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当代历史研究论文集,全面反思与阐释了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作者还提出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 中层理论 ,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古史辨是改变近代中国史学气候的一个晴天霹雳。本书把古史辨运动当作近代学术思想发展中一个历史现象来描述,主要探讨了运动何以会爆发、以什么样的风貌出现、带来什么影响等近代思想史问题。本书认为,导致该运动产生的 关键性的因素是清季今文家的历史解释,而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思想学术环境尤为重要,顾颉刚个人的\"冲天一击\"则是运动的触媒。此外,本书也考察了三个层面的问题: 个层面:思想家们原来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这些想法与他们生活于其间的思想传统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思想家们真正做到了什么;第三个层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家们的实绩产生了什么影响,及后来的人怎样去理解其作为。在描述历史现象时,本书对\"心理事实\"与\"历史事实\"加以分殊,认为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历 造成巨大的影响,在
内藤湖南的卓越学风特点之一,就是擅长把握总体的历史。例如,今天所谓 唐宋变革 的观点就是他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首唱的。这也是他所创立的中国史时代分期说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 唐宋变革 论即便在今日,仍然是世界学界所讨论的对象。 《中国史学史》在他的庞大著作之中,可谓名著中的名著。对于本书这种惊人的工作,湖南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呢?不用说这与湖南对于中国学术出众的知识,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非凡见识是分不开的,进而应该加上一点,即还有他与中国文化之间关系的特殊方式。他认为东方史(包括朝鲜、日本在内的东亚史)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也就是说,他是把自己的史学也作为中国文化发展之一环的。在他那里是没有今日这种根据中国、日本等等近代主权国家进行划分的意识的。湖南自己也是将自己置身于东亚这种文
本书是一部法律史领域研究性犯罪问题的经典之作。书中运用了唐代以来的大量法律史文献,聚焦清代社会中寡妇、娼优、雇工、乞丐等底层人物,用比较史的眼光对性行为管制、寡妇守贞、“光棍例”、“卖娼”等问题进行分析,还原真实案例,展现了微观视角下的平民婚姻,以及女性短缺、妇女歧视等现象。 作者将性别史、法律史和社会史等不同研究进路熔为一炉,将性犯罪与法律问题进行宏观考察,探讨了清代对性行为和性观念的规制与引导。书中案例生动鲜活,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语言流畅,展示了一个复杂且富于动态变化的中华帝国晚期社会。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增订本)》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忠礼所著。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介绍自先秦至清代的各类史书,以及各种虽不是史书,但保存了很多历史资料的书籍和文字材料。下编介绍史料致误的情况,以及如何运用版本目录、标点校勘、年代避讳、声韵训诂等知识来检索史书,鉴别和利用史料。本书既有知识性,又有实用性,很适合大学生研究生使用,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使用。原书曾于2004年由本社出版,是"浙江大学人文学术丛书"的一种。出版后市场反应良好,曾在某些高等学校历史系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原书早已售罄。今由作者对本书做了修订,质量有进一步提高。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本书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全书主要围绕对现代中国形成过程的重新认识问题,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书写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展开研究。作者从全球史的视角,着眼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和政治认同三个要素,全面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全书视野宽广,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对于试图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精彩著作。
本书旨在针对历史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与重要研究趋势进行分析,以此提供给学界进行参考。 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十个热门及前瞻议题:一、情感史;二、阅读史、书籍史与出版文化;三、文化相遇;四、历史记忆;五、 史视野;六、帝国与 ;七、环境与历史;八、科学、技术与医疗;九、新史料与历史书写;十、大众史学与公共史学。 历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需要不断地被认识。 西方学界习惯每十年就要进行一次学术的回顾与讨论,同样,本书所秉持的这一宗旨,无疑将对我们继续研究历史有所裨益。整体的走向与趋势,既让后来的治史者心中有数,也让我们在回顾的过程中,看到历史学研究发展的脉络,为史学研究提供新门径。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勾画了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以家族兴衰之现象透视中国历史之规律,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史与家族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突破既往“政治集团”与“党争说”的分析范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对魏晋之际的政治过程作了细腻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考察了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梳理还原了其间错综复杂的政治人事关系,探究这一社会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在现今魏晋隋唐史研究领域,仇鹿鸣算得上是极为突出的学术新锐,本书自2012年出版以来,广受好评,不断重印也显示了此书的市场号召力。
本书集中收录作者研究中古时代与内亚各人群有紧密关联的各种名号的文章。通过分析这些内亚名号的结构、功能、语源、应用及流变,整理传统文献中某些难以理解的汉字音译语词,使它们发挥揭示历史复杂面向的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安阳所见的商代社会、安阳之外的商文明、商与古代世界三部分,内容涉及:安阳和王都、自然和经济资源、商王朝及其统治机构、郑州商城、安阳和郑州以外的商代考古等。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到人类早期文明 形成的历史, 考古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巴里·坎利夫爵士盛赞本书:“历史就应该这么写!”这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政治学家、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的 著作,全书以大历史的纵横视野探究了人类社会早期 的深层历史,主要关注两河流域也即美索不达米亚的初民 ,必要时也纳入了对古埃及文明和古代中国的比较分析。这是斯科特集毕生功力,综合考古学、生物学、环境史、人口学等多学科的 研究,所写作的人类早期 的文明史。本书既有跨越数千年、游走多个人类早期文明的恢弘视野,同时又随处可见严谨、细致、令读者拍案叫 的分析,对人类早期 的形成这个文明史的大问题,书中提出了若干 颠覆性的观点,并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论证。
书号:9787543235571 书名:格致人文 史学导论:历史研究的目标、方法与新方向(第7版) 定价:95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暂无内容简介。。。。。。
亚洲的历史是由水域塑造的历史。在《奔腾不息:雨、河、岸、海与亚洲历史的塑造》一书中,历史学家苏尼尔·阿姆瑞斯通过亚洲的雨水、河流、海岸和海洋的故事,以及试图控制它们的气象观测员、工程师和农民的故事,重新审视了亚洲的历史。从印度的角度来看,他展示了对水的梦想和恐惧如何塑造了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的愿景,激发了人们通过水坝和水泵重塑自然的努力,并扭转了国家内外的紧张关系,为读者思考亚洲历史进程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启发。
动荡年代,生命如此短暂,哪怕高门贵胄,死亡一来,也要“顾万物而遗恨,收百虑而长逝”,终于“扃幽户以大毕,泝玄阙而长辞”(陆机语)。一千多年后,终于会重启那扇“幽户”,面对灰烬式的遗存,还能不能读出曾经有温度的生命历程,来不及完成的人生遗恨?本书将“归葬”视为中国文化“个案”,以六朝为背景,去理解中国人在终极安顿途中的文化再造:一项习以为常的“传统”如何被遗忘、被更改、被选择性保存?旧观念旧习俗对新社会的权力秩序、个人身份建构会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人文化逻辑中的个体自由与家国想像如何产生与演变?
朱希祖是现代著名史学家,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他较早地倡导开设中国史学原理及史学理论等课程,并讲授 中国史学概论 ,在中国史学史的早期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中国现在史学领域不能绕过的一位重要学者。本书辑选朱希祖作品中与史学史有关的文章,收录自50年代以来从未出版的、朱希祖zui重要的作品之一《汲冢书考》,并约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汉学家夏含夷教授一篇关于汲冢书的文章作为序,与当年朱希祖的文章遥相呼应,全书将展现出中国现代史学的建立、初期发展,以及朱希祖个人对于史学史的理论与思考,是一部优秀的史学理论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实证主义史学史选集。
《总论卷》为《中国史学思想会通》总纲,在总结各卷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史学思想的全貌、成绩及发展趋势、走向与特点等作出了论述,讨论了中国民族史学思想在当代史学理论上的贡献,瞻望历史学的前景,思考未来中国史学发展走向。主要论述的内容包括史家修史的主体意识与修史理论、史学二重性与史书的编纂、四部文化与史学的关系、博学传统与史学思想、历史学的属性与功能、民族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史学等。
《历史思维论卷》从哲学思维高度上,讨论中国史学的特点。全面分析传统历史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讨论象思维、意象思维在历史解喻上的意义,具体论说历史研究中的天人联系的整体思维、历史运动的通变思维、 成一家之言 的创新思维、类例思维等,从而对中国史学治史的优良传统和方法,给以理论的说明。书中还对近代思维的发展以及在全球化趋势下历史思维研究的诸多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全书阐明了思维的研究对于认识传统史学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中外史学比较寻找到重要的切入点。
本卷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经学与史学的关系及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这一时期是史学自经学中分离并不断稳固自立学科地位的关键时期,经学的变化与史学的发展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不断从玄学和佛学中汲取营养,儒学、佛学和道家融会互通;史学则亦经亦史、半经半史,体现了经学对于史学的思想统摄和史学对于经学的精神依附。隋唐时期为适应大统一的政治需要,倡导儒、释、道三教并重,逐步实现了从汉学到宋学的承接转变;史学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途发展的基础上,离经自立并成为与经学并立的学科门类,史次于经、先于子的格局,在隋唐时期固化和定格。同时,史学也日渐摆脱与文学的纠缠,凸显自己的学科属性,巩固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实现了转折和创新。
本书是克罗齐历史学理论的代表作,根据2007年克罗齐著作国家版修订(或译出)。上编探讨历史学的理论,首先严格区分历史和编年史,进而划清真历史和形形色色伪历史(语文性历史、诗性历史、演说性历史、实用性历史、倾向性历史)的界限,并提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的著名论断。下编回顾历史学的历史,从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实证主义史学,直至19世纪 新史学 。此外,还收录涉及书中理论要点的札记和评论23则。该书思想深邃、语言生动、影响深远,是兼具理论性和可读性的西方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