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汉到隋唐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大分裂时期。这是群雄割据的混乱时代,也是文学艺术、思想文化波澜壮阔的时代。本书宏观地聚焦于这三百多年乱世的种种因素和历史发展脉络,以超越政权、超越时代的广阔视野,跳出王朝更替、权力斗争等短时段的政治纷纭,综合性地考察魏晋南北朝政治史和文化史的交织,追踪在其中顽强生存着的 贵族制社会 的变迁轨迹,并重点介绍中国文明的结构和特点,探究华夏文明惊人的一贯性与强韧性。
本书将北魏前期政治史的研究,以首都平城为中心逐步展开,依时间顺序分四章作纵向探索,准确清晰地勾勒出它的变迁轨迹。作者的考察自始至终围绕着拓跋部落本身的社会文化特征和汉族文化对其产生的曲折作用这两个影响平城政权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被考察的虽然是北魏平城政权封建化的历程,但其意义却已超越了论题本身,成为探索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汉族与游牧民族相互影响与融合规律的重要一例。在考证中,作者既不回避种种重大矛盾现象,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细微之处详加辨察,因而所得结论新颖而令人信服。
本书是一部介绍我国三国时期历史的社科类图书,重点刻画主要的人物和重要的事件,其余的人和事多为简要写法,属于三国简史。世人都皆谈三国,但很多人都因虚构演义的精彩而弱化了对历史的认知,似乎这些才是人们茶余饭后所谈的 三国 ,但历史不是演义,本书为您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为您揭开一个个三国的未解之谜,告诉您一个被复杂表象掩盖下的真实的三国。本书的风格类似《明朝那些事儿》,将三国历史用通俗轻松的语言娓娓道来,用讲故事的方式说历史,叙说那被隐藏了1800年的真相。
本书以六朝史上的 地方 为研究对象,由三个部分组成 环境、景观与居地 政区、地志与地方 以及 人群、编户与家族 ,综合使用传世文献、石刻资料、出土材料和散见的佚文,探讨长时段和区域差异视角下制度对 地方 的形塑、地方人群和制度的互动,并围绕 地方 的不同面向,考察与地域社会史相关的社会群体的身份表达和地方认同等核心议题。本书采取自下而上的视角,聚焦 地方 ,在地方历史的脉络中观察国家制度及其运行、大小政治事件的发生和消亡。本书还考察地名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梳理六朝地记文本的产生、编纂和地方行政制度间的关系,就编户对边缘人群汉化、进入行政系统中的作用,家族的成长和地方势力的营建,人群的身份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综合使用石刻、墓砖铭文和相关考古资料,呈现了中古地方社会丰富多元的图景
◎内容简介 西晋末年,司马懿的子孙为了争夺权力,展开了长达16年的大混战,并引发了神州陆沉的永嘉之乱,古老的中国由此进入了动荡的东晋十六国时代。 从开国(317年)到亡国(420年),东晋历时103年,一直在门阀政治的泥淖里挣扎,皇权与门阀的博弈一直没有停止。本书以温情细腻且克制的小说式笔法,以先后控制东晋朝政的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几大家族间的 权力的游戏 为线索,将几大家族的盛衰荣辱与东晋王朝的百年兴亡娓娓道来,脉络清晰地梳理了东晋这段充满挑战与变革,同时又引人入胜的历史。
◎内容简介 从西晋的短暂稳定到东晋十六国的混战,短短150年,治与乱短时间内迅速更替,南与北在对峙中不断融合,社会秩序一次次崩塌又一次次重建,中华文明在混乱与颠覆中迎来新生。 作者政治学的专业背景带来与众不同的历史视角,以两晋人物为主线,从西晋建国讲到东晋灭亡,从名士风流讲到门阀政治,从世族关系讲到政权混战。15个家族的起落,23个政权的更迭,20余场大战的始末,数百位风云人物的命运,用一书厘清百年乱局,讲透前因后果。
本书是一部关于三国时代的断代史著作,全面叙述了三国政治军事的演变历程,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全书大体分两个部分,首先以简洁流畅的语言讲述了从汉末群雄并起,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到西晋统一的整个历程,线索清晰,密实详赡,重要人物和史事皆有述及,且通过辨析史料,纠正了很多通行的旧说;其次分门别类论述了三国时代的经济、制度、民族、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的状况,每一专题,叙述全面,见解公允平实,且对前人研究亦有所补正。本书史料扎实,论述严谨,语言生动流畅,既是专业的学术著作,也是读者了解三国历史的入门书。
本书是日本著名中国史研究学者川胜义雄的代表作。川胜在对后汉及魏晋南朝的历史进行精细的分析之后,认为中国六朝是个贵族制的社会,而如何思考六朝贵族制与封建制的关系,则是川胜始终萦绕于心的问题。他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中世,是皇帝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当时的豪族阶级的势力,具有领主制倾斜的性质,他称之为豪族的领主化倾向,但中国社会以舆论,也就是在九品中正制中起重要作用的 乡论 为基本手段,阻止了领主化倾向,从而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中世社会。
本书是海外曹操的weiyi一部传记作品,是张磊夫先生的代表作品。 数世纪以来,曹操以中国历史上zui奸诈者的面目示人。另一方面,曹操生于秩序倾颓的汉末乱世,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政治秩序。他不仅自身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还yin领了中国早期文学史上zui为灿烂辉煌的时代。在任何文明中,都少有人能有如此才华、取得如此成就,能够在去世后仍如此受关注的更是凤毛麟角。曹操在历史文献、考古材料以及他自己的作品中给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的信息。尽管曹操的大部分故事因敌人的诽谤以及数代后的浪漫主义热情而变得混乱不明,但其核心事实仍然可考;很少能有距我们如此遥远但事迹又如此清晰的人物了。本书综合陈寿编撰的官方正史《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释等史料,努力为我们还原一个zui为接近历史原貌的曹操 。
公元6世纪中叶,南朝梁武帝萧衍统治末期,门阀士族腐化堕落,各种社会矛盾已空前激化。被梁武帝收留的东魏降将侯景起兵叛乱,撕开了梁王朝太平盛世的遮羞布。 本书以侯景之乱为切入点,在细节再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同时,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腐朽无能。 侯景之乱是南朝乃至六朝盛极而衰的导火索,也敲响了六朝士族门阀制度的丧钟,进一步加剧了南北朝南弱北强的局势,为隋朝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书中附带讲述了著名史学家、《后汉书》作者范晔令人唏嘘的谋反案,以及梁末徐陵出使北朝的坎坷经历,还有苟延残喘的傀儡政权后梁短暂而屈辱的历史,这些都可作为南北朝乱世的几个生动注脚。
东汉中平六年四月丙辰,汉灵帝刘宏驾崩。各方势力对于权力、利益的争夺,转瞬进入冲刺阶段,更有一批党人革命者,蓄谋借助大将军,即外戚何进的力量,实现惊天变革。 袁绍是这批党人革命者的领袖,他向何进提议征召四方猛将豪杰进京,胁迫太后,诛杀宦官。何进一度犹豫不决,反被宦官斩杀,从而引发血腥政变。经此一变,不仅宦官被除,连带着外戚也被清除出政治舞台,但是,朝纲并没有因此而被修整,社会并没有因此而得安宁,局势反而一发不可收拾:武人走上了朝堂,士人掌握了武装,皇权复合体崩溃,臣权自强,关东联盟聚而又散,献帝西迁又东归,汉廷逐渐被掏空,军府成为新朝廷,割据,混战,天下大乱
《三国志》是 晋代 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 (220)至 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 本书在翻译的过程中,坚持理解当先,直译为主,尊重原文,兼顾变通的原则,该质朴的仍以白描为体,诗赋文奏则重点修饰,有韵叶韵,讲究句式的规范整齐,追求翻译达到 信、达、雅 的效果 。
正始,是曹魏第3位皇帝曹芳使用过的年号,起于240年,止于249年。正始十年即249年,这一年四月曹芳下诏改年号为嘉平,正始十年只存续了3个多月。不过,就在这约100天里发生了许多大事,影响到之后几年、几十年乃至更长的历史。本书聚焦于正始十年(249)前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探察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政变的前因与后果,在不放过历史细节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本书无意为司马懿父子翻案或 洗白 ,而是关注他们身上的时代烙印,分析矛盾性、复杂性的成因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史与家族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突破既往“政治集团”与“党争说”的分析范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对魏晋之际的政治过程作了细腻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考察了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梳理还原了其间错综复杂的政治人事关系,探究这一社会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在现今魏晋隋唐史研究领域,仇鹿鸣算得上是极为突出的学术新锐,本书自2012年出版以来,广受好评,不断重印也显示了此书的市场号召力。
魏晋名士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他们身处黑暗、动荡的政治时局中,既纵情山水、狂放不羁,又在矛盾和惶恐中委屈求全、饱受煎熬。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实践是一场痛苦、崎岖的苦旅。 本书以魏晋年间的时代更替为叙述顺序,综合各种正史、野史材料,以政治世态的变迁为展开逻辑,详尽叙述了曹魏末年到东晋中期约120年间共五代名士(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渡江名士、江左名士),纵横交错地勾勒了名士们的人生际遇与才情风貌。
跟随荷兰汉学家,重返历史现场,纵览关羽成神之路 本书是对关羽崇拜的研究,也是对在书写文化愈来愈重要的世界中口头文化的研究。 219年,关羽败走,后为吴军所俘,被杀,此后被尊为关公或关帝,成为不亚于观音的重要神祇,至今仍受民间敬奉。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追溯了关公崇拜的历史性演变:从早期惨遭横死的饿鬼,到骁勇善战的护法恶魔、qu邪将军,及至后来的雨神、财神和文士之神,甚至全能救世主形象 在关羽的多重面相中,每种形象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包括佛道教力量的介入、特定地方群体的参与、王权和国家力量的形塑等,但归根结底,关羽信仰兴起于口头文化,而非大多数研究主张的三国叙事传统。正如作者自己反复提到的,《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为 对口头文化在一个文字变得越来越重要
《魏晋南北朝通史》是冈崎文夫的代表作,当它在1932年出版时,甚至中国国内也没有关于这一时期的断代史专著。这本著作极大影响了日本的中国中世史研究。全书分为内、外二编,内编为六朝政治史的概说,分魏晋时代、东晋五胡时代、南北朝时代(南朝篇)、南北朝时代(北朝篇)四章,主要探究魏晋南北朝时代权力的迁移;外编则分为 魏晋文明 南朝文明 北朝文明 三章,专述人文化成之迹,认为从南北朝时代到隋唐时代,国家法制有了极大的变化,继承了北朝国家体制、又包含了南朝文化的隋唐帝国由此开始走向历史舞台。
《曹操 袁绍 黄巾》(增订本)是著名历史学家、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的方诗铭先生出版于1995年的《曹操 袁绍 黄巾》一书的增订新版。全书以曹操、袁绍为中心,前半部分阐述了曹、袁二人的出身、经历、彼此联系与战争,着重介绍了两人的 游侠 性格和早年生涯;后半部分以黄巾研究为主,并探讨了 天师道 的起源等。增订本新增四章,涉及刘备与其 五虎上将 及诸葛亮的关系等。 《曹操 袁绍 黄巾》(增订本)将曹操等人物置于东汉末年的时代大背景下,从董卓的兴起与覆灭、并州军事集团的形成,到曹操与 白波贼 、 泰山诸将 的关系,再到袁曹矛盾的激化、曹操与公孙瓒的争夺等,无不洞见卓著。对当时人物追根溯源的分析,以及对 丹杨兵 泰山兵 等当时军队的来源及发展、衰落的研究,尤见功力,为研究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自东汉至隋,这四百年的时间里,怎一个 乱 字了得!这个 乱 ,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民族层面,也体现在思想文化层面,这是一个大冲突、大碰撞、大激荡、大交融、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历史时期。 西晋本来站在这个转折的路口,有机会做出它的回应,当然它不可能先知先觉 清晰地认识并明智地解决缠绕王朝命运的难题,它甩不开它的时代局限性,所以终被淹没在历史的激流中。 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所慨叹的,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说明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而事物的兴废往往决定于人的思想和性格。本书真实再现了 八王之乱 这个中国历史上令人伤怀的至暗时刻,揭示了国家动荡之际人民的苦难与士人的哀屈,告诫人们历史的经验值得吸取,治乱的教训不可或忘。
本书以六朝 的“地方”为研究对象,由三个部分组成——“环境、景观与居地”“政区、地志与地方”以及“人群、编户与家族”,综合使用传世文献、石刻资料、出土材料和散见的佚文,探讨长时段和区域差异视角下制度对“地方”的形塑、地方人群和制度的互动,并围绕“地方”的不同面向,考察与地域社会史相关的社会群体的身份表达和地方认同等核心议题。本书采取自下而上的视角,聚焦“地方”,在地方历史的脉络中观察 制度及其运行、大小政治事件的发生和消亡。本书还考察地名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梳理六朝地记文本的产生、编纂和地方行政制度间的关系,就编户对边缘人群汉化、进入行政系统中的作用,家族的成长和地方势力的营建,人群的身份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综合使用石刻、墓砖铭文和相关考古资料,呈现了中古地方社会
本书将建安十三年作为解读汉末三国历史的切入口,以八个不同地点分为八章,讲述了赤壁之战、孔融被杀、蔡文姬归汉、孙权围攻合肥等多个著名历史事件,抽去虚构的情节,盘点真实的历史,将这一年发生的大小事件按时间重新排列,还原这一年的真实状况,从全新角度解读谜题背后的历史逻辑,分析这一年发生的事件对之后历史的影响。
公元3至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南北分裂、族群对峙的时代。本书关注当时南方社会的发展演变,指出六朝政权是南方地区首次出现的 正统 中国王朝,对中国文化和国际秩序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书作者基于考古调查与发掘所获资料,结合自己对南京和周边地区遗迹、陵墓的实地调查,对南北方陵墓和金属类文物展开广泛的分析和比较,勾勒江南六朝社会的共性和变迁,揭示其鲜明的江南地域特征,指出江南与中原之间在思想和价值观等文化层面存在本质性差异,从而明确了江南六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