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研究论丛(第十四辑)》内容包括:宋代视朝活动探研:以时间和班次为中心;北宋中期士大夫集团的分化:以濮议为中心;北宋时期四明史氏家族考论;北宋孔道辅“天庆观击蛇案”的流传及演变;论皇权至上以北宋正旦大朝会为切入点;“福华编”:南宋末年贾似道执政时代述论;试论北宋沿边守臣的信息情报搜集活动等。
本书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六章。绪论部分重点介绍选题的缘起以及君主论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拓展空间,这也是此一研究的起点。章是“引言”,在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君主制度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君主论的特征与发展作系统论述。第二至六章,分五个方面阐述两宋君主论,这五个问题分别是:,宋代类书对君主现象的表述;第二,宋人的正统观念与君主论;第三,以史为鉴和资于治道为旨趣的君主论;第四,宋人的“春秋学”及其民族观与君主论;第五,宋人君主论的两种思想倾向“内圣外王”与“王霸道杂”。笔者通过这这五个方面的研究,力求从不同角度阐述宋人君主论的关注重点与发展脉络,以及这些君主论与当时的君主制度和社会政治之关系。
余蔚编著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主要利用宋、辽、金、元四朝史书,辅以文集、方志及金石等考古材料,系统阐述了辽、金两代的地方行政建置,并对其疆域及行政制度作了全面的梳理。全卷四编,前两编为辽代行政区划研究,后两编为金代政区研究。编探讨了辽代疆域及政区制度。其中着重对辽代的道—路体制与州制作了全面的分析,指出,辽代的高层区划是五京道与军事路、财政路并行的体制,五京道虽非辽代自始至终最重要的高层政区,但却是实际存在的,并且是后两者的前身。此外,对州的种类划分作了全新的梳理,重点论述了方州形成的过程,并合路、州两级的研究,得出辽代政区是以四级制为主干的多种统辖模式并存的结论。第二编以道及军事路为纲,对辽代州、县建置沿革作了详尽的考述,并列出三个时间断面的政区设置情况,从而使辽
宋代制诰文书作为“王言”文书,主要用于包括宰执、皇亲在内的重要人事任免、加勋封等,通常由两制词臣负责起草,又于特定的政务体制下颁降,在宋代政治、文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杨芹编著的《宋代制诰文书研究》从制诰文书的概念人手,对其文书体式和文学特征、撰写人员和运行程序,以及在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功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本书在梳理相关典章制度的基础上,注重动态的实施方式与运作过程,注重实际的政治环境和复杂的力量关系,以期能以文书为切入点,对宋代政治、文学形成更多认识。
《宋以后宗族的形成及地域比较》编著者常建华。《宋以后宗族的形成及地域比较》在剖析以往宗族制形成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突破藩篱,另辟蹊泾,主要探讨了三大方面的问题:一是从宋元明宗族形成的关键问题入手,论述朱熹《家礼·祠堂》与宋代的祠庙祭祖的关系,元代墓祠祭祖、族谱与宗族的关系,明代风俗变迁与宗族普及的关系,揭示了宗族普及的历史过程;二是着眼于山西洪洞县与安徽徽州南北方不同地域宗族形成问题,提供比较分析的个案研究事例,归纳出华北宗族在商业、科举、教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洪洞宗族模式,并反思以往国际学术界提出的徽州生态型宗族模式,强调习俗与教化在徽州宗族组织化中的重要性;三是提出清代“宗族保甲乡约化”的概念,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清代福建的族正制度。本书多角度、多层次揭示的宗族形态,对于认识宋
《两宋历史文化丛稿》是作者虞云国多年以来关于宋代历史文化的研究结晶。其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对宋代历史文化与政权格局的总论;二是对宋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历史事件的研究;三是对宋代区域社会及其文化的深入研究;四是通过对包括《梦溪笔谈》在内的宋代重要典籍文献与杨家将传说等文化现象的个案研究,以期凸现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
《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八辑)是由辽宁省博物馆及其主管的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论文集。本书立足辽宁,面向外,以辽金历史地域文化、馆藏文物研究为主体,兼及博物馆学与文物保护的相关研究成果,以促进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主要内容包括辽金考古发现与研究、辽金历史研究和文物研究、辽金碑志研究等。
《博士文库·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南宋社会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的绪论主要从宋代法制史所表现出的制度与现实的错位以及理学士大夫对社会的期待与现实的背离两个方面,揭开研究南宋社会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的目的、旨趣。进而通过学术史的回顾,阐述《博士文库·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南宋社会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主要内容:10-13世纪是两宋和辽朝、西夏、金朝等政权对峙的时代,也是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的时期,宋朝和西夏前后有一个半世纪的直接接触,期间大部分时间处于敌对和交战状态,和平共处、友好往来的时间较短。正是如此,双方剑拔弩张的对峙、刀光剑影的厮杀以及充满人情味的民间友好往来,构成了复杂而悲壮的宋和西夏关系的历史篇章。全书39万字,引用各种文献资料200余种。分12章,主要论述了北宋对西夏政策的演变,北宋末期及南宋与西夏的关系,宋、夏的统兵体制、兵力配置、装备、给养,宋夏的历次重要战役,宋夏战争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特点,宋夏贸易与双方战争的关系,宋夏与辽朝的三角关系,宋夏对西部吐蕃、党项等族的争夺,北宋和西夏的交聘情况,以及双方的国信使制度,“外交”文书等。而结论和尾论则就宋夏关系史的研究方法、史料的运用以及相关的