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作者围绕 历史 历史学 中国历史 等核心词汇高屋建瓴,结合普通读者熟悉的多个案例深入浅出地呈现了一个学科的精彩面貌。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是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新作,其内容是《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等著作的知识论基础。作者通过人类生态、本相/表相、认同/记忆、文本/情境等概念,提出一种由表相(文本、图像、电影、社会事件等等)认识社会现实本相的分析法。这是一种结合多种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研究,作者称之为 反思史学 。同时也是作者作为历史学家对史学的反思。作者希望读者/研究者能因此练就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看透被典范知识蒙敝的真实世界及其历史变化过程,对外在世界有真实体认,以及反思与反应。
知识的历史是什么?这本引人入胜的小书揭示了知识史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与科学史、思想史、知识社会学和文化史的区别。著名文化史家彼得 伯克首先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印度、东亚、欧洲、美洲和伊斯兰世界)广泛撷取范例,讨论该领域学者关注的核心概念,继而梳理了"信息"转变为"知识"的"加工"过程,后指出了当前该学科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并尝试为之提供解决的方案。本书对于所有学习历史和人文学科的学生,以及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都是的。
历史是什么?历史学研究什么?历史和历史学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自身有什么帮助?为什么历史学在当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历史学的未来何在? 本书围绕 历史学为什么重要 这一主题,探讨了历史学学科的基本问题,适于对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我要从世 看 ,再从 看世 。 围绕这 发端, 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 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 传记 。作者跳脱出 文化内 演变的叙述,以 大 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 互动重新归纳排列,再现了 大地上人 、族 、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五千余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 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 ,以及 如何应对来自世 之冲击的细 分析,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 今,并将绵延 在的核 与奥秘,以赤子之 瞻见了 个有根底、有方向的 。
结束十六国纷乱局面的拓跋鲜卑,是怎样从落后状态乘时崛起,担当了开启北朝,从而孕育隋唐的历史任务?本书作者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但他不是在传统北魏史的框架内,而是以北魏建国之前的代北时期为焦点、包括北魏时期的框架内,去探求拓跋部所体现的历史意义。他以敏锐深邃的史学眼光,论证了拓跋在与代北乌桓共生的百余年中发育成长,并从此积累了经验和力量。拓跋珪用野蛮手段建立残酷悖伦的子贵母死制度,暴力离散母族、妻族部落组织,巩固了拓跋君权和北魏政权,把拓跋部落联盟带进文明社会,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拓跋珪的野蛮手段使拓跋部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也留下了后遗症,以致后人不知道把拓跋史诗中充满野性的历史素材如何裁剪成皇帝认可的体面的国史。北魏国史大狱之兴以及北魏史学不振,根源盖出于此。书中发表“猗卢之
《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辑录了田余庆先生在书名断代范围之内的十九篇文章。这些文章,如《说张楚》、《论轮台诏》等,一般写在1979-1989年之间,少数文章定稿稍晚一点,但内容是在这十年之中酝酿的。有两篇写得较早,即《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与其他文章在观点上有承袭或照应之处,所以经删节后也选收进来了。最后两篇文章,即《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和《消除“代沟”,共同前进》,则是为了保存转折时期思想的一点陈迹,纪念上世纪那个“活泼泼”的八十年代,而收录进来。
《新史学》系美国著名史学家詹姆斯 哈威 鲁滨孙的代表作,书中作者提出了要用综合的多种因素的观点来分析□□,冲破以政治史研究为中心的传统,扩大□□认识的视野,强调□□研究的功用在于通过□□了解现在和推测未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新史学》于1920年代由何炳松译成中文,何氏翻译此书的目的,是认为《新史学》中反映的史学思想, 是很可以做我们中国研究史学的人的针硅 。作为*部系统介绍西方史学理论及方□□的名著,《新史学》对 五四 以来中国史学现代化建设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如何成为中国?它的认同基础是血缘,国界,还是文化?刀剑划开疆界,衣食却互相流通;儒家、佛教、道教混合;民族融汇……这些原本散漫复杂的文化,如何逐渐汇流并形塑出一个叫“中国/华夏”的国家?今后,这一共同体还能吸引原来成员的后代,继续被认同为身心归属吗?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华夏/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全书没有铺陈细节,没有繁琐论证,以大历史视野,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在全球化时代,如能审察自己的族群认同原则,就不会轻易被偏狭的族群狂傲挟持,迷失方向。
《历史知识与历史谬误:当代史学实践导论》关注历史学家对于过去知道什么以及知道多少,通过严谨的论证和生动的案例分析,探讨了一系列历史认识论问题:史学编撰中的叙事、客观性、记忆问题,史学写作的任务,历史研究中的一致性,如何避免史学谬误等等,是作者对于历史知识的局限及条件的理论思考。作者对从希罗多德以降,至当代史学大师的历史认识论实践加以反思,对史学入门者及历史从业者都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共收录黄朴民先生解读历史风云人物的文章四十六篇。其中,部分文章曾于不同时期发表在各大报刊杂志上,部分文章为作者新作。文集中每个历史人物都单独成篇,结集时,根据主题将文章分为六个板块:先哲的睿智、国士的卓识、王霸者的多张面孔、历史的镜鉴、才性离合、英雄的命运。收录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如先哲有老子、孔子,国士有韩信、诸葛亮,帝王有春秋霸主、也有厚实明君,文臣有邓禹、羊祜,武将有岳飞、哥舒翰。作者解读历史人物,不仅从人们熟知的方面入手,还格外注意揭示历史人物不为人们所注意的其他面向。如论及汉代大儒董仲舒,作者并没有从董仲舒确立儒家正统地位的贡献切入,而是重在论说他所提出的 天人合一 ,旨在假神权限制君权,这在封建社会,纯粹是异想天开。再如论及岳飞之死,除了提到 主战 主和 的
《中国史学史研究入门》以“历史学研究入门”丛书的统一体例为基本框架,以回顾中国史学史的学科历史、阐述中国史学史的学科特点、归纳总结中国史学史学科的重点专题领域和学术前沿问题、强调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展望中国史学史研究趋向、概述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文献、介绍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点参考书及相关学术资源为主要内容。本书的特点在于,在把握住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外学者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史学界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前沿动态,准确清晰、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入门知识,力争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均写出新意,力争使本书成为本专业研究生及相关专业学生及教师的案头书。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史学史》原名《中国史学史教本》,它自出版以来,便被多数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用作教材。后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把此书收入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和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系列,予以重版,将原书中的 教本 二字略去,并对全书做了进一步的校对。这部由众多知名史学家参与编写,由白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材包含了众多人的心血和对中国史学史的贡献,是一部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中国史学史教材。
尽管历史学家很早就开始探讨历史人物的感受,但直到最近二十年,他们才找到系统化处理这一话题的方式,即情感史的研究。情感史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念,也带来更多反思。 本书是由两位情感史研究先驱合著的简明导论。全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情感史的缘起、理论、方法、意义,并穿插了诸多生动有趣的案例。不仅说明了情感史的基本研究对象和流派,还讨论了情感史与神经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广泛交叉和应用。任何对情感的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将发现这是一本的、引人入胜的入门指南。
南怀瑾先生关于《史记》重要篇目以及司马迁写史之深意的讲述,透彻而珍贵,对于现代人认知中国历史乃至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对于南师讲述史记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章介绍司马迁写史的独特奇绝之处;第二章对于史记重要篇目的解密阐述;第三章介绍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史。本书方便传统文化爱好者更加深入地领会《史记》背后的深刻见解,更深层地领略读史的重要意义,且能古为今用,提升智慧洞察力。
本书由威廉·弗卢塞尔的二十篇演讲稿和一种“使用方法”组成。弗卢塞尔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学、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细微之处,洞察到装置“化人为物”的机制及其引发的事关人类存在的空前危机。他提醒人们警惕装置对社会生活的入侵,并探索了人类在装置化的后工业社会中获得解放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弗卢塞尔呼吁人们停下匆忙迈向文明之深渊的脚步,重识爱、艺术与共在的力量,绕过行将失控的装置化体系,打破异化的象征符号,最终回归人类自身。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作者围绕 历史 历史学 中国历史 等核心词汇高屋建瓴,结合普通读者熟悉的多个案例深入浅出地呈现了一个学科的精彩面貌。
本书追溯了脚注的本质和起源,将以往零散的研究线索编织成一部历史,这是一段少为人知却又趣味纷呈的旅程,充满了未可预期的人文和思想意趣。脚注不是如一些历史学家所以为的那样一以贯之或者值得信赖;也并非是另一些历史学家所抵制的自负不凡、独裁专断的花招。脚注是由一个成分多样且又天才颖悟的人群创造出来的产物,在这个群体中既有哲学家也有史学家。脚注的发展变化历时甚久、波折重重,它的故事将一缕新的光芒照向了史学史尚未被述及的部分中很多幽暗的角落。
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青椒之困”——当年轻博士顺利毕业,走上讲台正试图大干一场时,猛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兼职的讲课机器——捧着早已被规划好的课程大纲教授通识课程,照本宣科下拿着居于大力度优惠水平线的时薪,按课缔结的一纸合约无法给出任何保障——非升即走是常态,而长聘教职则遥不可及。 数以百万计的名校博士以“兼职教师”的头衔为开端,走入了高等教育“按需而定”的新生态循环,能否在激烈竞争中杀出重围获得长聘,他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作者赫布·柴尔德里斯自身即是一位徘徊在象牙塔和学术流水线之间的失意博士,他以最切身的经历为我们带来了最真实的观察。
" 司马光以十九年之久,合三四人之力,撰成巨著《资治通鉴》。其用力之勤、网罗之富、取舍之慎、叙事之明、议论之精,为后世所称道,遂成一专门之 通鉴学 。 本书为近代 通鉴学 集大成之作。作者先上溯编年体史书之源,进述《通鉴》之编纂经过、助修诸人与编集程法,再论《通鉴》之史源、史学、书法,及其枝属与后继。*后,在全面总结《通鉴》得失的基础上,提出编年史改造方案。作者既存旧学之根底,而无其偏狭迂执,又得新学之神髓,而未尝苛求古人。全书述论精到,不拘囿固见,不强辟新说,多为史家持正之谈。 "
尽管历史学家很早就开始探讨历史人物的感受,但直到最近二十年,他们才找到系统化处理这一话题的方式,即情感史的研究。情感史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念,也带来更多反思。 本书是由两位情感史研究先驱合著的简明导论。全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情感史的缘起、理论、方法、意义,并穿插了诸多生动有趣的案例。不仅说明了情感史的基本研究对象和流派,还讨论了情感史与神经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广泛交叉和应用。任何对情感的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将发现这是一本的、引人入胜的入门指南。
西方史学史(第4版)系统阐述起自古希腊迄至现当代的西方史学,纵贯西方古典的、中世纪的、近代的和现当代史学的发展历程。 古典部分,阐述古代希腊罗马史学及其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中世纪部分,阐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前的史学,并对其作出历史评价;近代部分,阐述西方各国史学的发展演变,涉及各种史学流派与思潮;现当代部分,阐述20世纪的西方史学,主要是西方新史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在当代的新趋势。 本书留意考察西方各个时期的史家、史著、史学思潮和流派等,以揭示西方史学的新陈代谢,突出史学思想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