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汉到隋唐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大分裂时期。这是群雄割据的混乱时代,也是文学艺术、思想文化波澜壮阔的时代。本书宏观地聚焦于这三百多年乱世的种种因素和历史发展脉络,以超越政权、超越时代的广阔视野,跳出王朝更替、权力斗争等短时段的政治纷纭,综合性地考察魏晋南北朝政治史和文化史的交织,追踪在其中顽强生存着的 贵族制社会 的变迁轨迹,并重点介绍中国文明的结构和特点,探究华夏文明惊人的一贯性与强韧性。
本书将北魏前期政治史的研究,以首都平城为中心逐步展开,依时间顺序分四章作纵向探索,准确清晰地勾勒出它的变迁轨迹。作者的考察自始至终围绕着拓跋部落本身的社会文化特征和汉族文化对其产生的曲折作用这两个影响平城政权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被考察的虽然是北魏平城政权封建化的历程,但其意义却已超越了论题本身,成为探索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汉族与游牧民族相互影响与融合规律的重要一例。在考证中,作者既不回避种种重大矛盾现象,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细微之处详加辨察,因而所得结论新颖而令人信服。
《图说中国历史?三国》以三国的历史进程为主线,突出三国时期的疆域版图,图文结合阐述该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大众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正面包括疆域版图、朝代图说、地名择要、城市图说、历史名人、逸闻趣事等专题内容;背面以历史长河的形式串联该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与社会生活等专题内容,还有历史时间轴、西史对照、历史比例尺、参考资料等知识版块。装帧形式为对开单张折叠图。 具体栏目设置如下: 疆域版图:权威历史地图展示三国疆域、行政区划和历史地名。 朝代图说:正说三国历史,还原真实的历史进程。 城市图说:以地图的形式详解魏国都城邺城。 地名择要:古今地名对照,诠释三国时期重要地点的过去和现在。 历史名人:详解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评析三国名人的历史价值。 逸闻趣事
本书以六朝史上的 地方 为研究对象,由三个部分组成 环境、景观与居地 政区、地志与地方 以及 人群、编户与家族 ,综合使用传世文献、石刻资料、出土材料和散见的佚文,探讨长时段和区域差异视角下制度对 地方 的形塑、地方人群和制度的互动,并围绕 地方 的不同面向,考察与地域社会史相关的社会群体的身份表达和地方认同等核心议题。本书采取自下而上的视角,聚焦 地方 ,在地方历史的脉络中观察国家制度及其运行、大小政治事件的发生和消亡。本书还考察地名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梳理六朝地记文本的产生、编纂和地方行政制度间的关系,就编户对边缘人群汉化、进入行政系统中的作用,家族的成长和地方势力的营建,人群的身份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综合使用石刻、墓砖铭文和相关考古资料,呈现了中古地方社会丰富多元的图景
本稿内容共380节,通过一个个逻辑严密的小故事,简明扼要地总结出或冷僻或与大众认知大相径庭的三国知识,短小有趣,引人入胜。书稿通过这些比较冷门且有趣味性和影响力的知识点,推翻了很多大家对很多人物及故事的刻板印象,如 刘备借荆州 周瑜气量小 三英战吕布 诸葛亮娶了一个 丑媳妇 等,并依据史料提出了新的观点;另外作者在书稿中收集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有意思的知识点,如 汉末三国的 酒王 三国*隐秘的豪门 三国助人为乐的楷模 三国*有名的贪官 汉末三国*牛的卧底 ;还有一些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依然有影响的三国时期冷门知识,如 以茶代酒 典故的由来 史上*位 坐堂医生 等。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六十五卷,分魏、蜀、吴三志。纪传体三国史。无表、志。魏志前四卷称 纪 ,蜀、吴两志有传无纪。对魏的君主称 帝 ,叙入纪中;吴、蜀则称 主 不称 帝 ,叙入传中。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属于官修的有晋王沈《魏书》、吴韦昭《吴书》,属于私修的有魏鱼豢《魏略》,为陈寿撰魏、吴两志的主要依据。蜀国无史,但陈寿为蜀人,又为史学家谯周弟子,蜀未亡时,即留心蜀国史事,故蜀志亦不逊于魏、吴两志。三志虽各自独立,但已统称《三国志》,实际是经过整理的一部三国史,因而后世合为一书。以叙事较为简略,南朝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博引群书,进行补阙、备异、惩妄、论辩。注文多出本文数倍,保存史料甚富。
公元6世纪中叶,南朝梁武帝萧衍统治末期,门阀士族腐化堕落,各种社会矛盾已空前激化。被梁武帝收留的东魏降将侯景起兵叛乱,撕开了梁王朝太平盛世的遮羞布。 本书以侯景之乱为切入点,在细节再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同时,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腐朽无能。 侯景之乱是南朝乃至六朝盛极而衰的导火索,也敲响了六朝士族门阀制度的丧钟,进一步加剧了南北朝南弱北强的局势,为隋朝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书中附带讲述了著名史学家、《后汉书》作者范晔令人唏嘘的谋反案,以及梁末徐陵出使北朝的坎坷经历,还有苟延残喘的傀儡政权后梁短暂而屈辱的历史,这些都可作为南北朝乱世的几个生动注脚。
东汉中平六年四月丙辰,汉灵帝刘宏驾崩。各方势力对于权力、利益的争夺,转瞬进入冲刺阶段,更有一批党人革命者,蓄谋借助大将军,即外戚何进的力量,实现惊天变革。 袁绍是这批党人革命者的领袖,他向何进提议征召四方猛将豪杰进京,胁迫太后,诛杀宦官。何进一度犹豫不决,反被宦官斩杀,从而引发血腥政变。经此一变,不仅宦官被除,连带着外戚也被清除出政治舞台,但是,朝纲并没有因此而被修整,社会并没有因此而得安宁,局势反而一发不可收拾:武人走上了朝堂,士人掌握了武装,皇权复合体崩溃,臣权自强,关东联盟聚而又散,献帝西迁又东归,汉廷逐渐被掏空,军府成为新朝廷,割据,混战,天下大乱
本书是海外曹操的weiyi一部传记作品,是张磊夫先生的代表作品。 数世纪以来,曹操以中国历史上zui奸诈者的面目示人。另一方面,曹操生于秩序倾颓的汉末乱世,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政治秩序。他不仅自身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还yin领了中国早期文学史上zui为灿烂辉煌的时代。在任何文明中,都少有人能有如此才华、取得如此成就,能够在去世后仍如此受关注的更是凤毛麟角。曹操在历史文献、考古材料以及他自己的作品中给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的信息。尽管曹操的大部分故事因敌人的诽谤以及数代后的浪漫主义热情而变得混乱不明,但其核心事实仍然可考;很少能有距我们如此遥远但事迹又如此清晰的人物了。本书综合陈寿编撰的官方正史《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释等史料,努力为我们还原一个zui为接近历史原貌的曹操 。
本书是日本著名中国史研究学者川胜义雄的代表作。川胜在对后汉及魏晋南朝的历史进行精细的分析之后,认为中国六朝是个贵族制的社会,而如何思考六朝贵族制与封建制的关系,则是川胜始终萦绕于心的问题。他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中世,是皇帝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当时的豪族阶级的势力,具有领主制倾斜的性质,他称之为豪族的领主化倾向,但中国社会以舆论,也就是在九品中正制中起重要作用的 乡论 为基本手段,阻止了领主化倾向,从而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中世社会。
《六朝门阀 太原王氏家系考》是已故日本著名魏晋南北朝史学家守屋美都雄先生的代表作。守屋美都雄以六朝时期著名的门阀家族 太原王氏的家族谱系考证为切入点,在勾绎此家族世代人物政治命运发展的基础上,对六朝时期门阀政治的特点进行了画龙点睛似的提炼和概括。《六朝门阀 太原王氏家系考》是六朝门阀个案研究的一部相当优秀的学术著作。
本书从拓跋鲜卑的 祖宗之庙 嘎仙洞开始,讲述了拓跋魏王朝几百年间的兴衰沉浮,特别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及其深远影响,并呈现了几位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人物富有传奇色彩的面貌。此外,作为国际著名地理学家,作者不时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水热、地势条件对北魏迁移、扩张、迁都之影响,使这一段历史展现出了更丰富的面向。
本书是面向广大历史爱好者的通俗易懂的普及型读物,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政治、学术文化、社会经济等进行了全面而提纲挈领式的叙述。读者可以从中体会何兹全先生对这一时代历史发展轮廓、体系、线索的认识,理解何兹全先生对这一时代一些历史问题、历史事件的看法。
东汉末年,中国北方陷入群雄逐鹿的争夺旋涡。中原战乱,汉人南迁,地处王朝权力边缘的南方,由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彼时,来自南方前线的富春孙氏,从一个小小的县尉出发,经孙坚、孙策、孙权接续经营,成长为江南地方的中坚。在近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南方的将军们不仅建立了吴国的伟业,还为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奠定了基业。在文学演绎的加持下,孙吴的成就与汉朝的失落辉煌、魏国的璀璨夺目和蜀汉的傲骨铮铮相比,或许略为逊色;但这一有限的成功而不是彻底的失败,是现实政治层面的一大胜利。
《三国志》是 晋代 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 (220)至 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 本书在翻译的过程中,坚持理解当先,直译为主,尊重原文,兼顾变通的原则,该质朴的仍以白描为体,诗赋文奏则重点修饰,有韵叶韵,讲究句式的规范整齐,追求翻译达到 信、达、雅 的效果 。
正始,是曹魏第3位皇帝曹芳使用过的年号,起于240年,止于249年。正始十年即249年,这一年四月曹芳下诏改年号为嘉平,正始十年只存续了3个多月。不过,就在这约100天里发生了许多大事,影响到之后几年、几十年乃至更长的历史。本书聚焦于正始十年(249)前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探察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政变的前因与后果,在不放过历史细节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本书无意为司马懿父子翻案或 洗白 ,而是关注他们身上的时代烙印,分析矛盾性、复杂性的成因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图说中国历史?南北朝》以南北朝的历史进程为主线,突出南北朝时期的疆域版图,图文结合阐述该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大众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正面包括疆域版图、朝代图说、地名择要、城市图说、历史名人、逸闻趣事等专题内容;背面以历史长河的形式串联该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与社会生活等专题内容,还有历史时间轴、西史对照、历史比例尺、参考资料等知识版块。装帧形式为对开单张折叠图。 具体栏目设置如下: 疆域版图:权威历史地图展示南北朝疆域、行政区划和历史地名。 朝代图说:正说南北朝历史,还原真实的历史进程。 地名择要:古今地名对照,诠释南北朝时期重要地点的过去和现在。 城市图说:以地图的形式解读南朝都城健康 历史名人:详解南北朝时期的风云人物,评析南北朝名人的历史价值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史与家族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突破既往“政治集团”与“党争说”的分析范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对魏晋之际的政治过程作了细腻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考察了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梳理还原了其间错综复杂的政治人事关系,探究这一社会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在现今魏晋隋唐史研究领域,仇鹿鸣算得上是极为突出的学术新锐,本书自2012年出版以来,广受好评,不断重印也显示了此书的市场号召力。
公元六世纪是一个浴火重生的时代,也是一个从大乱到大治的时代。它一是一座桥,一端连着四分五裂、天下大乱的魏晋南北朝,一端连着统一繁荣、兴旺发达的隋唐盛世。 这个时代枭雄辈出,群雄逐鹿,风起云涌。东魏权臣高欢雄才大略,起于寒微而纵横天下,终成霸业;西魏重臣宇文泰远见卓识,南清江汉、西克巴蜀,奠基北周。高欢、宇文泰二人历时二十余年四度交手,难分伯仲,堪称南北朝时期的铁血双雄。 作家云淡心远,深入典籍,查阅史料,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这段尘封的历史,使读者得以重见这段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南北朝历史。 本书在天涯社区进行连载时,受到无数粉丝热捧,被誉为 最好看的南北朝史,没有之一 !
魏晋名士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他们身处黑暗、动荡的政治时局中,既纵情山水、狂放不羁,又在矛盾和惶恐中委屈求全、饱受煎熬。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实践是一场痛苦、崎岖的苦旅。 本书以魏晋年间的时代更替为叙述顺序,综合各种正史、野史材料,以政治世态的变迁为展开逻辑,详尽叙述了曹魏末年到东晋中期约120年间共五代名士(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渡江名士、江左名士),纵横交错地勾勒了名士们的人生际遇与才情风貌。
跟随荷兰汉学家,重返历史现场,纵览关羽成神之路 本书是对关羽崇拜的研究,也是对在书写文化愈来愈重要的世界中口头文化的研究。 219年,关羽败走,后为吴军所俘,被杀,此后被尊为关公或关帝,成为不亚于观音的重要神祇,至今仍受民间敬奉。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追溯了关公崇拜的历史性演变:从早期惨遭横死的饿鬼,到骁勇善战的护法恶魔、qu邪将军,及至后来的雨神、财神和文士之神,甚至全能救世主形象 在关羽的多重面相中,每种形象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包括佛道教力量的介入、特定地方群体的参与、王权和国家力量的形塑等,但归根结底,关羽信仰兴起于口头文化,而非大多数研究主张的三国叙事传统。正如作者自己反复提到的,《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为 对口头文化在一个文字变得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