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系业已成为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不仅学术上出精品,而且注重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 历史学系的教学改革前后历时20年,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深化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改革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持,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因具开创性而获得1989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为了加强基础课教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9历史学系进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教学需求相配合,我系组织教师编写并出版了一套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教材。这套教材涵盖了历史学科各门主干课程的内容,基本满足了本科阶段历史学专业
《当代西方史学入门》是一部精炼可读的当代西方史学入门读物,重点介绍了当代西方,特别是20世纪以来欧洲史学的变化,讨论了当代史学关心的七个重要问题,即:历史学中的时间、材料与考证、研究尺度与范畴、历史与书写、历史与记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作者力图在探讨历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考察历史的观念、历史学家的实践和工作方式的演变,勾勒出一幅当代西方史学的素描图。《当代西方史学入门》将帮助读者了解西方史学的新进展,尤其是当代史学革新的重要发源地 法语学界的史学革新。
《史学方法导论(精)》为傅斯年的代表作,不仅详细分析了各种史料的分析、鉴别与应用方法,而且强调了 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 的观点。另附其残稿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何兹全先生评价此稿 足以使傅斯年坐上20世纪中国史学大师的宝座,享有大师荣誉 。
这是一本评述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的书。书名冠以“提要”,是学习前人作目录书的传统而又有所变通,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需要。本书各篇体例是:起首说明有关著作的版本,其次约略介绍作者生平,而后以主要篇幅评述名著的内容和价值,末了简略地提及作者的其他著作。 说到名著,自应有其特殊的学术含义,即突出地反映某一史学思潮,彰显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者。20世纪的史学思潮大体经历了“新史学”的发端与延续、新历史考证学(时人亦称“实证史学”)的出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确立及其发展、新时期史学的恢复和兴盛等过程。本书的意图是通过评述所收入的已故史学家的101种著作,大致反映这一发展脉络。 编辑这本书,对我来说,实为一个学习过程。一次次阅读书稿,都会激起我追随这些名著的作者重温这百年史学的热情,于是不由
20世纪的中国史学,是中国史学史上充满生机和创造活力的一页,同时它也经历了艰难和曲折的过程,然而艰难和曲折并不能阻止它的前进和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在20世纪中国史学中极其鲜明的反映。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史学所取得的重大进步和突出成就,使广大史学工作者对21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前景,更加充满信心。 本书的撰写宗旨,是力图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作一初步分析。而分析的目的,则是为了更明确地认识、总结和继承这份遗产中的珍品,更全面地把握和评价20世纪中国史学的整体面貌及其成就,更深刻地揭示史学发展中的一些规律性现象。 本书的内容包含绪论、专论、后论三编:绪论论述1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背景、总相和评价方法。专论分析20世纪中国史学发
考寻史源,有二句金言:毋信人之言,人实诳汝。本书收录了陈垣先生1947年9月至1949年6月在辅仁大学讲授“史源学实习”、“清代史学考证法”课的教学日记和札记,以及李瑚先生的听讲笔记。取清儒史学考证之书,注重实习,因其所考证者而考证之,观其如何发生问题,如何搜集证据,如何判断结果,由此使后学者得正确的读史之法、引书之法、考证之法、论断之法。当时这两门课都以《日知录》为教材,内容可与陈垣《日知录校注》一书相互印证,互相补充。
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教学中,《史学论文写作》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性课教材,在编者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依据本科生培养方案和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目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努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吸取、参考学界相关成果编撰而成。教材从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入手,系统且有所侧重地阐述毕业论文的类型、格式、选题、资料收集、构思、表达、论证、答辩等基本环节。尽量避免框架雷同、 新缓慢、模式陈旧等缺陷和不足,力求体例安排灵活,贴近学生实际。 本教材试图以实际教学案例为主,除了大量列举名流和其他已发表成果外,尽可能以已毕业学生的论文为例,让教学对象感受身边鲜活的写作经验和教训。这些案例 加贴近自己,学生容易接受,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吸取或规避,故而 加具
《因明入门:藏文》由格西格顿加措著
自序署 写于厦门大学集思堂 。作者时任我校史学教授,教授《史学方法》课程,曾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改革,即在授课中增加 实习 一项,并编此书为教材。全书共有十六道实习题,包括史料搜求、卡片应用、撰人考订、地域考订、时代考订、正误、辨伪、史料诠释、史料综合、史篇编撰等内容。谷霁光(1907 1993),湖南湘潭人,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曾任南开大学讲师,厦门大学教授,中正大学教授、系主任。
《宦梦录 馆阁旧事》一书是明朝黄景昉所撰写的一部“回忆录”。书中记叙了黄景昉从乡试中举到致仕归田29年间的亲见亲闻,当时的册封、讲幄、票拟、考试、风谣,官署遗事,典章故实,世态物情等,在本书中多有记录。 本次以雪堂本《宦梦录》与清抄本《馆阁旧事》为底本进行整理,保留其底本原有之附录,并收辑黄景昉之诗文与生平资料,以更全面展现其生命历程。
公元十四世纪末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所著《汉藏史集》内容广博,时间跨度较长,涉及地域广大,主要内容包括:瞻部洲大部分王统之提要、瞻部洲之地域及吐蕃历史上的氏族、印度王统、圣地于阗之王统、汉地之王统、木雅之王统、吐蕃之王统、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赤德祖赞及赤松德赞的历史、吐蕃医学的历史、吐蕃七良臣的事迹、刀剑在吐蕃传布的情况、茶叶的种类及鉴别好坏的知识、吐蕃地区驿站的设置及伯颜丞相的故事、桑哥丞相的故事、乌斯藏驿站支应办法、具吉祥萨迦世系简史、萨迦派各部弟子的历史、萨迦历任本钦和朗钦、夏鲁万户的历史、江孜法王的世系、达那宗巴的历史、南杰林巴家族的历史、达波噶举的历史、帕竹噶举的传承、帕竹万户的历任万户长、拉巴的教法传承、襄巴噶举的历史等。对研究西藏古代史,尤其是元、明时期断代
《藏历·因明·文献研究》由黄明信著
内容提要 本书讨论的是'人文的风土',即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了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特征,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并提出:'世界史必须给不同风土的各国人民留出他们各自的位置'的观点。论述周密,言必有据。
吕思勉著的《中国婚姻制度小史》的研究范围上至经史子集,下?近现代以来的法律制度,从最古老的“杂婚”时代到现代的男女关系,论列其变迁,了如指掌。其中,如古代女权之遗迹,同族不婚之起源,结婚年龄迟早之变迁,蓄妾之原,嫡庶之别,夫妇二字之最初的含义,等等,作者无不精心探究、详为考论。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以《矛盾论》这部经典著作为基础,结合学习与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点、难点和要点,关照当代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所做的伟大斗争、伟大实践与伟大工程的理论问题与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对这部马克思主义光辉经典进行细致地解说和导读,为广大干部群众精学精读、理解吸收、活学活用这部经典文献提供支持和指引。
明轩公子著的《玉树流光(南陈帝国兴亡录)》介绍:169年的南北朝历史中,享国只有33年的陈朝或许并不起眼,人们对它的印象可能还仅停留在那个吟唱着“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的荒唐天子陈叔宝身上。 然而,真实的陈朝绝非一个被胭脂水粉浸染的王朝,它是在刀枪箭雨中搏杀出来的,在很黑暗的时刻,陈朝顽强地保留了汉文化的火种,很终等到隋朝大一统,恢复汉家衣冠。 而作为陈朝始君的陈霸先,更是见证了那段狼烟四起的峥嵘岁月。正是他,将如同病夫一般的南中国从死榻上拉了起来,推翻了压在江南百姓身上的大山,维护了汉民族的尊严,让江南佳丽地以崭新的姿态傲立南方。 现在,让我们走近陈霸先,也走进陈朝这座尘封许久的金粉帝国吧!
本书介绍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取得的长足进步,是一部有价值的关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著作。通过诗书画三种艺术的联带关系、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雷特教授论中国艺术、改善中国博物馆的意见、布尔希曼教授近著中国宝塔、唐代壁画考略、改进校务情况及关于发展国画艺术培养、中小学艺术师资的意见、改进艺术教育案、改善艺术学校学制案、推进实用艺术教育以利建设案等。
本书从做大学教师的一般条件、备课与讲义、课堂教学、答疑、课程论文及考试、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史学专业本科教育实习、如何成为一名很好的大学教师七个方面,总结了作者在大学教授历史课的经验,指导大家如何教授大学历史课。作为一名历史学教师,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来例证。从书稿中,读者能时时处处感受到作为一名历史学教师的严谨,以及他对史料的看重和规范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