敏锐地把握政局、思潮迅变中士人群体普遍的人生取向、道德操守、生活情趣,以及他们人性的张扬与泯灭,并从这些心态变化所引发的艺术情趣中细腻地辨认其审美风尚的性质与价值。
作为最早提出“社会天文学”概念的研究者,本书作者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天象(包括星占)对政治运作、战争兴废等重大事件影响的研究,并取得不少重要成果。本书以天象、星占等为横轴,旁涉政治史、军事史、术数学等专门领域。通过12个专题研究,力图揭示“社会天文学”这个概念的内涵,及其与西方天文学史的差异所在。
文人士大夫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颇为独特,比起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这一群体看待佛教更具超越的眼光。此书是对宋代文士如何看待佛教的系统考论。作者从大量的文集和方志中筛选出相关的寺院碑记,将其归拢到不同的问题之下,从多个方面综合呈现这一群体的佛教观。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在唐宋之变的大背景下,宋代文人对佛教的看法出现了哪些重要变化、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书中强调,思想史研究的标签化容易给人造成宋代理学昌盛、佛教边缘化的印象,但事实上,佛教在宋代远没有被推到中国文化的边缘,而是融入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回归“工夫”的儒学经典 朱熹,中国思想目前学问大家,遍涉经史子集,是鲜有真正做到《论语》“下学而上达”“由博返约”的学者。主要著作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家礼》《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韩昌黎集考异》等。 世之读书为学,有怠忽间断而终无所获者,亦有勤劳终日用力多而所获少者。朱熹后学亦有此困惑,故集粹朱熹读书为学要道之言,纂为《朱子读书法》,刊刻以传后世。四书、经史的治学门径,为学的弊病迷误,朱熹的剀切苦心一一可见于此。本书选取宋张洪、齐熙所编《朱子读书法》,与黄士毅编《朱子语类》中的《读书法》部分,精选版本,细加标点,附以适当的疑难注释,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个版本优质、内容丰富、便宜览读的《朱子读书法》。
从事思想史研究的学者常常将自己描述为窃.听过去对话的人、不同思想世界的探索者,以及过去社会的转译者,而批评者时常嘲讽他们只狭隘地关注少数人的思想;不过,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代思想并对其做出理性评估的角度来说,思想史俨然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思想史导论中,作者首先考察了思想史的发展历史,剖析了各种方法论争论,并提出了对这一领域的清晰定义。借助广泛的历史案例,他向读者展示了哲学、政治、宗教、科学、艺术的等等思想如何在其历史背景中起源,它们如何被其所处的社会所塑造,反过来又塑造了这些社会。最后,作者批判性地审视了思想史的现状,并简要讨论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性别制度的出现由来已久,它是所有其他社会制度赖以成立的前提。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撰写的性别史研究著作的书评8篇,评论对象为公开出版、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的性别史研究著作。作者从“女性文献史观”出发,尝试用书评暨“对话”的方式,对罗新《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李志生《唐虢国夫人:文本与日常生活》、高世瑜《唐代妇女》(三个版本)、王子今《古史性别研究丛稿》《中国女军史》、孙康宜《独行的缪斯:自传、性别研究及其他》等图书进行评论,从史料考据、文献甄别、历史之“真”等史学中的核心问题逐一讨论,为研究者了解、研究性别与性别制度提供一个独特的、全新的视角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