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日: 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是时,国势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一时间,中西学并立,文史哲分家,经济、政治、社会等新学科勃兴,令国人乱花迷眼。然而,淆乱之中,自有元气淋漓之象。中华现代学术之转型正是完成于这一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涌现了一大批学术各家与经典之作。而学术与思想之新变,亦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至今日,中华现代学术已走过百余年,其问百家林立、论辩蜂起,沉浮消长瞬息万变,情势之复杂自不待言。温故而知新,述往事而思来者。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之编纂,其意正在于此,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纳各学科学派名家名作,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新变,探求中华现代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系业已成为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不仅学术上出精品,而且注重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 历史学系的教学改革前后历时20年,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深化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改革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持,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因具开创性而获得1989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为了加强基础课教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9历史学系进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教学需求相配合,我系组织教师编写并出版了一套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教材。这套教材涵盖了历史学科各门主干课程的内容,基本满足了本科阶段历史学专业
《当代西方史学入门》是一部精炼可读的当代西方史学入门读物,重点介绍了当代西方,特别是20世纪以来欧洲史学的变化,讨论了当代史学关心的七个重要问题,即:历史学中的时间、材料与考证、研究尺度与范畴、历史与书写、历史与记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作者力图在探讨历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考察历史的观念、历史学家的实践和工作方式的演变,勾勒出一幅当代西方史学的素描图。《当代西方史学入门》将帮助读者了解西方史学的新进展,尤其是当代史学革新的重要发源地 法语学界的史学革新。
考寻史源,有二句金言:毋信人之言,人实诳汝。本书收录了陈垣先生1947年9月至1949年6月在辅仁大学讲授“史源学实习”、“清代史学考证法”课的教学日记和札记,以及李瑚先生的听讲笔记。取清儒史学考证之书,注重实习,因其所考证者而考证之,观其如何发生问题,如何搜集证据,如何判断结果,由此使后学者得正确的读史之法、引书之法、考证之法、论断之法。当时这两门课都以《日知录》为教材,内容可与陈垣《日知录校注》一书相互印证,互相补充。
本书探讨的是20世纪前半叶唯物史观传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全书从要点式、专题化、体系化三个层面对唯物史观传播形式的系统化演进进行了研究,进而分析了唯物史观由机械到辩证、由外来而本土的中国化趋势;同时,从史学目的论、历史阶段论、历史主体论、历史方法论角度对唯物史观与中国马克思主史学的理论探索进行梳理,并将其时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分为经济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辩证法的研究、中国化的研究四个阶段。从这些相对新颖的角度诠释了唯物史观传播是如何形塑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形态,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又是如何丰富了唯物史观研究。
《史学方法导论(精)》为傅斯年的代表作,不仅详细分析了各种史料的分析、鉴别与应用方法,而且强调了 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 的观点。另附其残稿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何兹全先生评价此稿 足以使傅斯年坐上20世纪中国史学大师的宝座,享有大师荣誉 。
史学是运用史料研究和描述人类历史以展示未来的一门学科,中国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先秦时期为史学的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一批对后世有诸多影响的史学专著。汉初至唐前期为史学地位的确立阶段,这一时期《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学作品相继出现,纪传体史书逐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中唐至明末为史学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中,《通典》与“三通”系列的形成,《资治通鉴》及其流派的演变,以及不断续修的纪传体“正史”,构成了中国史学发展的三大主干。清前期为传统史学回光返照阶段,这一时期官修史书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差不多覆盖了史部的各主要门类,显示着乾嘉时期史学的辉煌。晚清民初为史学裂变阶段,史学发展迎来了“史界革命”的新思潮
本书以时间为序,采取左为中国大事年表、右为外国大事年表的体例对比编排中外历史发展进程,直观形象,有助于读者:(1)了解和掌握在同一时间段发生的中外史事,特别是利于学生对比记忆来易于记住;(2)在同时段发展的对比中,发现中国文明何时领先于世界文明,何时落后于其他文明,深思民族发展的命运。
《人物志》是一部系统地阐述人才理论的典籍,也是一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汤用彤认为,从《人物志》中可以看出曹魏初期学术杂取儒名法道诸家的特点,“故甚具历史上之价值”。全书共三卷十八篇,三国魏刘劭所作,南北朝时西凉刘炳曾为之作注。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 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 正版,请放心购买!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湖南善化人。光绪八年中举,后绝意仕进,以讲学、著述终老。皮氏精治《尚书》,考证经文,彰显奥义,于“伏学”尤具畅微抉隐之功;兼攻“郑学”,深究古礼,疏通两汉今古两家经注传笺,一以扶翼西京微言大义之学;晚年融贯群经,创发大义,出入汉、宋、今、古之间,以其治学主张和成就,使今文义例之学、典制之学和经世之学融为一体,成为清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之一。《尚书大传》传为伏生所作,说解《尚书》,旁及他经,历代重视,辑佚注释者不绝,而至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集其大成。湖南大学吴仰湘教授致力皮锡瑞文献有年,点校《皮
本书编者博览古书诸经,分类总结概括,凡立八十八目,论说古书中造句特点、诠释方法、语言习惯、各种致误原因等,每说必详为例证,以明其意,使读者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果,为研读秦汉古籍之初学者之书。 俞氏因周、秦、汉三代之书,用词造句。与后世多有不同,抄传刊刻多有讹误,音义变易多有歧异,后人阅读、理解极为不便。深为古籍文献、古汉语研究者推重。有1956年中华书局校点排印《古书疑义举例五种》本。附四种皆为俞氏书出后补续之作。有刘师培《举例补》,杨树达《举例续补》,马叙伦《举例校录》,姚维锐《举例增补》,可补俞氏之末尽,正其失误。
这是一本评述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的书。书名冠以“提要”,是学习前人作目录书的传统而又有所变通,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需要。本书各篇体例是:起首说明有关著作的版本,其次约略介绍作者生平,而后以主要篇幅评述名著的内容和价值,末了简略地提及作者的其他著作。 说到名著,自应有其特殊的学术含义,即突出地反映某一史学思潮,彰显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者。20世纪的史学思潮大体经历了“新史学”的发端与延续、新历史考证学(时人亦称“实证史学”)的出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确立及其发展、新时期史学的恢复和兴盛等过程。本书的意图是通过评述所收入的已故史学家的101种著作,大致反映这一发展脉络。 编辑这本书,对我来说,实为一个学习过程。一次次阅读书稿,都会激起我追随这些名著的作者重温这百年史学的热情,于是不由
《书目答问》是晚清重臣张之洞(1837—1909)针对学子读书不知要领而编撰的一部指示治学门径的目录书。全书五卷,收书两千两百多种,按照经、史、子、集、丛书五类编排,大类之下再设小类,每类中依据时代先后顺序,著录书名、作者姓名、版本等;版本以当世习见为主;重要图书还撰有按语,指明阅读方法;书后附《别录》和《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本书是清代继《四库全书总目》之后一部影响优选的目录学著作。范希曾在保持《书目答问》体例的基础上,纠正了原书中作者、姓名、版本方面的一些错误,补充了1874年以后各书的新版本,增加了1930年前出版的与原书所收性质相近的图书一千二百余种。《书目答问补正》备受重视,开始在各种版本中占据主流地位。这次整理,以1963年中华书局影印本为底本,参校了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瞿凤起先生校点
公元十四世纪末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所著《汉藏史集》内容广博,时间跨度较长,涉及地域广大,主要内容包括:瞻部洲大部分王统之提要、瞻部洲之地域及吐蕃历史上的氏族、印度王统、圣地于阗之王统、汉地之王统、木雅之王统、吐蕃之王统、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赤德祖赞及赤松德赞的历史、吐蕃医学的历史、吐蕃七良臣的事迹、刀剑在吐蕃传布的情况、茶叶的种类及鉴别好坏的知识、吐蕃地区驿站的设置及伯颜丞相的故事、桑哥丞相的故事、乌斯藏驿站支应办法、具吉祥萨迦世系简史、萨迦派各部弟子的历史、萨迦历任本钦和朗钦、夏鲁万户的历史、江孜法王的世系、达那宗巴的历史、南杰林巴家族的历史、达波噶举的历史、帕竹噶举的传承、帕竹万户的历任万户长、拉巴的教法传承、襄巴噶举的历史等。对研究西藏古代史,尤其是元、明时期断代
辉格式的历史又称为“历史的辉格解释”,这一术语是由英国史学家巴特菲尔德首先创用的,它指的是19世纪初期,属于辉格党的一些历史学家从辉格党的利益出发,用历史作为工具来论证辉格党的政见,依照现在来解释过去和历史。《历史的辉格解释》1931年出版。作者指出,本书所讨论的是在许多历史学家中的一种倾向:他们站在新教徒和辉格党人一边进行写作,赞扬使他们成功的革命,强调在过去的某些进步原则,并写出即使不是颂扬今日也是对今日之认可的历史。作者认为,这种直接参照今日的观点和标准来进行选择和编织历史的方法,对于历史的理解是一种障碍。因为这意味着把某种原则和模式强加在历史之上,必定使写出的历史完美地会聚于今日。历史学家将很容易认为他在过去之中看到了今天,而他所研究的实际上却是一个与今日相比内涵完全不同的
内容简介 本书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正午时期)的第二部分,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近午时期)写作思路相同,是探讨伊斯兰历四世纪时期的科学、文学、艺术史的。如果时间许可,我还将编著第三部分(关于安德鲁斯)和第四部分(关于信仰)。因为在此时期,安德鲁斯的学术生活已臻于成熟,应当记载下来。也许读者会指责我们在这一册中没有像在前几册中那样逐字引用原文,然后得出结论。在这一册中,除个别地方外,我们都是先领会原文,然后概括其内容,而不是逐字引出原文。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大量的原始资料,详细考察并介绍了伊斯兰叫个主要教派——穆阿台及勒派、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在阿拔斯王朝后期的发展及各派之间的分歧,并对各派的主要教义、著名人物和文学做了充分的阐述。
四至六世纪的的中国处于历史上的南北分裂割据时期。北方是十六国北朝,南方是东晋宋齐梁陈。秦汉以来大一统的中国社会至此彻底走上分途发展的道路。较之东晋南朝,当时中国北方由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勃然兴起,呈现出尤为突出的民族重新组合和融合的景象。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及其史官史家们曾经就夷夏、家国和天人等事关皇朝久治长安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其间的流血斗争、是非曲折、以及大一统情怀,深深地印刻在当时的史学之上,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本书即围绕夷夏、家国和天人这三个主题,就当时北中国的史学和历史记忆的形成提出了视角独到的认识,以期阐明其上承汉魏、下启隋唐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书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关于比较历史研究的重要论文集。其中《论欧洲社会的比较历史研究》为马克·布洛赫史学著作中的名篇,是其全部著述中关于比较史学方法论的最集中的表述,其中提出的比较历史研究所运用的方法及遵循的基本原则,展示了他关于比较历史研究方法论的深思熟虑,被认为是关于“比较史学”的经典之作。另一篇《比较史研究中的法国与德国侍臣阶层问题》是布洛赫实践其比较史学研究理论的一个典例。前一篇讨论理论与原则,后一篇是实践其比较研究思想的具体研究案例。
《黄鹤楼沧桑》通过史话的形式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黄鹤楼,让读者全面了解黄鹤楼的身世,深层次地体验黄鹤楼深厚的文化内涵。既然是史话,就不同于介绍性的旅游宣传册,也不同于研究黄鹤楼的学术性著作,而是以黄鹤楼的历史为主线,阐述黄鹤楼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展示黄鹤楼的文化魅力,让读者与黄鹤楼进行深层次的交流。黄鹤楼不仅是武汉的城市名片,还是武汉人民心目中的历史文化建筑坐标,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文化旅游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何在满足大众文化旅游需求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成为当下旅游界和文物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只有认识到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和对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人们才会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解读黄鹤楼有着其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是法国 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关于比较历史研究的重要论文集。其中《论欧洲社会的比较历史研究》为马克·布洛赫史学著作中的名篇,是其全部著述中关于比较史学方法论的 集中的表述,其中提出的比较历史研究所运用的方法及遵循的基本原则,展示了他关于比较历史研究方法论的深思熟虑,被认为是关于“比较史学”的经典之作。另一篇《比较史研究中的法国与德国侍臣阶层问题》是布洛赫实践其比较史学研究理论的一个典例。前一篇讨论理论与原则,后一篇是实践其比较研究思想的具体研究案例。
本书主要介绍了武昌历史上的著名老建筑以及老建筑里发生的故事,分为辛亥遗址、红色遗址、公共建筑、学校建筑、宅邸民居、工业建筑和宗教建筑等七类,通过历史、形态与文化考察的方式,尝试性地对武昌近代城市历史中的政治、工商业、文化教育、金融经济、行业设计与市井生活进行梳理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