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剑桥中国秦汉史》的后续研究成果,是对以往中国秦汉史研究的有益补充。与《剑桥中国秦汉史》不同的是,本书并没有按照秦汉历史脉络进行论述,而是主要利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考古资料,从广义的政治文化史角度,分 考古 行政 技术 辞章 四部分对秦汉史中的墓葬、城市生活、出土医术、阴阳五行等议题做了颇具新意的专题研究。 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梅可,与英国著名汉学家鲁惟一召集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的学者,通过跨文化比较以及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仔细考察,就以前相对研究较少的领域,诸如性别、科学史和辞章文体等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同时也对相对成熟的佛教、道教、法律研究和社会史等领域做了不同于以往的论述。
本书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合商鞅变法的大时代及其基本内容,对商鞅变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分四编: “变因”篇探讨了商鞅变法的基础和大小环境,重点分析了社会变革的实现路径;“变革”篇探讨了商鞅变法的具体变革,分析了商鞅变法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深度变革;“变果”篇研究了商鞅变法取得的成果;“同变”篇讨论了商鞅变法在当代中国变革的过程中的借鉴意义,分析了中国当代实现同权革命的现实可能及其路径。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现代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所著四部断代史的部。本书初版于1941年,后多次重版,是研究上古先秦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与吕著其他各部断代史一样,本书也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后半部为社会经济文化史,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 本史作始于一九二六年,中更丧乱,稿凡再毁,故前后乃至三纂。每纂皆欲
本书是中国现代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所著四部断代史的部。本书初版于1941年,后多次重版,是研究上古先秦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与吕著其他各部断代史一样,本书也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后半部为社会经济文化史,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 本史作始于一九二六年,中更丧乱,稿凡再毁,故前后乃至三纂。每纂皆欲于前史旧例有所刷新,然终不能尽。垂老又加刊改,前后盖五十年矣。兹标举体例于左: 一、《秦史》自古无作者,窃不自揆,谬欲补正史之缺,故一循班氏断代史体制。其取史策,亦大有增删改作焉。 二、此书承父命而作。父治刑名学,曾着商、韩新传。援班书列其父彪作例,亦采直、韩两传入书中而补论焉。 三、意在无征不信,所取故籍,皆注出处。凡所引为原文
★史学名家 严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钱穆为“四大家”。而有学者认为,严耕望于四大家的优点能兼收并揽——他的规模宏大承自钱穆,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决不是幸致的。 ★学术经典 中国历代史家记载政治制度,多偏详中央而忽略地方。本书与《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则另辟蹊径,以其系统、精深的研究,成为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领域的开山力作,对学界影响深远。 ★精校精修 《两汉太守刺史表》初版于1948年,限于当时编印水平,错讹甚夥。此后虽于1993年增订再版,仍难称善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此次影印出版,做了大量修版、重录及更正错讹的工作,改动达千余处,并适当增大开本与版心,力图以清朗悦目的
《制造汉武帝》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发生重大转向的史学定论,提出质疑。从史源学研究和新史学的思路出发,论述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指出其所依据的史料《汉武故事》等存在严重问题,认为汉武帝晚年并没有司马光所期望的政治路线转变,指出《通鉴》不能作为研治秦汉史的一般史料使用。本书是一个案式的史学研究,提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史料的准确性是历史著作立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