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代是指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叶周武王克商,创建周朝,建都于镐,直到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幽王被杀和周平王迁都洛邑,前后约二百八十年的这一段时间。西周是继夏、商二代建立的王朝,西周的政治文化在两代的基础上有了光辉灿烂的发展,对整个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本书即为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对西周的历史的通贯介绍,是了解和研究西周时期历史的较重要的著作。 本书是杨宽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撰写,历时四十余年。全书共分七编,分别讨论了西周的开国,西周时代的土地制度、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西周的政权机构、社会结构和重要制度,西周王朝的军政大事,西周时代的楚国和曾国,西周时代的文化教育和礼制以及西周王朝的衰亡与东迁。全书资料丰富,将金石铭文与文献记载互证,考辨精
本书将北魏前期政治史的研究,以首都平城为中心逐步展开,依时间顺序分四章作纵向探索,准确清晰地勾勒出它的变迁轨迹。作者的考察自始至终围绕着拓跋部落本身的社会文化特征和汉族文化对其产生的曲折作用这两个影响平城政权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被考察的虽然是北魏平城政权封建化的历程,但其意义却已超越了论题本身,成为探索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汉族与游牧民族相互影响与融合规律的重要一例。在考证中,作者既不回避种种重大矛盾现象,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细微之处详加辨察,因而所得结论新颖而令人信服。
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吕先生治史,注重对社会的综合研究,z能融会贯通,评论历史往往独具只眼,是故本书成为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以讲史形式阐述了自西晋建立至隋文帝统一南北朝之间的历史。作者系著名通俗历史读物作家,熟谙史实,文笔优美,全书沿袭了黎东方 讲史 笔法,可读性极强。台北大学历史系主任马先醒教授评说 细说体 是让读者以看《三国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的却是胜于《三国志》的历史知识。
本书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作者以生动别致的 讲史 形式详细讲述了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书中不但将三国时期的各种事件和人物剖析、介绍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加上作者自己的判断和评论,让读者更深刻、更有兴趣地了解历史真相。作者还善于用现代人所了解的名词去解释历上的各官职和家族关系等,使全书显得通俗易懂。本书则是丛书中*富可读性的一种。
本书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作者以生动别致的 讲史 形式详细讲述了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书中不但将三国时期的各种事件和人物剖析、介绍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加上作者自己的判断和评论,让读者更深刻、更有兴趣地了解历史真相。作者还善于用现代人所了解的名词去解释历上的各官职和家族关系等,使全书显得通俗易懂。本书则是丛书中*富可读性的一种。
《三国史话》是吕思勉先生撰写的一部历史通俗读物,用通俗的笔调讲述读者熟悉的三国故事。吕先生秉持 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的史学趣味,从汉末的宦官、黄巾讲到三国的战事、曹操等人的评定,纠正汉末三国的历史谬误,借助史事阐发事理,既说明读者关心的基本问题,也启发读者思索历史的奥义。
《三国人物风云录》是《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作者宋杰老师的第三部新著,全书分 魏晋风云(上) 、 魏晋风云(下)、 蜀汉英烈 、 东吴豪俊 、 外交谍影 、 乱世庸才 、 巾帼贤淑 和 三国综论 八个专题,记录和点评了汉末三国的珍闻轶事,呈现出与《三国演义》传统叙事有所不同的真实史迹,并从独特的视角揭示曹操、曹丕、司马懿父子、刘备、孙权等诸多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当时战争、文化、制度等亦有所分析论述。
夏国是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南迁匈奴的一支 铁弗匈奴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强盛时期所领有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陕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内蒙古中部一带。自407年建立政权至431年赫连定被吐谷浑所擒,存在了大约25年时间。本书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历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对夏国的历史做一全面、系统的探讨。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从铁弗匈奴的形成及其早期活动,夏政权的建立及其发展,夏国的衰弱及其历史影响,夏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夏国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都城统万城的研究六个方面论述。
跟随荷兰汉学家,重返历史现场,纵览关羽成神之路 本书是对关羽崇拜的研究,也是对在书写文化愈来愈重要的世界中口头文化的研究。 219年,关羽败走,后为吴军所俘,被杀,此后被尊为关公或关帝,成为不亚于观音的重要神祇,至今仍受民间敬奉。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追溯了关公崇拜的历史性演变:从早期惨遭横死的饿鬼,到骁勇善战的护法恶魔、qu邪将军,及至后来的雨神、财神和文士之神,甚至全能救世主形象 在关羽的多重面相中,每种形象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包括佛道教力量的介入、特定地方群体的参与、王权和国家力量的形塑等,但归根结底,关羽信仰兴起于口头文化,而非大多数研究主张的三国叙事传统。正如作者自己反复提到的,《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为 对口头文化在一个文字变得越来越重要
自东汉至隋,这四百年的时间里,怎一个 乱 字了得!这个 乱 ,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民族层面,也体现在思想文化层面,这是一个大冲突、大碰撞、大激荡、大交融、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历史时期。 西晋本来站在这个转折的路口,有机会做出它的回应,当然它不可能先知先觉 清晰地认识并明智地解决缠绕王朝命运的难题,它甩不开它的时代局限性,所以终被淹没在历史的激流中。 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所慨叹的,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说明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而事物的兴废往往决定于人的思想和性格。本书真实再现了 八王之乱 这个中国历史上令人伤怀的至暗时刻,揭示了国家动荡之际人民的苦难与士人的哀屈,告诫人们历史的经验值得吸取,治乱的教训不可或忘。
.
《六朝文明》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丁爱博(Albert E. Dien)教授的代表作。书中以考古出土实物为基础,对照传世文献对六朝社会作了全面的考察,内容包括城市发展、建筑形式、丧葬礼俗、手工艺品、宗教以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既有对六朝政治与社会的宏观阐述,也有对六朝日常生活的微观观察,以较新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变迁中的六朝社会,展现了灿烂的六朝文明,是一部视野开阔,又不乏深度的历史考古学专著,堪称六朝研究的经典之作。
本书充分融合考古学与历史学资料,全面系统复原了晋国三分为赵韩魏之后,晋国考古学文化分野为南北二系的历史进程,并重点探索了北系赵国考古学文化。赵国大规模开拓北疆奠定了秦以后中国北方的基本格局,赵国考古学文化属于晋国文化的裂殖与更新,是三晋文化系统的中坚,在东周列国文化体系中占据着特殊的重要位置。
梁满仓先生是研究三国魏晋南北朝的专家,在三国史领域深耕多年,在学术界和读书界都有广泛的影响。本书选取了梁先生研究三国史的文章十五篇,以人物研究为主,深入浅出,通过讲历史人物故事来谈历史事件。本书突破以往三国人物的脸谱化、程式化倾向,呈现了人物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多重性格、多重特征。本书涉及的人物包括曹操、荀彧、吕布、董卓、关羽、魏明帝、诸葛亮、庞统、孙权、朱然、司马昭等,通过史料分析:作为一介武夫的关羽为什么与春秋结下不解之缘,读春秋的动机是什么;吕布杀董卓、丁原是其反复无常的性格所致,还是有复杂的社会政治原因;为何曹操可称 超世之杰 ,司马昭只能称为野心家;通过朱氏家族的微观梳理,体现了孙吴皇权与江南豪族的关系。总之,本书叙述角度既有学术的前沿性,又契合大众的阅读偏好,适合研
《曹操 袁绍 黄巾》(增订本)是著名历史学家、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的方诗铭先生出版于1995年的《曹操 袁绍 黄巾》一书的增订新版。全书以曹操、袁绍为中心,前半部分阐述了曹、袁二人的出身、经历、彼此联系与战争,着重介绍了两人的 游侠 性格和早年生涯;后半部分以黄巾研究为主,并探讨了 天师道 的起源等。增订本新增四章,涉及刘备与其 五虎上将 及诸葛亮的关系等。 《曹操 袁绍 黄巾》(增订本)将曹操等人物置于东汉末年的时代大背景下,从董卓的兴起与覆灭、并州军事集团的形成,到曹操与 白波贼 、 泰山诸将 的关系,再到袁曹矛盾的激化、曹操与公孙瓒的争夺等,无不洞见卓著。对当时人物追根溯源的分析,以及对 丹杨兵 泰山兵 等当时军队的来源及发展、衰落的研究,尤见功力,为研究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魏晋南北朝是指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段,始于东汉的灭亡,终于隋朝的建立,主要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与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 中国历史 系列 魏晋南北朝 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作者侧重探讨了夹在汉、唐两个统一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的本质;当时周边地区如日本、高句丽、百济与 中华文明 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与许多国内学者不同,川本芳昭打破了国别的限制,而试图以 东亚世界 的眼光解读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播与接受、以及这种文明的传播所带来的民族间复杂的互动关
本书以讲史形式阐述了自西晋建立至隋文帝统一南北朝之间的历史。作者系著名通俗历史读物作家,熟谙史实,文笔优美,全书沿袭了黎东方 讲史 笔法,可读性极强。台北大学历史系主任马先醒教授评说 细说体 是让读者以看《三国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的却是胜于《三国志》的历史知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五个割据政权,分别是汉族张氏的前凉和李氏的西凉,氐族吕氏的后凉,鲜卑秃发氏的南凉,匈奴沮渠氏的北凉。五凉政权管辖的范围东至今甘肃甘谷、天水,西及天山南北,将河西走廊等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包括在内。五凉历史是古代民族史、西北边疆史和古代丝绸之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分为 绪论 前凉 后凉 南凉 西凉 北凉 民族 经济 著姓 文教 十个专题,作者以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为基础,将短暂的五凉历史置于汉唐间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宏观考察,有兼以微观的实证,全面还原五凉政权的兴衰更替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与基于知识架构叙述的通史不同,印象史侧重于在理性解析和价值观念阐释的基础上,力图在一个聚散分合现象无处不在的世界,为读者展示出其中历史的智慧和美感。 纵览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犹如大江东去,经过一段高峡险滩时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由此展现出水雾弥漫的无数图像:无论是社会结构、政权制度,还是思想意识、观念习俗,都在匆忙的进程中进行着各种分解组合,令人目不暇接。本书着重于辨析人谋与时势、经济与文化,乃至偶然与必然之间的关系对政治局势演变之影响。政治纷乱的背后显露着文化的繁荣,现实的苦难之中滋生着未来的活力,当反映这些时代特征所交织成的画面在观者眼前一一闪过,就留下了对本时段难以忘怀的印象。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 前四史 。《三国志》共六十五卷,由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他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生动的三国人物肖像图。 《三国志精选新绎》选取《三国志》中主要人物纪传四十五篇,以人物为中心,按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演进分为六编,讲述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曹刘孙三家的兴起、魏蜀吴三国名臣武将和一统三国的人物。通过剖析代表性人物的人生经历,展示三国兴衰史以及背后的历史观和历史发展规律,史料丰富,思想性强。同时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三国时期风云人物的智慧谋略,以及历史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