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自581年建立到618年灭亡,共存在短短37年。其间,王朝开创者隋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中央废除北周六官制,基本上确立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体制;创立科举制;制定并颁布《开皇律》;颁布关于均田和租调的新令,创置义仓制度,等等。此时期,政治清明,国家强盛,史称 开皇之治 。继位者隋炀帝发展科举制,设进士科,收集300年战乱失散的文献,修造大运河等。但是,隋炀帝仗恃国力富强,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导致民不聊生,叛军四起,618年,隋炀帝被缢弑于江都,隋朝宣告灭亡。 唐朝由唐高祖李渊于618年建立,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开创了 贞观之治 。690年,武则天改国号 唐 为 周 ,迁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及唐朝旧制,还都长安。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登
唐代是个开放的朝代,有数不清的外国人曾定居于此;唐代同样是个保守的朝代,一到晚上就要执行严格的宵禁。要想了解唐代人的生活风貌,还要翻阅浩瀚的史书典籍。本书考订清楚翔实,语言风趣幽默,为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唐代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本书力求在严谨考证的基础上,以尽可能轻松的语言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唐朝。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论成就,刘伯温远在诸葛亮之上;论军事才能,刘伯温远超萧何,助力朱元璋仅八年便拿下大元天下;论治国才能,刘伯温更强于张良,一举定下大明帝国后世两百年的盛世格局。一部《烧饼歌》传世,更增添了其传奇色彩。 据《明史》记载,刚见面的时候,刘伯温塞给朱元璋一份《时务十八策》,这十八策吓得朱元璋出了一身的冷汗。从此以后,朱元璋的征伐、治国、纳贤、驭臣之道再也没有超出过此书的范围。 一遇到大小战事,朱元璋便召刘伯温进入小密室悄悄商议大战鄱阳湖、兵围苏州城,刘伯温统领全局,指引朱元璋以*的弱势一次次大获全胜。每一场战役都像一盘棋局,按照刘伯温的指令一步一步地进行着。 在刘伯温的指引下,一介布衣的朱元璋得以登基称帝,并在皇帝位置上游刃有余。大明立
五代十国是 历 的 段大分裂时期,唐朝末年民变 起,各地藩镇自立为 ,中原内乱不息。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乱世之中,天下 分五裂,纲常法纪松弛;统治 层更替频繁,道德失序。骄兵悍将称 称帝,父子相弑轮回不 ,文人学士卖身求荣;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但也正是这段黑暗时期为华夏 新 轮的整合统 了前车之鉴,孕育出文治昌盛,政治文明高度发达的赵宋之世。本书是 讲述五代十国史的普及读物,作者从黄巢起兵讲起,再分别叙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原 朝的更替,以及南方前蜀、吴、南唐等众多割据政权的建立和北方契丹的兴起,直 周世宗柴荣去世、赵匡胤 黄袍加身 建立宋朝结束。作者以建立 朝政权的皇帝,及其谋士、将领等人物为点,以军事行动、重大事 、 朝兴衰为线,辅以描刻中原 朝对割据政权的反应和行动,以点带面、层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国力一落千丈,唐廷在平叛过程中抽调了大批的西部驻军,西部各地逐渐被吐蕃吞并,但河西走廊的人民早已将自己视为“唐朝人”,他们向往大唐的生活,在被吐蕃统治六十余年后,依旧不忘故国,举起义旗,以“归义军”为名,与长安遥相呼应。
中国人讲古,极其推崇“盛唐”。所谓盛唐,脱离不开的话题有帝国版图、制度、经济、诗文等无数灿烂华章。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作为帝国的掌舵者,无疑居功至伟。他们的崛起有谋略,他们的治国有权衡,历史选择了他们,他们也创造了历史。从他们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功绩中能让人体悟很多。著名隋唐史专家汪篯先生曾就相关话题于1962年11月在中共中央党校作了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专题报告。汪篯先生政治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其既运用正史材料搭建整体叙述框架,又重视细节,对个体的人有深刻独到的把握。汪篯先生完善和发展了陈寅恪先生关于关陇集团、门阀士族等方面的学说,他对唐太宗、武则天、文学吏治之争、牛李党争等方面的论述极为细致和精湛。本书以此为中心,辑集了汪篯先生的相关论述,展现一个兼容全局与细节的盛唐画卷。
要读懂唐朝,先要读懂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百年帝国从此走上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战争的创伤成为唐人难以治愈的心灵之痛!是谁埋下了祸根?是谁点燃了硝烟?是谁在苦撑危局?又是谁在推波助澜?一场长达七八年的战乱,导致了怎样的力量重组、政坛变化?暴露了怎样的人情与人性?本书通过展现这场战争的全景,对此一一给出答案。
读懂唐诗,从唐诗背后的故事开始。 通过手绘漫画和段子,陈磊(笔名:二混子)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带我们重新读懂了那些从小背到大的唐诗:李白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因为朝廷总不让他当大官,内心憋屈;王之涣写下“欲穷千里目, 上一层楼”,不是因为立志从军来到边塞抒情,而是因为他的家就在边塞;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多少与他的豪华别墅和带薪休假有关……抛开复杂的注释,丢掉公式化的赏析,从唐诗的创作故事着手,真正理解这些千古名句背后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论成就,刘伯温远在诸葛亮之上;论军事才能,刘伯温远超萧何,助力朱元璋仅八年便拿下大元天下;论治国才能,刘伯温更强于张良,一举定下大明帝国后世两百年的盛世格局。一部《烧饼歌》传世,更增添了其传奇色彩。 据《明史》记载,刚见面的时候,刘伯温塞给朱元璋一份《时务十八策》,这十八策吓得朱元璋出了一身的冷汗。从此以后,朱元璋的征伐、治国、纳贤、驭臣之道再也没有超出过此书的范围。 一遇到大小战事,朱元璋便召刘伯温进入小密室悄悄商议大战鄱阳湖、兵围苏州城,刘伯温统领全局,指引朱元璋以绝对的弱势一次次大获全胜。每一场战役都像一盘棋局,按照刘伯温的指令一步一步地进行着。 在刘伯温的指引下,一介布衣的朱元璋得以登基称帝,并在皇帝位置上游刃有余。大明立国后,朱元璋全面
武则天82年的人生,前31年,她卷入权斗漩涡,为活命从宫女杀到了皇后的宝座;后51年,她掀起腥风血雨,用女皇的龙袍确保了自己的安全。 3岁,她是商人之女,被术士袁天罡相面后惊为“天下之主”;25岁,她入宫十年,从太宗的病榻上了太子的床榻;27岁,她身陷尼寺,却成功地与新皇藕断丝连;31岁,她放手一搏,赢了你死我活的皇后争夺战;36岁,她代高宗掌政,不知不觉地将权力转入自己手中;59岁,她独揽朝政,一手翦除皇族集团,一手培植新贵势力;67岁,她应百官之请登基称帝,开始了14年的女皇时代;82岁,她退位禅让,被政敌尊为“则天大圣皇帝”,治国开启盛唐序幕,身后留下无字丰碑。 武则天的82年人生,每一天都走在生死边缘,而她赢得了每一次决斗。
《唐代的国际关系》为日本早稻田大学石见清裕教授撰写的论述唐代国际关系的学术普及读物。由“关于唐朝”“唐王朝的建立”“中亚的游牧民与队商民”“长安与外交礼仪”“东亚国际关系的变化”等章节构成。将唐代(618-907)中国放在欧亚大陆的国际关系史之下,以求更为客观地审视唐代与周边政权的国际关系。
本书是著名唐史学者王贞平教授关于唐代军事外交的专著。这部著作旁征博引,将“多极”亚洲中唐与突厥、回鹘、朝鲜、南诏、吐蕃等周边政权的“互利”与“相互依存”的复杂多变的关系娓娓道来,并对唐朝对外关系的中央与地方双重管理体系,以及“德”“义”在对外政策思想中的作用做了精辟独到的分析。
汉人大世族崔浩的悲剧有什么偶然和必然?力推汉化的孝文帝有哪些遗泽与遗祸?班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府兵制对隋唐有什么影响?《洛阳伽蓝记》除了记录佛寺,还记录了哪些精彩?粗犷平实的北朝文化,除了《木兰辞》还留下了什么? 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分裂时代,这是一个价值重整与制度重建的时代,也是文化大碰撞与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北朝,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说起,到581年杨坚篡北周,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共143年。鲜卑族自东北的大森林中发迹,入主中原,其兴起、强盛与衰落有何独到之处?仅仅活了33岁的北魏孝文帝,为什么不顾一切也要推动汉化、迁都洛阳、南征,进行一场场没有退路的政治豪赌?对应于南朝的君王,北朝的皇帝又有哪些特色?游牧民族如何影响北朝文化……越是天下大乱的时候,就越需
公元1276年,即(元)至元十三年,可能是中国历目前常常被人忽略但又有着关键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蒙古军队挥师南下,偏安已久的南宋朝廷灭亡,在长达五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之后,大江南北再次重为一域,这是中国大陆抢先发售出现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中央王朝,而且这次统一进程把云南、西藏和西域也划入中华版图,如此范围广大的统一,在中国历目前也是抢先发售出现。 面对统一进程中很为关键的一个年份,作者将1276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连缀成篇,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广阔而又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中的另外一番景象。除了具体的战争过程,本书重点描述了由社会变革带来的政治冲突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书中先后出现了近300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历史人物,皇帝、重臣、将军、义士、宫女……这些各色人等,在1276年这
本书是《中华历史通览》系列丛书之——唐代卷。全书以通俗的语言、轻松的笔触、富有情感的描述,引领读者步入中国汉代历史文化的长廓。那一个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民众、建筑、艺术,通过一篇篇引人入胜的章节,配以彩色、黑白的图片,如画廓精品般纷陈在读者面前,而全无历史教科书式的枯燥与沉闷。倘佯其中,仿佛乘着时空穿梭机飞回逝去的历史现场,一幕幕历史话剧就在身边上演,令人注目赏读,不忍离去,于不经意间化为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