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系年》系钱穆先生学术生涯中的里程碑之作,一部给诸子学研究带来新气象的专著。全书通过分析先秦诸子的著述,并通过引证大量史料和史书,对自孔子至吕不韦的先秦诸子们的生平事迹、学术渊源、各家思想流变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一一进行考证,从而订正了司马迁《史记》以及后人有关先秦诸子论述中的伪误之处。本书有助于廓清先秦诸子思想发展演变的真实脉络。
元中国时代大致范围在公元前2300年 前1800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观察,公元前2300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这一年 位居长江下游流域、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废弃,影响盛及千年的良渚古国毁于一旦。但同时,在偏僻的西北地区,位处黄河上中游交界地带、面积达400万平方米的石峁古城横空出世。最重要的是,在地处黄河中游的晋南地区,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已经完全具备国家初级形态的陶寺城址,在 这一年 也同时降临到华夏大地上。 作者利用考古学最新研究成果,借鉴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论证了元中国时代 和谐万邦 的治国外交理念及礼乐文化滥觞、民主禅让制确立、敬天祭祖文化和玉文化进一步发展, 中国 中原 概念的形成等,全书可谓叙事宏大,蔚为壮观。
由童书业所著的《春秋史》是一部将正史体裁、纪年体、纪事体、政书及会要体、杂考体等体裁写作之长融会而创的一种分章综述的断代史新体裁。它又是一部将极深奥繁复的考证化为极通俗浅显的白话文写出之作。文中甚而将古文古诗皆译作白话文。吕思勉先生在此书序言中说: 鄞童君丕绳,笃学好古,于乙部书尤邃。年来专治春秋史,其所得,成此一编。其体例极谨严,而文字极通俗。征引古书,率多隐括其辞,出以己意,盖今世史家之例然也。
《国史通鉴》*部《天下大势:远古先秦卷》共二十五讲,从中国远古时代三皇五帝、尧舜禹禅让开始,到夏商西周朝代更替和春秋战国的风云变幻,至秦始皇统一中国止,择取其间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讲述,分析得失,以史为鉴。严谨的学术态度、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是本书的基本特点。
郑国(公元前806一前375年),姬姓,始于两周晚期周王室分封在陕西华县的郑邑,后随周王室东迁中原,侵吞弱小,在新郑立国。郑国是一个极其特色的诸侯国。春秋初年,郑国凭借与周王室近的血缘关系,国君继续连任周王室卿士,常以王命讨不庭,在周王朝逐渐式微的年代,率先揭落了王室的神圣面纱,开启了春秋称霸的先河,被视为春秋小霸。但之后其迅速陨落,沦为大国争夺讨伐的对象,于战国初年便为韩国所灭,成为中小国家中较早灭亡的一个,个中原困是值得人们深思的。《BR》 本书以郑圄发展过程为主线,运用大量翔实的史料再现了郑国辉煌又屈辱的历史,分析了其表象后的深层原因,并和其他小国相映照,揭示了弱肉强食大时代背景下小国的悲惨命运。另外,本书还挖掘、研究了郑国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郑国是当时华夏文明的先进代
《中华国学百部》6元本系列丛书贯穿着“海纳百川成其大、通流万卷始于精”的人文思想,汇集了中华传统国学中经、史、子、集的精华和*代表性的中国古典小说,共一百部,全套一百二十三册。该丛书既有推广传统国学的普及性,又具备一定学术价值,是各类图书馆和家庭书架的藏书、馈赠礼品的上佳选择。 《战国策》是由西汉末期的学者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著作,整理编辑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十二策。分别记载了战国时期十二国的部分历史。通过对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的言论及活动的记述,反映了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各种复杂矛盾。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在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至高境界,洋溢着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论 先秦卷 周振鹤 李晓杰 著 总论提要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三卷分别对各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变迁过程进行断代的具体考证,一般较少涉及理论与规律性的论述,而由卷前的《总论》来承担通代的政区变迁规律的研究,作出系统的理论性分析。 总论主要内容:一是论述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对象与意义,并对行政区划变迁研究进行学术史的回顾;二是从政治地理的视角,分析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变迁的基本特点以及影响其变迁的因素;三是综述历代特殊形式的行政区划类型;*后以对于中国政治地理的两种基本格局的分析作总结。 先秦卷提要 本卷依据传世与出土的有关文献,首次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先秦时期行政区划的产生及其变迁,同时,兼而论及了与政区紧密相关的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疆域的演变过程。 全卷共计十一章,大致可分为四个部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其内容多为经、史一类的典籍。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自面世以来,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有一批很有价值的成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收录已整理公布的全部清华简,并根据新的研究进展进行校释,体现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对不同学科读者和广大文史爱好者利用和了解清华简大有裨益。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叁)》收录有《尹至》《尹诰》《赤鸠之集汤之屋》《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等五篇竹书,《尹至》《尹诰》为书类文献佚篇,可补传世典籍之阙,是商汤代夏的重要史料。《汤在啻门》《汤处于汤丘》近于战国黄老之言,《赤鸠之集汤之屋》近于小说家言,是战
本书以一种大历史的视角,将春秋战国作为一个上承夏商西周而来的完整历史阶段进行阐述,分别从社会政治历史的演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进步、社会性质的演变、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变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五个方面,就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演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系统地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迁的历史脉络、相关内容的发展沿革以及前因后果,勾勒了一幅全景式春秋战国社会演变史。增加的两篇附录,一篇是关于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研究,一篇是利用新出土战国竹简探讨《诗经》成书的若干问题,反映了近年来春秋战国史研究的新成果。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其内容多为经、史一类的典籍。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自面世以来,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有一批很有价值的成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收录已整理公布的全部清华简,并根据新的研究进展进行校释,体现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对不同学科读者和广大文史爱好者利用和了解清华简大有裨益。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肆)》收录的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书《系年》,竹简的内容大多与《左传》有一定的关联。《系年》所述内容上起周武王克商,下至战国早期的三晋与楚的大战,时间跨度达六百多年。从全篇行文来看,《系年》绝非是简单的史料汇编,而是经过统一谋篇布局、具有明
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 殷周 春秋战国 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涵盖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全书正文共十章,另有前言和附录两个部分。前言,重点讲了本书新视角: 文化地域所拥有的历史特性 。正文十章:*章讲 本书所涉及的时代 ,强调了史料的价值问题及用法。第二至五章,是关于夏商周(西周)三代的历史。其中,第三、四章写法比较特别,作者的意图是利用各国成书于战国的史籍(作者所考定的),考察各国在战国时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带着主观
《 左传 春秋五霸传叙》作者从春秋五霸传叙入手,夹叙夹议地评述了五霸诸侯和几位名相名将,又将春秋会盟情况进行了梳理,将众多人物与广泛的社会领域一并纳入,上自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偶像,下到贩夫皂隶,编结成一张全面的历史生活之网,广泛涉及了当时的历史时代、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礼乐文明和时代精神。
夏国是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南迁匈奴的一支 铁弗匈奴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强盛时期所领有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陕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内蒙古中部一带。自407年建立政权至431年赫连定被吐谷浑所擒,存在了大约25年时间。本书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历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对夏国的历史做一全面、系统的探讨。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从铁弗匈奴的形成及其早期活动,夏政权的建立及其发展,夏国的衰弱及其历史影响,夏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夏国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都城统万城的研究六个方面论述。
本书主要讲述了自周族公亶父迁居岐山起,至周公旦病逝之间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周人历史,以及平行时间线下武乙至帝辛几代商王之间的晚商故事。作者以通俗诙谐的语言,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晦暗经过,向我们讲述了小邦周是如何率领本邦及诸多小方国,推翻了热衷神祀、人牲的商朝,之后革新天下、分封诸侯、制礼作乐。周的种种制度理念成为孔子毕生思想追求的人文渊薮,商周间的历史变革则塑造了华夏文明的基本样貌。
刘起釪(1917~201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兼研究生院教授,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成员,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兼经部编委,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顾问。研究方向为上古史。 安金槐(1921~2001),河南省登封市人,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胡厚宣(1911~1995),甲骨学家、史学家。1928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史学系。40年代起即饮誉海内外历史考古学界,不断创造出超越前人的辉煌成绩。 李学勤,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多个领域均有重要建树。 吴荣曾,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
本书对《春秋》及其三传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分类整理和实证研究,是清代春秋学的一部集大成之作,此书中的50篇表,把《春秋》和《左传》的基本内容都用表的形式聚类区分,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在各编前加按语,后附论辨。此次对该书加以整理点校,并编制了地名、姓氏人名和官名索引,从而给学术界提供了一个便于阅读使用的本子。
晋楚争霸,是春秋历史的一条主线。它延续到春秋晚期,已呈现出新的气象,新的契机,旧的礼乐文明走到了尽头,而新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已是呼之欲出。 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战争起着关键的作用。众所周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是我们同时更要看到,战争也影响和决定着政治嬗变的方向。春秋战国战争的本质差异,是春秋战争就性质而言,是争霸,战国战争就性质而言,是兼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性质上的改变,渊源于春秋晚期的吴楚战争和吴越战争。它们是争霸战争的回光返照,又是兼并战争的牛刀小试。它们依附于晋楚争霸的战略大格局,又按自己的逻辑改变着中国历史嬗变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