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关于《史记》重要篇目以及司马迁写史之深意的讲述,透彻而珍贵,对于现代人认知中国历史乃至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对于南师讲述史记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共分为三部分: 章介绍司马迁写史的独特奇 之处;第二章对于史记重要篇目的解密阐述;第三章介绍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史。本书方便传统文化爱好者 加深入地领会《史记》背后的深刻见解, 深层地领略读史的重要意义,且能古为今用,提升智慧洞察力。
本书为当代历史研究论文集,全面反思与阐释了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作者还提出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 中层理论 ,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中国史学入门 顾颉刚讲史录》文如其名,是研究中国史学的重要入门作品。本书为1965 1966年间,顾颉刚老先生在北京香山疗养院为何启君先生讲解历史的笔记,顾老的学生兼助手王煦华先生做了详细校订。 因是讲课笔记的整理稿,本书的特点明显:其一,本书考订难度大、编校要求高。顾老讲课时手边参考书少,凭记忆而来的讲解多,难免有记不准之处,何老听记也难免有不准之时。因而,王老从历史专业角度的考校、修订是不可或缺的,此外,编辑对讲稿中的书名、人名、地名、史实等错漏之处的修订也十分必要。其二,本书深入浅出,是史学入门经典。顾老创建 古史辨 派,尤擅考据,自称 在工作岗位上向来只是用显微镜 ,这次讲史囿于资料只好用 望远镜 。这样,不仅是从大处着手、以概论的方式讲解,使得顾老平生所学串成一个体系,而且通俗易懂、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顾全大局”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
古史辨是改变近代中国史学气候的一个晴天霹雳。本书把古史辨运动当作近代学术思想发展中一个历史现象来描述,主要探讨了运动何以会爆发、以什么样的风貌出现、带来什么影响等近代思想史问题。本书认为,导致该运动产生的 关键性的因素是清季今文家的历史解释,而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思想学术环境尤为重要,顾颉刚个人的\"冲天一击\"则是运动的触媒。此外,本书也考察了三个层面的问题: 个层面:思想家们原来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这些想法与他们生活于其间的思想传统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思想家们真正做到了什么;第三个层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家们的实绩产生了什么影响,及后来的人怎样去理解其作为。在描述历史现象时,本书对\"心理事实\"与\"历史事实\"加以分殊,认为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历 造成巨大的影响,在
内藤湖南的卓越学风特点之一,就是擅长把握总体的历史。例如,今天所谓 唐宋变革 的观点就是他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首唱的。这也是他所创立的中国史时代分期说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 唐宋变革 论即便在今日,仍然是世界学界所讨论的对象。 《中国史学史》在他的庞大著作之中,可谓名著中的名著。对于本书这种惊人的工作,湖南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呢?不用说这与湖南对于中国学术出众的知识,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非凡见识是分不开的,进而应该加上一点,即还有他与中国文化之间关系的特殊方式。他认为东方史(包括朝鲜、日本在内的东亚史)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也就是说,他是把自己的史学也作为中国文化发展之一环的。在他那里是没有今日这种根据中国、日本等等近代主权国家进行划分的意识的。湖南自己也是将自己置身于东亚这种文
本书是一部法律史领域研究性犯罪问题的经典之作。书中运用了唐代以来的大量法律史文献,聚焦清代社会中寡妇、娼优、雇工、乞丐等底层人物,用比较史的眼光对性行为管制、寡妇守贞、“光棍例”、“卖娼”等问题进行分析,还原真实案例,展现了微观视角下的平民婚姻,以及女性短缺、妇女歧视等现象。 作者将性别史、法律史和社会史等不同研究进路熔为一炉,将性犯罪与法律问题进行宏观考察,探讨了清代对性行为和性观念的规制与引导。书中案例生动鲜活,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语言流畅,展示了一个复杂且富于动态变化的中华帝国晚期社会。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增订本)》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忠礼所著。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介绍自先秦至清代的各类史书,以及各种虽不是史书,但保存了很多历史资料的书籍和文字材料。下编介绍史料致误的情况,以及如何运用版本目录、标点校勘、年代避讳、声韵训诂等知识来检索史书,鉴别和利用史料。本书既有知识性,又有实用性,很适合大学生研究生使用,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使用。原书曾于2004年由本社出版,是"浙江大学人文学术丛书"的一种。出版后市场反应良好,曾在某些高等学校历史系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原书早已售罄。今由作者对本书做了修订,质量有进一步提高。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本书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全书主要围绕对现代中国形成过程的重新认识问题,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书写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展开研究。作者从全球史的视角,着眼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和政治认同三个要素,全面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全书视野宽广,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对于试图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精彩著作。
张聪所著的《行万里路(宋代的旅行与文化)/新史学译丛》很好地利用了宋代官方材料和宋人游记、笔记,深刻地剖析了旅行在宋代文化及地方史上扮演的重要地位。作者结合旅行文学书写与旅行实作历史,认为宋代在创造与维持一个士大夫精英集团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丰富的旅行经验,强化了宋代精英作为国家政治、社会与文化领袖的地位。
本书旨在针对历史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与重要研究趋势进行分析,以此提供给学界进行参考。 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十个热门及前瞻议题:一、情感史;二、阅读史、书籍史与出版文化;三、文化相遇;四、历史记忆;五、 史视野;六、帝国与 ;七、环境与历史;八、科学、技术与医疗;九、新史料与历史书写;十、大众史学与公共史学。 历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需要不断地被认识。 西方学界习惯每十年就要进行一次学术的回顾与讨论,同样,本书所秉持的这一宗旨,无疑将对我们继续研究历史有所裨益。整体的走向与趋势,既让后来的治史者心中有数,也让我们在回顾的过程中,看到历史学研究发展的脉络,为史学研究提供新门径。
本书共分三编,**编讲的是史料学理论问题。第二编是中国古代史史料介绍。第三编是关于史料的研究和应用问题。全书力图从体系、结构到内容、方法作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本书为高等学校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编写的一部教材。
本书为研究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的学术专著。在朝鲜成为清朝藩属国后,朝鲜王朝王室、儒林士人、明遗民后裔仍崇祀明朝三帝、暗中遵用明朝正朔、撰修明史。本书即以这一问题为中心,结合朝鲜历史上正统观、慕华观、事大观、华夷观等主流文化心态的阐释,系统全面地论述了17-19世纪,自号“小中华”的朝鲜王朝尊周思明的渊源、表现,重新解释了清朝时期的中朝关系。全书主体分为七章,首章绪论,次章论述朝鲜王朝对明、清两朝不同的文化心态,第二至六章具体探讨朝鲜王朝尊周思明的表现,后一章则分析清朝对朝鲜尊周思明的感知与应对。著作既弥补了朝鲜尊周思明问题系统研究的空缺,又增加了对传统中国与周边宗藩关系的解析,开启了重新检视朝鲜史及中朝关系史的新视角。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中国史学发微》汇集钱穆有关中国历史、史学和中国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演讲与杂论,既对中国史学之本体、中国历史之精神,乃至中国文化要义、中国教育思想史等做了高屋建瓴、体大思精的概论;又融会贯通地对中国史学中的 文与质 、中国历史人物、历史与人生等具体而微的方面做了细致而体贴的发疏。
本书是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蓝勇近年来发表的历史地理学术论文合集,涉及历史地理与生物、天文的跨领域研究,历史地理与古代经济发展研究,古今地名、历史人物故居现象研究,历史地理与资源、生态发展跨领域研究,古代科技与生产力研究等领域研究。作者在研究以上问题时,开创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提炼出了属于中国历史地理的“话语”,如乡土历史重构、地域泛化、干涉限度差异、科学的历史与文化的历史等,都值得推广和传播。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勾画了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以家族兴衰之现象透视中国历史之规律,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国史学发微(新校本)》系钱穆先生对历史精妙处进行阐述分析之作,对中国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民族性、历史与人生等重要问题阐幽发微,屡发新见,乃史学爱好者以及专治史学者之作。
在三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谁能率先掌握先进技术,就能取得阶段性领先,甚至灭掉其他竞争者。因此,从地缘角度写一部人类史,不仅是复盘人类的进化历程,展示各有所长的诸多文明,比较东西方的成败优劣,更是要寻找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以及那些关键的技术节点,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向。地图上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段故事都会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是什么让人类可以突破血缘纽带,实现社群扩张,团结更多人?这带来的不仅是内
晚清民国学术名家辈出,佳作如云,既有研究还相当不够。《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从具体历史情境出发,关照到文本的前后左右,论述由整体而具体,从宏观落脚细部,对于近代中国新史学、学术目前的道统与派分、社会学人类学对史学的影响有深度剖析,对于当时的学术交往、学会活动与学术争论也力求和盘托出,文笔简洁有力,让人在历史的繁复之中领略学术与学人的魅力。著者所揭示的学术史研究路径,无疑也给人相当启发,值得有心人细心揣摩。
我们为什么会长智齿? 患近视的人为何越来越多? 为什么在进入农业社会之后,才爆发了瘟疫? 肥胖、亚健康、患糖尿病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 年轻时体力活动不足为什么会导致骨质疏松? 给接触的一切物品消毒能保障健康吗? 更长寿一定更健康吗? 如果人体进化的根本驱动力对生存环境的适应,那么为什么人类还会患上2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威胁人类生存的疾病呢? 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以进化生物学的视角,回溯了过去600万年人体的进化历程。他提出了“失配性疾病”的概念,比如2型糖尿病、近视、二型糖尿病等。“失配性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体的许多特征都适应我们进化所经历的环境,但不适应我们通过文化创造的现代环境。 利伯曼在《人体的故事》中呈现了他多年来针对人体进化展开的深入研究,详细讲述了农业革命
本书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经典著作,立足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的普遍规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质特征。
本书为新史学第16辑,共收录文论14篇,分 比较视野 清与奥斯曼比较 比较视野下的清朝 奥斯曼帝国研究 史学理论 五个专栏,解读和论述在比较研究视野下清朝与奥斯曼帝国是研究的现状和主要成果,这些文章均出自国际史学界一流学者,研究成果代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清史研究者而言,通过两个帝国的比较研究,开拓了视野,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年由听讲者随堂笔记,意欲汇集各本成一讲义,乃其事甚难。则所记详略互异,并有共同所缺,欲为补人,亦复追忆无从。第二年仍开此课,戴生景贤来旁听,携一录音机,堂下照收录写出,由我删减,遂成此稿。故此稿乃一年之讲堂实录。每堂必标一讲题,然亦有前讲未毕,后讲补述,此稿皆一仍其旧。亦有前后所讲重复,并有二忌反复申明,辞繁不杀,此稿均不删削。亦多题外发挥,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