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力作,选取了16个历史横断面,着重探讨在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盛世背后,百姓生活的历史真相。作者直指封建王朝的核心理念 外儒内法 ,将秦制帝国纷繁复杂的历史常态化、规律化,探索帝国运转的内在理路,揭示其延绵长达两千余年的奥秘;深入每一个截点,解读信史文献,用严密的逻辑掲开王朝治世的面纱,也颠覆了世人许多想当然的认知。 这些历史横断面关联起来再现了两千年来秦制从萌芽到成熟,再到进化的全过程,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审视王朝兴衰的视角。
《大秦帝国》是中华*帝国秦国的兴亡史。 嬴秦家族早年兴起于东海之滨,后来被放逐到西部边陲,春秋在西戎称霸,战国与天下争雄,到秦王嬴政一举扫灭六国,建立前所未有的统一帝国,奠定中华帝国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又迅速在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豪杰群起响应中轰然灭亡。 从崛起争雄,到建立帝国,是漫长的五百多年;从一统天下,到国破家亡,是短短的十五年。 创业艰,守成难,其兴起何其艰难,其败亡何其迅速!一书演尽历史沧海桑田。
全书分五章,讲述了汉书的成立及其本原、成功的天子与失意的皇帝、霸王道的治理实践、侠客与儒生的世界、汉代农民的生活与社会。章,讲历史叙述的本原,探讨当时的人对于历史事实的认识。历史事实是的,也是客观;历史叙述则是主观的、复数的。第二章,讲皇帝,力图通过历史文献和历史叙述,将神秘的天子拉下神坛,还原为普通的人,进而探讨皇帝的 人性 。第三章,主要讲汉代的官僚,特别分析了循吏与酷吏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体现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现实,进而讨论了汉代 霸王道杂之 的政治策略和意识。第四章,讲侠士与儒生,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仁与义均能在儒生与侠士身上看到,而一文一武作为某种势力恰恰是皇权需要消灭或者驯化的。第五章,讲普通百姓, 编户齐民 ,他们不仅仅是簿册上的数字符号,更是活生生的人。有了人,
本书选取了中国古代从秦代至清代这两千多年里的16个历史横断面进行论述,讲述了商鞅之道与韩非之术如何构造出秦帝国,此后的历代王朝依着这条路径在一直不停地走下去。无论历史怎样向前,王朝的统治者们对“理想国”和“理想民”的追求却一如既往。可以说,用商鞅、韩非之道治国,而讳言自己是商鞅、韩非的信徒,是古代中国两千年秦制时代的常态。本书作者深入每一个截点,解读信史文献,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掲开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治世的面纱,也颠覆了世人许多想当然的认知。这些历史横断面关联起来,再现了秦制两千年来从萌芽到成熟,再到进化的全过程,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审视王朝兴衰的视角。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在2009年开始进行,许卫红担任了前期工作的领队。这次历时十余年的工作采取了 保护与发掘同时,展出与发掘同步 的模式,更添加了 讲好故事 的理念。于是,有了这本关于秦代历史的社科科普作品。 看过兵马俑,更要看懂兵马俑,夯实中华民族的文脉之基。本书基于作者三十余年的秦汉考古经历,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为线索,在记录考古工作方法、研究推理过程中,引导公众正确解读兵马俑蕴含的历史信息,了解大秦帝国历史的真实面貌,完成跨越千年的约会。
《大风起兮云飞扬 刘邦档案梳解》共五章,以《史记》等史料为主要参考,按照今人档案的立卷结构形式,顺次梳理汉高祖刘邦之生平,解析其姓名由来、出生年份、出生地、成长轨迹等诸多为世人一直存疑的问题,并对其优缺点、行了分析,具有独到之处。同时,该书还将刘邦的家人,以及在翦秦、灭楚、兴汉大业中,对其有过重要影响的文臣武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入其中行了归纳介绍。作品在写作架构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全书结构合理,史料实丰富,语言文字流畅,评述较为客观,具有出版价值。
本书所写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故书名《秦汉史》。这个时期包括秦朝、西汉、新朝、东汉共四个朝代。如果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后并灭六国算起,至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为止,这个时期共441年。为了不致割断历史脉络,本书将追溯秦国的由来和发展,特别是商鞅变法至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下限则推至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奠基的时代,后代的许多社会制度都渊源于秦汉,特别是秦到西汉时期。因此,秦汉史历来都是学者所重视和研究的领域。新中国建立以后,史学界讨论的五个重大历史问题,即:古史分期问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农民战争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有四个涉及秦汉时期。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于战国秦汉。由此可见秦汉史受重视的程度。所以,在以往的断代史研究中,
秦汉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整合期,也是中国历 个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 治理体系,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决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东方帝国的营造》利用文物材料、传世文献和当今学术界的相关成果,对秦汉的政治结构、行政体制、官僚机构和基层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秦政之于后世的影响进行深入阐释。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经典著作。
东汉立国近200年,先后发生各类大小战争两百多次,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汉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本书内容始于王莽新政破产,天下大乱,绿林、赤眉相继兴起;新朝灭亡后,绿林军入主关中,根基不稳,各地军阀混战不休,刘秀以河北为根据地,经过十余年东征西讨,削平诸割据势力,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统一;而后边疆又面临少数民族的威胁,与匈奴、诸羌、武陵蛮、鲜卑等多次交战,期间,班超再次打通中原与西域的联系;百余年的频繁战乱、以及后期统治阶层的倒行逆施给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广大农民为反抗官府压迫,爆发 黄巾起义 ,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开启新的乱世。本书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史籍资料和作者的理解,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东汉时期的精彩战例。
全书涉及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惠帝、汉文帝、贾谊、晁错、伏生、倪宽、辕固、汉武帝、董仲舒、孔安国、夏侯始昌、刘向、刘歆、王莽、光武帝、贾逵、许慎、马融、郑玄、何进、董卓、孔融、杨修、曹操、王肃、曹丕、司马懿、王朗、司马昭、梅赜、司马睿等众多历史名人,包括三次古籍劫难、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孔壁出书、石渠阁会议、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东汉 谶纬 、梅赜献书等众多历史事件。 作者对在《尚书》流传中有关的重要历史学者和事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相关的考证。另外,对于从公元317年东晋建立一直流传到现在的《尚书》版本,及其聚讼几百年的真伪问题也作了浅议。本书有助于读者初步了解这本古老的书籍。作为一本历史文化类普及读物,本书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制造汉武帝》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发生重大转向的史学定论,提出质疑。从史源学研究和新史学的思路出发,论述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指出其所依据的史料《汉武故事》等存在严重问题,认为汉武帝晚年并没有司马光所期望的政治路线转变,指出《通鉴》不能作为研治秦汉史的一般史料使用。本书是一个案式的史学研究,提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史料的准确性是历史著作立论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西汉与后世定型的“一家一姓”的朝代不一样。它不仅是一个朝代,更是中国儒家文化首次实现立法的新阶段。同时,西汉也是一个迷信天人感应的时代,在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中,充斥着谶纬之学。从汉武帝时期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